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絡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種自然規律形成於客觀社會中的文化現象,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武術寶庫中的一支奇葩。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國學之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國傳統國學中,儒、道、佛、武、醫、易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的古典文化以及當今的中國人的習俗傳統等構成了深淵持久的影響。儒家修身,道家養性,佛家修心、易講陰陽、醫講平衡,醫無病之病;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的傳統文化,其中以儒、釋、道三家影響最大。

  二、“太極”的由來

  太極這個詞,是由孔子註解《周易》時在《繫辭》中提出來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動作柔緩、連貫圓活;及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方面卻是相同的。作為中國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

  三、和式太極拳與國學的內在聯絡

  和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種類的一種,其拳架、理論、體用不僅擁有一般太極拳圈、圓普遍規範外,同時擁有其獨有的特點;其拳架、理論、體用,與中國傳統國學精神內涵和思維方式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絡:

  1、和式太極拳與儒家

  儒家:思維、做事講究“中庸之道”;何為“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就是不偏不倚,“和”是也,“不易”就是不改變,堅持、保持。

  《和式太極拳譜》中對“中”的論述:

  不貪不欠,不即不離;不偏不倚,不過不及;身法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妙;腰脊中正頂勁領,尾閭中正神貫頂;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用功時,身法要象太極圖中的子午線垂直中正;在體用上:腳踏中門搶中位,就是神仙也難防;在行拳走勢,起於中,落於中,攻於中,守於中,守己於中,取彼也在中;在意念上,心貴靜,意守中。由此可知:“守中、用中”在和式太極拳盤架、理論和體用中佔有重要位置,不僅講的是理,而且是標準,必須堅持——就是中庸之道。

 

  2、和式太極拳與佛家

  佛家經典: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我不入地獄,准入地獄一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講究靜空、捨己、忘我、無慾的境界。

  《和式太極拳譜》中對的論述:

  一人一太極;心貴靜、意守中;心靜則意靈,輕靈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隨心所欲的境界;在與人推手時,以靜待動,靜觀其變,捨己從人,要啥給啥,隨曲就伸,彼不動,己不動;引淨落空……

  由此可見:和式式太極也講“捨己,也講空”,但實際是追求:無舍無得,欲得先舍,我空為使他人落空。

  3、和式太極拳與道家

  道家:《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敬的是“自然”,求的是無為,講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和式太極理論:

  行功走架叫“要拳”,走架時著勢自然圓活,神意活潑自然,呼吸自然順暢;意念要自然,要拳時不要存如何打人之意;三直四順,體用自然;“尺寸架”,“尺寸”就是規矩,規矩就是自然;交手手時,沾連粘隨.不丟不頂,隨曲就伸,勿自伸縮,用勁自然……

  和兆元《耍拳論》:太極用功之為“要拳,此是吾和氏太極拳獨特之處。它的取法根據老莊自然之道,《易》學陰陽之理及以弱勝強、無為之為為之論,以柔中求剛為目的,以輕靈自然為原則,以中正平圓為用功之法,此三者為和氏”要拳“之準則。

  由此見:隨著自身生理結構“耍拳”,練的是周身靈通;隨著他人變化,順其自然,沾連粘隨,不丟不頂,因變而變,是得機得勢的根本。

  4、和式太極拳與易家

  易者,易也,是陰陽動靜之妙***醫易文***;易經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講的是陰陽轉換,此消彼長的道理。

  和式太極理論:

  《和式太極拳譜》:不得機,不得勢腰腿間求之;定勢不打人,打人全在過程中;

  和兆元《歌決六首***1***》中論:“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是硬手;一陰九陽跟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是好手;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和慶喜《習拳歌》:習拳之道多留心,神斂體鬆法自然;腰脊中正頂勁領,氣遍周身任督行;虛虛實實陰陽理,身靈步活周身功。循勢捨己借彼勁,因陰就陽顯其能……

  由此見:通過陰陽、虛實轉換,達到技擊目的,屬是陰陽動靜之妙

  5、和式太極拳與醫家

  醫家:

  ***醫易文***:人生之理,以陰陽之氣長養百骸,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黃帝內經》有‘正氣存內’、‘精神內守’之旨,張仲景‘上工治未病’之教,孫思邈‘大醫醫未病之病’的精神,講的是,身之病,皆因陰陽失衡所致,病不在治,重在養,保持自身陰陽平衡,自不生病。華佗: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及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可生,猶如戶樞不朽是也。

  和式太極拳習練理論:

  和氏太極祖傳古拳譜有:《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傷》是提醒了練功者應關注的問題;

  和兆元《歌訣六首》:外保君王內保身,全憑太極真精神;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是妙手;和兆元《耍拳論》:“耍拳”之用功準則,可使任、督二脈暢通;

  和慶喜《耍拳解》:何為“中正平圓”?即在用功時的身法要像太極圖中的子午線那樣垂直中正,上自百會,下至會陰,形成一條直線,運動時,以手平衡姿勢運轉,步以走圓,身亦走圓,一舉一動,皆以圓為宗;《習拳歌》節節體骸歸一元,靜分動合臻化境;搖而不及氣血暢,延年益壽太極功;由此見:太極動作以圓或弧線的形式使周身左右、上下、內外協調運轉,陰不離陽,陽不離陰,使人體各部分臟器功能保持平衡,正是不生病之道。所以,中醫都懂陰陽,且多練太極,以補其對陰陽的理解。

  6、和式太極拳之武學

  武術技擊最高境界:

  即隨心所欲,不受招式約束,無招勝有招,化腐朽為神奇達到制敵之目的。武術之勁有明勁、暗勁、化勁。明勁是力量,暗勁是剛柔並濟。化勁是以柔以技巧來化解對方。練功夫沒有捷徑,但學功夫有思想方法的捷徑。

  和式太極技擊理論:

  “合”:技理相合;內三合、外三合、由腳到腿而腰總要完整一氣;隨曲就伸、引淨落空、沾粘隨合、差米填豆;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力,我意仍在先;手眼身法步,意到同到;手到身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身也到,打人如蒿草;

  由此見:周身相合,可將身體內外潛能爆發於一瞬間,我意仍在先,保證了自己永遠是“快打慢”;差米填豆保證了自己永遠是“順大背”;隨曲就伸保證了化勁的實現,引淨落空,用意不用力***聽勁***,實現了太極“四兩撥千斤”之妙。

  四、和式太極拳是什麼

  是“儒家太和拳”。

  是“道家無為拳”。

  是“佛家如是拳”。

  是“易家陰陽拳”。

  是“醫家治未病拳”。

  是“武家境界拳”。

  是帶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拳

  名相是太極拳,而本性是中華傳統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國學智慧的結晶。

  五、給我們的啟迪

  太極拳的功夫訓練,內涵豐富,太極思維是包含了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體察思維、運動思維等的整體性思維。

  太極拳是讓我們恢復先天自然本具之能的內求法***認識論***、功夫修持***實操實作***、開悟途徑***思維模式***。

  太極思維教會了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開啟智慧

  開一人只有具備強壯的體魄、平和的心態、旺盛的生命力,才算是具有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這個鑰匙,太極拳可算是一個。

  啟——太極拳是啟動智慧之門的動力。啟,乃生生不息的運動。這種運動不是肢體之能,而是如外國人所稱之的“運動中的冥想”、“思想者的運動”。這種運動,只能是太極拳。

  智——明白知識技藝的內涵和外延,具備相應的操作能力和修正能力。 慧——太極文化是錘鍊思維力、記憶力,決斷力、行動力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必須落在身心健康的層面,自由自覺地按先天自然之本能,由內而達外地涵養道德和成就事功。

  六、如何真正練好太極

  拜三師:

  太極老師:既能授技,又可講“理”的老師;

  以國學為師: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真正理解太極核心理論;

  以自然為師:使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不斷增強太極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