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中學生學習興趣

  中學的學習生活緊張,壓力大,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動力下降,對此,教師應該怎樣做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發現孩子的潛力所在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

  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勢。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2.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隻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為人很好,動手能力很強,常愛提問題,那也是好孩子。家長要尋找、激發孩子的優勢專案,在這方面多鼓勵孩子。

  其實家長要想明白,你是要培養一個裝知識的“米袋子”,還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或者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識型的還是智慧型的?

  如果是要培養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為什麼。

  3.的時間做對的事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最合適。比如小學背古詩就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起來了,再學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倒過來了,小學學奧數,高中背外語,這就錯過機會了,事倍功半。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

  4.子體會成就感

  我個人覺得,家長在學習上不要大包大攬,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這方面要有意識的作為。

  莫言為什麼會喜歡寫作?他自己回憶說,就因為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做範文讀出來。

  我為什麼會喜歡數學?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佈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臺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一顆糖還高興?我說是的。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數學,認為自己數學行啊。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

  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有一點可以做,就是讓孩子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孩子解決具體問題

  對家長來說,只有鼓勵也不夠。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你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義不大,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

  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題的時間記錄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鐘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這樣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教師和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激發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 精心設計匯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有很強的指向性,引入環節位於一節課的開頭。引入環節設計的好,就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畢竟: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開課時,根據學生情況以及課文內容,或講一個笑話,或講一個故事,或提一個問題,設計一個懸念,或講一則奇聞趣事,或展示一幅畫面,或做一個演示……總之,力求抓住學生的心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例如:講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就先放錄音,讓學生欣賞《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學生進入新的教學境界。通過“境”來表現“情”,再通過“情”來深化“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又如,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採用了以舊帶新法和直觀演示法。把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與《背影》聯絡起來,再用多媒體演示“荷塘月色”的優美畫面。通過複習舊知識,從而巧妙地引入新課的學習內容。這種匯入,既複習鞏固了舊知識,又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基鋪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便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絡,便於學生頭腦中形成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直觀演示,能把教學主要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引起學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了感性材料,能引起學生尋求探索的積極性,為學生架起了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樑。這種以舊帶新法與直觀演示法,同樣可以激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

  於漪老師說:“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實踐證明:精心地設計課文的匯入環節,採用恰當的方法去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發掘教材的意蘊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精心地設計課文的匯入環節,採用各種激發興趣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確實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語文課篇目繁多,語文知識紛繁龐雜,豈可每課如此,方法雷同。激發學生興趣的長期、最好的方法,還是認真鑽研教材,發掘課文深含的意蘊魅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以達到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如講 魯迅小說《祥林嫂》一課,對於祥林嫂的死:有人說,祥林嫂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有人說,祥林嫂是被魯四老爺之流逼迫死的;也有人說是柳媽這一類人害死了。那麼,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由於我注意發掘課文深含的意蘊,又精心地巧設情境,引導學生髮掘豐富的想像,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提高了教學實效。

  三、 用富於情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教師注意語言表達藝術,語言生動、形象、富於情感,往往能感染學生,給學生以強大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例如講授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時,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幾個片斷,學生們被我的情緒感染著,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很好地掌握了課文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學生總認為文言文枯燥無味且難學,盡是“之乎者也”,還要背誦,一提到上文言文內容,他們便“怕”,字當頭。針對這些情況,我注重用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蘇洵的《六國論》,我先把六國滅亡的前前後後,用生動的語言向學生進行了講述,從而調動了他們的興趣。教學中用濃厚的富於情感的語言組織教學,對激發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同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