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論文範文

  自從有教育研究以來,人們就一直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尋求著教育研究自身的規範。教育研究的規範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研究成果的優劣,影響著教育研究水平的高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感教育本源研究》

  摘 要:情感教育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人們在對情感教育問題的研究中就情感說情感,就教育說教育的現象比較普遍,而情感教育多是情感加教育的研究,從情感教育過程本身出發來研究的比較少,這樣的結果就是情感教育中複雜的體驗過程被忽略了,本文力求尋根溯源,研究體驗這一情感教育的本質特點。

  關鍵詞:情感;情感教育;體驗

  作者簡介: 程媛196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教育碩士,大慶師範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從事語文教學論研究。

  一、情感研究

  說到情感,“情”字引人關注。中文的“情"從心從青,“青"又從生從丹,表明的是從心所出的必然之物。“情”的異體字,從口從青。“情"字在1947年出版的《辭海》中解釋為“齊盈切,音晴,庚韻。"“心理上之動作發於自然也"。“情"字在《中文大辭典》中被列舉出十幾種字義,“性也,志也,利慾也,實也,理也……。"西方文字中,指謂“情"的詞也很多,以英文為例:emotion, passion, affection……,就是近代使用的詞。現代心理學家們把emotion通譯為“情緒",其拉丁文詞源emorere,意思指的是“人被激起變得活躍相當於清濁亂于波蕩和受驅使相當於“情,利慾也"的狀態”把情緒與動機的關係混在了一起,而此類情況在古希臘文和德文的詞彙中也可以看到。只有到了近、現代時期的學者們才真正對情感本質做出準確描述,並對描述情感的詞彙作出清晰地界定。

  “情感feeling"是心理學範疇的一個重要概念,對它的解釋有很多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解釋有:《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解釋“情感”是“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辭海》,解釋“情感”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表現。情感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情感的表現是伴隨著個人的立場、觀點和社會經歷為轉移的。"《實用百科全書》,開明出版社1991年版,解釋“情感”是“人對於客體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從中我們認同的是,情感是人們內心世界對外界事物所抱有的肯定或否定態度的體現,是人們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的一種內心體驗。

  由此分析,在“情感”的概念解釋中,也多次提到“體驗”這一詞語,在《德育辭典》、《教師百科詞典》中解釋情感的部分也都明確指出,“體驗”是情感的本質。這也說明,雖然“體驗”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情感世界中,但是以前人們在研究情感時對情感中包含的“體驗"因素研究的並不多,只是單純的強調情感的培養目的,忽略了體驗是情感的主要特徵,情感離不開體驗,情感需要體驗,體驗是情感的本源,並且人們在情感的體驗中、規範、昇華、完善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遠離低階境界,趨於高階境界,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能夠得到不斷地提升。

  《大辭典》中註釋,“感情是心有所感而流露出來的情緒。"“感情"在《辭海》中的解釋為“感情在心理學上是情緒和情感的通稱,但有人認為感情即情感。"《詞源》中關於“感情"的解釋與《大辭典》中的註釋相仿,即“感情:情感,有所觸動而起的心理狀態。"由此我們認為 “情感”也稱“感情”,“情感”與“感情”兩個詞可以通用。

  一般情況下,情緒和情感經常混用,西方心理學界對情緒和情感未作嚴格區分,他們認為:情緒包含著情緒表現表情和情緒體驗情感。前蘇聯及我國心理學界對情緒和情感作過嚴格區分,認為情緒分為心境、應激和激情;情感分為道德感、理智感、友誼感、美感等。我國心理學界認為情緒和情感的關係有三個方面:首先,從所聯絡的心理層次看,情緒的心理層次低一些,是先天與生理需要相聯絡的;情感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絡,屬於高階心理現象。其次,從所具有的品性看,情緒一般不穩定,具有較大波動性;情感則較穩定,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最後,情緒與情感相互聯絡、相互依存,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產生的,進而發展成為情緒的深層核心,它通過情緒得以實現。情緒包含著情感,受已經形成的情感的制約,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新的情緒蓄積又促成情感的衍變,二者互相制約、發展。由於我比較認同西方心理學界對情緒和情感未作嚴格區分的觀點,也不否認情感兩極性的特點,所以我在本文中談到的“情感”,是指寬泛意義上的情感,它不但包括在前蘇聯及我國心理學界嚴格意義上區分的情感的內涵,也包括情緒的內涵。可以說情感即感情、情緒,都可以作為我們的“情感”研究範疇,這在理論上也是可以成立的。

  二、情感教育本源研究

  從上文我們對情感教育的概括總結中推知,“體驗”是情感教育中的關鍵性詞語,去除情感教育闡述中的枝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情感教育的本質就是體驗。心理學家狄爾泰認為,情感體驗包括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情感體驗"特指“生命體驗",是“通過反覆親歷才能獲得的、對生命的內在隱祕本質的把握”,“是有限的生命對生活的反思",體驗“是一種跟生命活動密切關聯的經歷",等等。美國心理學家羅伊斯也認為,情感體驗是指人們所感覺到的體驗世界,他又進一步闡述為,人們可以通過一個物件體驗歡喜與憎惡,在這個物件消失後,苦與樂的感覺會成為一個價值保留在人們的情感體驗中。由於情感體驗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帶有獨特色調的知覺或意識,是心理的一種主觀成分,具有複雜性,所以,具體的內在情感體驗每次引起的原因不同,引起的情感類別和強度不同,其所產生的特定的情感色調會有變化。這種特點為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以激發學生對積極健康行為產生正體驗的方法,以及實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心理依據。

  在我國傳統教育中,就經常使用“涵泳"、“吟誦"、“品味"、“體味"、“妙悟"、“入神"等詞語,這些詞語中或多或少地包含著情感“體驗”的因素。魯迅早年在談教育時,特別說到過這樣的例子:人們觀誦文章,就好比在大海中游泳,‘游泳既已,神志悉移。’但‘大海未始以一教訓一格言相授’,這其中講的就是體驗的傾向。情感是隱含在一切可感場景中,要靠讀者自己的體驗去獲得的。就如同熱帶人沒見過冰,你給他講水形成冰的道理,他仍不知冰為何物。而你拿出一塊冰,“直示之"並“使之觸之",“則冰之為物,昭然在前",“示之"、“觸之",這也就是情感體驗。我們可以設想:沒有情感體驗,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不會流傳千古,因為作者關注的不僅是個人的情感,而是關注了人類普遍的心態:人生無常;如果沒有情感體驗,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不會和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作者道出了歷來文人士子心聲:懷才不遇;如果沒有情感體驗,李清照的“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不會被後世傷感的人反覆詠唱。這是因為情感教育不是強加給人的令人反感牴觸的說服教育,而是引導、培養、薰陶學生不由自主地情感生髮的體驗過程,是輕鬆和諧的享受快樂的人性化的體驗,是對生命本源崇敬過程,是對美好事物的肯定過程、是對醜惡事物的否定過程、是對堅強的嚮往過程、是對迷惘的探究過程等等。

  我國現存的認知教育模式的弊端明顯地表現為:偏重知識、忽視情感,這不利於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不利於個體的健康發展。我們會經常看到:有些學生在生活中或學習上一遇到挫折,便覺得現實與理想距離太遠,從而產生對社會、人群疏遠的想法,不但對自己失去信心,也對現實感到不滿。結果消極、頹廢、心灰意懶……,導致出現種種社會問題,這已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愛因斯坦指出“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知識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情感的損害。"“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李吉林認為:“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教育只注重認識,忽略情感,學校成為單一傳授知識的場所。這就導致了教育的狹隘性、封閉性,影響了人的素養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情感意志及創造性的培養和發展。”實際上,情感教育並非是與“認知教育”截然對立的,恰恰相反,它是對“認知教育”忽視人的情感、不能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的一種補救;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特殊教育方式,而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指的是把情感體驗作為人的發展的重要教育領域之一,對其施以情感教育的力量,把認知領域與情感體驗兩大層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強調注重對人的發展,強調注重對生命的關懷,要求教師以學生的學習為基本載體,以追求學生獲得學習的深刻體驗為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對學習的全過程進行充分的體驗,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隨著社會思潮的日益多元化,社會在給人們帶來機遇和挑戰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它使人們的情感受到衝擊,時代發展的需要呼喚著與之相適應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產生。“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於保證個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地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理想、判斷、情感和想像等方面的自由。”可見,當今社會對人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積極的情感體驗則有助於這一要求的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楊公平.走出新課程語文教學的誤區.語文教學之友,2004,1.

  〔3〕王乾坤.文學的承諾.三聯書店,2005,5.

  〔4〕張承明.中外語文教育比較研究.雲南教育出版社,2005,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