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業務和作用教學設計

  《銀行的業務和作用》是高中政治必修一的內容,本課知識的學習將對學習銀行的業務作用,存款儲蓄及債券與商業保險做好了鋪墊,是關鍵環節。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銀行的業務和作用》教學設計

  一、重點難點

  “銀行對國民經濟的作用”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

  銀行的業務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授時要多聯絡實際,多采用多媒體手段展示銀行業務,另外,要儘量舉具體事例來說明問題;對於銀行作用,最好讓學生分組討論,具體分析銀行是怎樣起到這些作用的。

  三、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法

  多媒體展示銀行大廳內各視窗辦理不同業務的情景,比如存款、取款、兌換國庫券,交水電費、換零錢、交電話費等,然後詢問學生他們正在幹什麼,以此引出“銀行的業務和作用”這一框。

  2.直述匯入式

  可讓學生首先回顧一下上一框所講內容,回想一下銀行的分類、性質和職能,進而引出:儘管各商業銀行的具體職能各異,但其業務和作用有著共同之處,從而引出本框內容:銀行的業務和作用。

  主體內容教學

  1.銀行的基本業務

  學生閱讀這部分教材,然後回答:銀行的基本業務有哪些?

  第一個基本業務:吸收存款。這裡要講清存款的來源一是單位存款。這主要是由我國實行現金管理制度決定的;二是居民存款,截止2001年底,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已超過7萬億元。

  第二個基本業務:發放貸款。

  問:銀行利潤是怎樣得來的?學生回答後加以總結銀行的業務和作用銀行的業務和作用。在這裡可請家庭有貸款的同學談談貸款的用途和作用。

  第三個基本業務:辦理結算。在這裡解答三個問題:

  ①什麼是結算及結算的形式有哪些?

  ②為什麼要辦理結算?

  ③辦理結算中主要使用哪些信用工具?

  學生回答後教師加以總結。

  小結:

  ***1***這裡的“銀行”指的是“商業銀行”,即商業銀行具有的基本業務。

  ***2***這裡講的是“基本業務”,還有其他業務,比如代收水電費、保險費,兌換殘幣,換零等銀行的業務和作用。

  ***3***隨著社會的發展,銀行的業務也符合延伸。

  2.銀行辦理結算中經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投影比較支票和匯票

  投影或實物展示支票和匯票票樣,加深對這兩種信用工具的認識;分析教材具體事例,認識其發揮的作用。

  關於“信用卡”,學生閱讀教材,熟悉信用卡的用途,怎樣用及種類。要講清信用卡的持有者是“資金信用情況較好的公司”或“有穩定收入的個人”,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取款、貸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其次要展示實物。最後通過討論“你認為使用信用卡有什麼好處?”來加深認識。

  關於貨幣的發展史,要簡單加以介紹

  3.銀行的作用。

  首先結合基本業務講作用,明確作用和業務之間的關係:銀行的業務、性質、地位決定銀行的作用;銀行的作用體現在銀行的業務之中。

  其次,讓學生回答:銀行三大作用是通過什麼實現的?學生回答後加以總結。

  然後,讓學生回答下列比喻各說明了什麼?①銀行是貨幣的“蓄水池”和資金的“聚寶盆”;銀行是社會的“總帳務”;②銀行是反映國民經濟活動情況的“寒暑表”、“氣象站”;③銀行是社會主義國家控制經濟執行的“調節器”。

  小結:“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們從小就要了解金融知識,維護國家金融秩序。

  《銀行的業務和作用》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階中學課本思想政治高一下冊第六課第一節第一框題銀行的產生,學生對銀行的知識瞭解較少,經過第一框題的學習對銀行的產生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本框題知識的學習將對學習銀行的業務作用,存款儲蓄及債券與商業保險做好了鋪墊,是關鍵環節。在充分考慮了學情和本課內容在學習備考中的地位,考慮到政治課自身的學科特色,結合課題研究方向確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總體設計意圖:

  整體的思路:知識點:點點到位,詳略突出;

  重難點:邏輯分析,落實教材;

  以考綱和教材為依據,結合現實進行擴充套件,體現新課程理念,鍛鍊學生獲取和解讀資訊、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四種能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金融、金融機構的含義、銀行的基本含義

  理解:銀行的產生過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框題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國家觀念,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觀念

  ***三***教學重點: 銀行的含義

  ***四***教學難點:銀行的產生

  二、說教法

  講授法與學生自讀相結合。要求學生認真預習課文,針對重點問題——銀行的含義,採用歸納法由具體到抽象,分析銀行產生過程的三個階段,引出銀行的主要標誌和特性,從而自然地概括出銀行的含義。對於“銀行的產生過程”詳細講解,使學生便於理解。

  依據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理論,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多媒體***來增加課堂資訊量,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說過程

  匯入:展示各銀行的標誌,讓學生識別,激發學生興趣。

  一、銀行的產生***板書***

  由於銀行是一種金融機構,這裡有必要先了解金融和金融業。

  1、金融和金融機構

  金融和金融機構的含義不是本課的重點,弄清其含義是為了更好理解銀行的含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總會有一部分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出售產品和提供勞務時,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資金;而另一部分生產者和經營者由於經營不善,或急於更新裝置,或是白手起家而急需大量資金,造成資金短缺。這裡面就形成了兩類特殊的群體,一類是有錢者,一類是缺錢者。這樣缺錢者需要向有錢者借款,有錢者又願意向缺錢者貸款。這就需要資金的融通。貨幣資金的融通簡稱金融。充當資金融通的中介機構就是金融機構。資金融通的中介機構就出現了。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諸如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構成了我國的金融體系。

  ***這部分用圖片匯入比較形象生動,用多媒體形式表現缺錢者和有錢者的關係,從而看出這個中介的作用,要讓學生搞清楚金融機構和銀行的聯絡和區別,不要混淆***

  2、銀行是主要的金融機構***多媒體顯示***

  銀行一詞,源於義大利語Banca,原意為商業交易所用的桌子和椅子。它是最早的市場上貨幣兌換商的營業用具。英語轉化為Bank,原意為存錢的櫃子。在我國,之所以有“銀行”之稱,則與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有關。在我國曆史上,白銀一直是主要的貨幣材料之一。“銀”往往代表的就是貨幣。“而”行“則是對大商業機構的稱謂。把辦理與銀錢有關的大金融機構稱為銀行。最早見於太平天國洪仁玕所著的《資政新篇》。這部分內容讓學生有個大概瞭解。

  3、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第一階段:出現了貨幣兌換業和兌換商;第二階段:增加了貨幣保管和收付業務即由貨幣兌換業演變成貨幣經營業;第三階段:兼營貨幣保管、收付、結算、放款等業務,這裡貨幣兌換業便發展為銀行業。通過這部分學習,使學生了解銀行的產生有個過程,是隨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步步形成的。可見,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部分專業用語較多,由教師講解,但不要過細,只要求學生理解銀行不是從來就有的,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4、銀行的含義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可由教師講解,最後由學生概括。

  從銀行的產生過程來看,銀行的主要業務是經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進一步讓學生分析出銀行一方面,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會上閒置的貨幣資金和小額節餘集中起來,然後以貸的方式借給需要補充貨幣的人去使用。在這裡,銀行充當貸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銀行為商品生產者和商人辦理貨幣的收付、結算等業務,它又充當支付中介。總之,銀行是信用中介作用。其次要進一步分析什麼是信用,什麼是信貸,在教師講解之後,引導學生分析銀行的含義,首先銀行是金融機構, 第二銀行是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第三銀行是依照法律規定建立的金融機構。最後把這三點合在一起,形成銀行的含義。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

  課後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基本觀點: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兩個基本概念;金融機構、銀行。重點是銀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