中國劍術和日本劍術的區別

  中國劍術和日本劍道都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瑰寶,在世界上,都受到愛好武術的人的崇拜,同時又在兩國人民中廣泛開展,有著廣泛地群眾基礎。中國劍術和日本劍道不僅是一種身體運動,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劍道強調的是意念,也就是精神修養,劍術強調的是技術,也就是招式變化。

  2、冷兵器時代,劍術是很實用的。古人常佩劍,一是彰顯身份,一是防身。現在就不實用了,多為表演或健身用。

  3、最明顯的區別是中國劍術單手握劍,日本劍術雙手握劍。其他還有就是各種流派的區別了。另,中國劍術源於中國傳統文化,而日本是承襲了中國大部分文化,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日本劍術源於中國劍術。

  4、中國劍術講究的輕盈、靈活,所以才有“劍走輕靈,刀走厚重”之說,所以中國劍法看上去花哨很多。至於破綻,任何招式都會有破綻,只在於自身修為,如何彌補這些破綻。真正像獨孤九劍那樣的劍法,恐怕也只有在小說中才會出現吧。


  1.歷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國劍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至前221年***已經從兩軍交戰的車、步戰中得到發揮。當時的陣戰以兵法勝,也就是戰略上勝人,重鬥智而輕鬥勇。這種戰略恩想滲透到單兵的劍法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分不開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不崇拜強者,道德觀念是扶持弱者。這都反映在當時的劍法中.恃巧不恃力、鬥智不鬥勇,以弱勝強。當時出現了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典範。單兵訓練注重機動靈活,所以兵器甲冑裝備都相對較輕。用兵多詐;劍術多變。

  日本文化發展較晚,在日本中古時期***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出現了武士文化和禪宗思想。《日本文化史》***日本外務省編印,1987年版***記述禪宗和武士文化,寫道:“在南北朝內戰之後,武士階級的權力大力加強,對主要是貴族的文化開始有革新,作出自己的貢獻。武士文化在室町時代***1333-1573***達到了頂點。”又寫道:“禪宗與佛教其他宗派不同之處在它強調個人的修煉和守律。禪宗僧人和禪宗教義一起從中國帶回日本的宋代和元代的藝術,與崇拜比,更注重悟。禪宗這樣的新特性很容易為武士文化所採納。”

  日本的武士文化在中國是不曾有過的。中國的宗教從來沒有形成過堅定的信仰或信念,例如,信佛而不懂佛,言道而不明道;神佛被視為保佑發家致富、功名成就、平安無事,甚至求得貴子的工具。保佑一方,就修廟塑像;不保佑擾拆廟毀像。所以禪宗在中國也沒有多大社會政治文化影響。武土文化和禪宗都強烈地表現在劍道上,所以劍道的技術風格是拚命式的,凶狠殘暴。不但在日本中古時期的內戰中如此,在近代日本對外的侵略戰爭中,最典型的是侵略中國的戰爭中表現得尤其充分。

  2.技術風格不同

  中國劍術的巨大變革是從唐代開始的,劍作為作戰武器被刀代替,然而劍並末因之銷聲匿跡。劍從戰場上退出來,轉入更廣闊的大舞臺--民間,所謂“江湖”。劍術的發展,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更具人民性,許多民間劍客把劍術鑽研習練得“爐火純青”,“出微入化”。中國劍術走了一條與日本劍道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國劍術的發展與道教思想和道士的實踐密個可分。

  道士雲遊天下,是最不受約束的人,以“閒雲野鶴”稱之。古代道士幾乎都善劍,所以中國劍術的風格是“閒雲野鶴”式的,瀟灑飄逸,變化多端,隨意性極大。而日本劍道則技術單調,古板,嚴格遵守若干固定程式,例如,每擊必雙手握劍***刀***高舉過頂***頭頂***。這是一個非常不利的程式。故,日本劍道表現得凶狠有餘而變化不足。抗日戰爭史上中國軍隊的大刀隊正是利用這點,在白刃戰中制勝的。中國士兵常利用日本士兵舉刀過頂的-瞬間擊殺之。

  3.技術含量的差別

  中國劍術有“十年磨一劍”的說法。這與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立於不敗之地”有關、與對手對敵要求有“十分取勝”的把握。這就要求劍術有極大的技術含量,不能練習二三年就深入不下去,沒什麼可練習的了。提倡練功,練功不練力,力也功中。這就是“內家劍法”。

  日本劍道是實用型技術,招法簡單無華,學習幾天就可以應用。提高靠實際格鬥經驗訓練是重複少數的規範功作;取勝靠必勝、必死的心理素質、凶狠的招法、強大的力量和迅猛的速度。

  4.意志修養不同

  中國劍術的主導思想是以弱勝強,所以提倡“以柔克剛”,“無過不及”,“立於不敗之地而後求勝”,不硬拚。所以它的取勝在於頂住對方開始時的一系列強攻,不被打垮,從而勝券在握,即所渭“後發制人”。這都表現了中國劍術的民間特點。應該承認,這種劍法不適於打大仗、對大陣的衝鋒戰場。日本劍道,志在必勝、必死,全力決鬥,有我無敵,甚至拚個兩敗俱傷,一旦強攻無效就-籌莫展,然而日本武士精神決決不坐以待斃,而是“困獸猶鬥”。這是要認真對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