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會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

  走路會腳後跟疼的直接誘因是中老年人長期負重行走導致腳後跟疼各組織擠壓受損。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走路會腳後跟疼的原因,一起來看一看吧。

  走路會腳後跟疼的原因

  腳是我們行走的時候最重要的部位,腳後跟疼的話就會影響到日常行走了,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呢?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會認為腳後跟疼是病,通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後者是按摩之後就會有所好轉,不過有些時候腳後跟疼可能就是一種疾病了,而很多人由於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了更嚴重的後果,所以一定要了解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

  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一般情況的腳後跟疼可能只是需要休息,但如果反覆發作,則可能是得了“跟痛症”。造成該疾病的原因很多,如外傷或退行性變後出現足跟脂肪墊萎縮、骨刺等。由於跟痛症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視,有些老年人認為這是人體逐漸衰老的一種副產品,因此無須治療,其實並非如此。對於跟痛症的人來說,一般休息、理療、封閉、消炎鎮痛藥等均有助於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也有學者認為:對於無外傷史的老年患者,跟痛症可能是其骨質疏鬆的警示,因為骨質疏鬆可以最早在跟骨表現出來。

  1、腳後跟痛者當心犯“跟痛症”

  坐久了站起來時腳後跟痛,站久了走起來腳後跟痛,沒有拉傷也沒有扭傷,沒有腫也沒有破,為何腳後跟如此痛?不少中老年婦女在骨科門診中或疼痛科門診中常常會這樣描述自己的困擾?倘若接受X光片照射,可以看到足跟部位出現了骨質增生,其餘一切正常。其實,這是一種病症。學名叫“跟痛症”。這種跟痛症最好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及治療。

  2、韌帶發炎

  專家針對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指出,絕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覆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係,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

  腳後跟骨刺常用治療方法

  1、西醫治療: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常採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物品;

  2、中醫治療:由於本症屬於多發病、常見病,而西醫又無較理想的治療方法,所以近年來國內大量運用中醫治療本症,方法各異,取得了很大進展。

  3、按摩與牽引:按摩有助於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起到消炎止痛作用;牽引可減輕腳後跟骨刺對區域性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效果。

  4、鍼灸:鍼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區域性的水腫和炎症,但對腳後跟骨刺來說,鍼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5、紫外線療法:其治療作用主要為殺菌、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脫敏、促進維生素D3的形成,以及調解機體免疫功能等。

  6、微創治療:手術治療不是腳後跟骨刺的首選療法,當選用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微創術治療,見效快、費用低,但容易復發。

  如何預防腳後跟骨刺

  老年人防治足跟骨質增生應節制飲食,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肥胖。臨床發現肥胖的足跟骨刺患者,比相似病情而體重標準者的治療時間要長,恢復要慢。原因很簡單,就是肥胖患者自身的體重加重了足跟的負擔。

  儘量少吸菸或者戒菸;避免酗酒。吸菸和酗酒都會減少骨礦物質的含量,所以戒菸和少喝酒對於防治足跟骨質增生是有利無弊的。

  食含鈣豐富的食品:骨質增生骨刺的發生與體內缺鈣有一定關係,補鈣有利於症狀緩解,是防治足跟骨質增生的方法。

  防治足跟骨質增生要避免劇烈運動,或過度操勞;足跟骨刺的產生其實是人體對超過它承受能力的力並使之均勻分佈,降低受力強度的一種反應方式,足跟受力超出可適應強度越大,骨質增生骨刺就會發展的越快越嚴重,尤其是農村患者在治療期間應當避免幹過多的農活,累活。

  避免長時間步行、久站。治療期間應避免長時間步行建議步行不要超過30分鐘或者久站,累了就停下來休息,以減足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