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內蒙古的公務員考試即將來臨,如何在申論寫作中取得高分呢?範文參考閱讀最為關鍵,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問天地之間莫貴於人

  ——人民是改革的有力推動因素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王符的這句話是說,大鵬能夠沖天飛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輕盈;駿馬奔跑之迅速,不是靠一隻腳的力量。偌大的中國在進行改革的過程當中需然困難重重,非一蹴之功,而改革若想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就要依全體人民的力量,如此才能使改革中的中國飛得更高、跑得更快。

  人民的力量能夠推動改革的車輪,甚至可以說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終的決定力量。因為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人民群眾正是生產的主體。人民群眾在物質生產勞動中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及生產方式的變化。而社會發展進步又需要不斷變革生產關係已適應新的生產力。這就是人類社會基礎而巨大的變革。所以說,民眾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基本力量。

  縱覽古今,在重大變革過程中,無不凸顯著人的重要作用。

  戰國初期,秦國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國。為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國變法圖強。從而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備實力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這次變法被稱為“商鞅變法”,這是對商鞅的智慧推動變法的肯定,也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催生制度變革的有力證明。當然,商鞅變法的成功並非商鞅一人之功,正是因為他深刻的知道,民眾對國家改革的推動作用,才會通過城門立柱為信獲取民眾對改革的信心,為改革造就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如果說,古代的改革活動中人的能動作用是包裹在某種特權身份中的潛藏動力。那麼在近代,人民的力量則具有了更加清晰的主體定位。馬克思主義認為,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正是小崗村18戶農民按下的18個手印,搞起了生產責任制;正是小崗村這18戶農民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

  無論是歷史還是過去改革的經驗,都在揭示這一個道理——沒有人民支援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與人民息息相關,每一個人都既是改革的受惠者,也是改革的參與者。習在講話中也強調,需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任前路艱險,自一往無前。變革需然會遭遇阻力與風險。但是,有群眾這片肥沃的土壤營養,雖有困難,改革的種子也需將破土而出,開花結果。

  二

  刺蝟取暖

  ——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科學巨集觀調控,弱化政府的微觀調控,提升政府的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精準調控能力。”不言而喻,這一重大決策明確地界定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釐清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欲釐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現援引一個“刺蝟法則”,即冬天小刺蝟們聚集在一起相互取暖,離得太近背上的刺就會互相扎到對方,離得太遠又達不到取暖的效果,所以需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和邊界。從深層次角度思考,該故事就揭示和映射了政府與市場之間也應該有邊界。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之美。

  但反觀現實中的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眾人皆知:政府是一隻看得見的“手”,市場是無形的手。二者發揮組合效應也呈現出如下現狀:政府自市場化改革以來取得顯著成績,實現了GDP的高速發展,人民腰包逐漸鼓起來。但政府在處理與市場之間的關係時還出現了監管缺位、錯位、越位:體現為類似於政府幹預油價定製、計程車改革政策搖擺不定等。同時也凸顯了政府巨集觀調控手段不夠科學,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既不能彌補市場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後性的弱點,又傷害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活力,不能實現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作用。

  很顯然,政府要處理好與市場的關係,就需須做好管理到位,管理讓位。管理到位,就意味著政府要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企業負面清單”和“依法行政清單”等,真正界定清楚政府的權力有哪些、如何依法行政、哪些是需須由政府來管理服務的,例如食品安全、公共服務、體制改革等。管理讓位,強調的是要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實現法不禁止市場即可為的寬鬆環境,政府只需要做好服務型工作即可,例如為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提供積極的軟硬體治理體系支援等。

  夥伴相依,各司其責。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矛盾,關係到我國能否有效的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陷進”,關係到能否抓住“新時期戰略發展機遇期”,關係到能否實現“經濟穩增長”這一新常態。時下,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不斷創新政府與市場這套“組合拳”的打法迫在眉睫。

  三

  萬法歸一 堅守“匠人”之道

  《論語》有這麼一句話:“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何為“無慾速”,從生活角度,可稱之為慢的生活態度;從工業角度,則強調的是一種專注、精細化的“匠人精神”。我們常聽說,在瑞士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為了讓0.3克重的陀飛輪上承載更精細的零部件,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我們也曾耳聞,在古代有這麼一群人,對工藝的要求一絲不苟,吹毛求疵。這便是匠人,一種把產品做到極致,把專注精神奉為圭臬,帶著虔誠與嚮往的信徒,我想這也是時代的感召,世代的追求——於當下,更需倡導匠人精神。

  倡導“匠人精神”是企業長存的堅定基石。匠人精神是一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執著理念,古人常言:“貴有恆,何需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項精進”,其中重要一點便是利他,不急功近利,不急功冒進,才讓其企業雖風雨不停,仍屹立而不倒。與此相通,同仁堂堅守“炮製雖繁需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需不敢減物力”的信條,才能成其百年的基業,長盛不衰,堅若磐石,穩若泰山。

  倡導“匠人精神”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柱。如急速的快車一樣,中國經濟的發展正遭遇前所未有下行壓力,探尋新的經濟支柱成了命運攸關的生死話題。在今年兩會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供給側改革,可謂精準把脈,對症下藥。而真正開啟供給側改革這扇緊閉大門,則需握緊“工匠精神”的密碼。通過對網際網路的精耕細作,迎著“網際網路+”的強大風口,從提升企業生產專注度,到提升產品質量美譽度,再到提升技術創新新高度,網際網路所實現的低端產業的優化升級,高階產業的優勢再造,為“匠人精神”所實現的產業支撐提供了最好的示範。

  倡導“匠人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莊子》記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庖丁解牛可謂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然而庖丁卻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可見其不在乎解牛之技,更在乎專注、精益之道的傳承。清朝魏源也如此說道:“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可見精益求精的精神早已為人稱道,更成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功利主義盛行、浮躁之風益盛的當下,我們更應讓這樣的“匠人精神”成為新時代民族精神的脊樑。

  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當社會經濟發展“亂花漸欲迷人眼”,當物轉星移“東風夜放花千樹”,更應該做到“多聞數窮,守中歸一”,堅守“匠人”之道,這便是經濟發展之道,社會進步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