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申論範文閱讀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備考四川省公務員的考生想要在寫作上取得高分,其實很簡單,下面就由小編為了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慣例”當斷不當“慣”

  “慣例”是什麼?它指的是慣有的做法、行為、態度。從詞性上來說,這是一箇中性詞,沒有褒貶之分,甚至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衍生髮展了不少的好慣例:艱苦樸素、誠實守信、樂於助人……然而,近年來,慣例卻被許多別有用心者所用,成為了奢靡享樂、欺壓百姓、貪汙受賄、罔顧職責的“擋箭牌”。這股歪風邪氣,如不及時根治,將會進一步腐蝕黨員幹部隊伍,威脅政府執政能力建設,導致群眾權益受損。因此,積極響應黨中央關於嚴抓作風建設的號召,對不該有的“慣例”零容忍,及時為慣例正名,樹立正面積極向上之“例”,破“慣例”、樹“正例”,重揚清風正氣。

  “慣例”是***,它能擾亂人的心智,讓部分領導幹部對違法違規的行為視而不見,揣著明白裝糊塗;“慣例”是毒藥,它能腐蝕人的本心,造成官德淪喪、底線全無。當“慣例”漸漸成為了諸多領導幹部做事的“不二準則”,成為了許多人違法犯罪的“正當理由”,我們應當警醒:“慣例”已經嚴重觸及到到黨員幹部的決不能觸及的“高壓線”,破除“慣例”,樹立“正例”已經迫在眉睫。

  “破例”關鍵在“破利”。所有不正當“慣例”的背後都是不正當利益在作怪。年底不立案、***、甚至是一些不符合當前形勢的舊有的工作方式都是所謂的“慣例”。因為一己私慾,損害公共利益,破壞法規秩序,妄圖依靠手中權力,以權謀私,這是脫離人民群眾,違背工作宗旨的表現,這樣的行為需須革除。然而,有些人認為消極怠工、慵懶散漫、因循守舊、得過且過就不算是“慣例”,其實這也是“慣例”,也是因為私慾,慵懶散漫就是私慾,得過且過也是私慾,這樣的慣例更為可怕,常常被忽視,卻往往是導致違法犯罪的導火索,這就是慢性毒藥。因此,各級領導幹部作為人民利益和社會公平的守護者,需須破除私慾,加強作風建設,明確為官底線,執政為民。

  “破例”還需“樹例”。破除利益藩籬固然是破除“慣例”的關鍵,然而,更難的在於“樹例”。當年***同志身體力行領導人“不做壽”的規矩,甚至把它寫進黨的文獻,然而,近年來部分領導幹部的做法卻與之大相徑庭,不僅大張旗鼓大肆操辦各種筵席,甚至還藉機斂財送禮,成為了新的不當“慣例”。在這樣的歪風邪氣面前,我們只有揚起一股清風正氣,方能給各級領導幹部樹立起好的榜樣。同志最近在***誕辰10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上號召各級領導幹部要學習***同志心在人民利歸天下的為民情懷。這就是典型的樹立正面案例的做法,我們要多發現、多倡導,讓清風正氣常常縈繞幹部頭頂的那片天空之上。

  曾經指出: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老百姓的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始終堅守底線,不循“慣例”,大膽“破例”,以百姓利益和社會法規為唯一堅守之“例”,重揚社會清風正氣。

  二

  供給側改革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階段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發生重要轉變,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高速。於是,關於中國經濟是否會硬著陸、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議論多了起來。這個問題應放在長期增長框架下並在國際比較中加以分析。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聚焦於生產要素的流動重組和優化配置,將為我國加快質量追趕、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創造需要的制度和政策條件。目前,應將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優先領域加以推進。

  放寬准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近年來的商事制度改革,在小微企業准入便利化方面取得一些進展,現在更需要突破的是基礎產業和服務業領域改革,包括石油 天然氣、電力、電信、鐵路、金融、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這些壟斷行業的投資看起來已經不少了,但其實非常需要有活力的新投資加入,以大幅提高投資效率。應進一步放寬這些領域的准入條件。

  促進城鄉之間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城市發展從以往的孤島型轉變為網路型,帶動大城市之間大量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加強互聯互通,推進基本公共服務 均等化,帶動人口居住和產業佈局優化調整,將可引出可觀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機會。為此,應下決心打破城鄉之間要素流動、交易、優化配置的不合理體制和政策限制。

  在尊重創新規律基礎上營造創新環境。創新與模仿具有實質性差異。在模仿階段,政府職能主要體現為指定技術路線、做好規劃。在創新階段,政府職能則主要 體現在保護產權,穩定企業家和科研人員的預期,為創新活動提供有效激勵;深化各項改革,促進創新要素流動、聚集和優化配置,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為創新提供金融支援等。同時,還應使改進創新環境成為地方競爭的新元素,推動形成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抵制經濟泡沫的干擾,引導資源流向提高要素生產率的領域。製造業仍然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服務業中發展潛力最大的生產性服務業,是直接為製造業轉 型升級服務的。需須牢固確立製造立國、實體經濟為本的理念和政策導向。對於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等極易形成經濟泡沫的行業,需須高度警惕,及時抑制各種形態經濟泡沫的泛起,防止出現大量資源脫實向虛和經濟活動的大幅波動,把資源儘可能引導到提高要素生產率的領域。

  調動人的積極性,完善幹部隊伍激勵機制。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幹部隊伍的精神狀態至關重要。應乘勢前進,持續優化政治生態,在“關後門” “堵歪門”的同時“開前門”,探索符合國情和現代治理要求的長效機制。應給基層更大的試驗空間,在把握方向、守住底線的前提下,同一改革可以有幾種方案同時試驗,相互比較、補充、完善。基層試驗可以為創新型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也有利於少走彎路,降低制度和政策創新的成本。

  三

  齊心協力為留守兒童織就一張“安全網”

  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兒童“祖國的花朵”普遍面臨著“爸爸媽媽去哪兒了”的困惑,缺乏監護和關愛,很多留守兒童身體羸弱、性格孤僻、學業荒廢。這些難題刻不容緩,戕害著新生代的健康成長,阻礙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壓縮著未來中國的發展空間。加強對留守兒童權益的保護,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需要探索多方協作的留守兒童權益保護機制。

  家庭情感是破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基礎。羅曼羅蘭曾說過:“誰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陰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組織中的星雲,方在醞釀的宇宙。”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工業化城市化的浪潮拍打著鄉村封閉的堤壩,年輕力壯的農民帶著新生的憧憬背井離鄉去尋找謀生的天地和致富的機會,把鄉村的陰影留給了孱弱的孩兒,千百年來看似堅固的家庭開始鬆了鐵箍散了框架。撕裂的是家庭,流血的是親情,疼痛的是心靈。進城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溝通,讓孩子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讓生活有“奔頭”!

  學校教育是破解農村留守兒童的關鍵。傳統文化流逝破敗的背景之下,學校教育是農村文化的重要陣地。教育好留守兒童,這不僅需要從物質上給予他們一定關懷,還需要大量熱愛學生、樂於奉獻的良師從精神上給他們予引導。當前,雖然鄉村教師在工作日勤勤懇懇,答疑解惑,見證孩子的點滴進步。但是在週末、節假日,留守家庭的老人無暇顧及孩子,放任孩子,再加上兒童普遍對網路遊戲迷戀,但是留守孩子心理問題就又反覆出現。以趣味性的文化活動調動學生自主性,提升學生的素養,依託學校的平臺,讓孩子們共同成長!

  城鄉一體化是破解農村留守兒童謎題的根本。農村“三留守”問題本質上是人口的城鎮化不到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是跨區域的、離土離鄉的轉移;隻身在外的青壯年難以在工作地妥善解決住房、子女就業問題,客觀上成農村留守兒童,在監護人缺失的情況下,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偏差在所難免。因此,一方面,政府需須儘快改革與戶籍相關聯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各種制度,減少農民進城的“遷移成本”,同時制定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設施,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

  農村是有價值的,農民是有尊嚴的,農業是有前途的。關愛留守兒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是一項艱難而長久的事業,希望家庭作為一個溫馨的情感港灣、學校作為一個熱情的成長平臺,政府作為一個博大的保護傘;三者協力以實際行動來關懷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