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家庭教育論文

  家庭教育在人的啟蒙、成長、成才中所起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會使人終生受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補充 》

  摘要:隨著教學年限的增加和自己孩子的長大,本人對學生的教育問題考慮越來越多,從單純的教師教育思維到家長的教育思維,對比教育需求和實際收到的教育,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作為一名教育者,我發現還是有很多的事學校教育做不了,一些最重要的教育必須要作為家長的關注和實施。最可怕的是有的家長以為只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根本談不上家庭教育。這樣是推卸責任和無知的表現。現對於所思所想做一點總結,希望能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有所幫助。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救;旅行;勞動;社交

  作為一名中學老師,從工作至今一直看著自己學校以及周邊學校的運作,我們廣大的教師非常關注學生的教育,按照學校的嚴格要求狠抓成績,最終很多學生一動不動,一坐一天,缺乏鍛鍊,肥胖虛弱。學校、家庭都過分看重“學習是學生的天職”這句話,非常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家長我現在更關心孩子的全面發展,身體健康,智商,情商的共同進步。在無力改變學校教育,社會的教育的情況下,作為一個家長,我認為,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更重要的教育方式,要在以下幾方面作為學校的補充:

  1學會自救

  1.1學會最基本的安全自救方式。很多學校在防震、防踩踏事件、防火方面一般都會有作為,每學期也有各種安全教育。防溺水教育也是其中一項安全教育,而我國北方地區的學生,由於條件有限,根本就不會游泳,學校也沒有開設游泳課,出於安全方面考慮,學校教育學生不在大人不在的情況下去開放水域游泳。而學會游泳是學生自救的方式之一,家長一定要在合適的時期讓學生學會游泳。還有就是在平時教會孩子去任何地點先讓孩子養成看安全通道的習慣,教會孩子走路注意觀察周邊情況的習慣,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意外事故對孩子的傷害。

  1.2身有疾病的孩子,一定要知道自己在犯病的情況下該怎樣自救,做好基本防護措施。作為教師碰到過很多次學生疾病在學校發作的情況例如哮喘、癲癇、心臟病等,雖然學校都會配備有校醫,但校醫人數少,施救設施簡陋,藥品少,還有對施救時間的問題的考慮,這類孩子除了自身攜帶藥品外,還要教會身邊的老師同學對自己的疾病展開施救。家長要教育學生千萬不要隱瞞有危險性的疾病,耽誤施救時間。

  2通過旅行體驗生活,擴大視野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高中畢業前從未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看到聽到的只有出生地這一塊小天地。學校由於各種原因的限制,絕大部分都沒法組織學生春遊、秋遊。如果家長每年讓孩子有一次到兩次或遠或近的旅行,會對孩子的視野開闊,理想的樹立有很大幫助。常言說“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孩子需要體驗不同城市的生活,在不同的風景裡行走,會看到不同的歷史,感受人類的智慧的博大。家長可以逐步地嘗試讓孩子設計旅行路線、購買火車票、飛機票、訂旅館、定景區門票等,這樣孩子就一步一步成長起來了。在旅行中會碰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孩子的見識就廣了,閱歷就深了,會對自己更有信心,不會迷失在某個環境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會在這一天天的旅行中會逐步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自己要幹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才會知道要為什麼而努力,在哪些方面努力。這對於一個人來說就找到了活著基本的意義。

  3勞動教育

  培養學生勞動要乘早,最好是在3歲以後就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如果到了十幾歲再開始讓孩子學勞動,家長會發現這時讓孩子學習勞動、體驗勞動的樂趣就很困難,因為他已開始懶惰,學會跟你講條件。至少家長要教會孩子以下幾點:首先,要讓自家的孩子學會管理房間。學會打掃,從自己的房間開始,擦洗各種用品,澆花等簡單的事情開始,之後會協助打掃全家的房間。其次,學會烹調。主要學會做最基本的飲食,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不會打雞蛋是很可悲的,不要怕孩子基礎差會用刀切到手,在做飯的過程中他們會學會保護自己不被燙,會學會使用刀具。吃到自己做的食物對孩子的享受成功體驗很有益,同時孩子獨自生活能力就有了。再次,學會手工。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父母可以教他們從縫製簡單的靠墊,從而讓孩子學會用針線,那麼像縫釦子,補簡單的衣物就自然而然會了,是否要進行深入學習要看孩子的興趣,有興趣孩子自然會去探索。把以上的幾點做到孩子就有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4社交教育

  每個班級中都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為人處世、與同學交往的方面存在問題,學生的性格有一部分影響,還有一部分是家庭教育沒有培養到位。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大的家族,在節假日走親訪友時,有的家長覺得不要耽誤孩子上補習班而不帶孩子去,也有一些孩子在走情訪友方面沒有興趣,寧可一個人待在家裡吃快餐、玩遊戲。但是我建議一定帶上自己的孩子。首先認識所有的親人就擴大了孩子的社交圈,學會了禮尚往來,孩子為人處世、接人待物其實就是在這些家庭走訪的事情上潛移默化的學習。參加家庭聚會,也就教會了孩子吃飯的禮儀。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生活是更實際的,遠比學生上各種輔導班更重要。孩子情商的培養也是在這一點一滴的事情上培養起來的。

  篇二

  《 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及對策 》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長者對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響。”①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在人的啟蒙、成長、成才中所起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會使人終生受益。目前,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但在教育過程中仍存在不少誤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行為舉止、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如何正確實施家庭教育,進而促進子女健康成長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1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

  “雖然中國人現在已經很重視家庭教育這一途徑,但由於人們頭腦中傳統的封建意識根深蒂固,加之封閉式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又特別深,所以我國目前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仍處於樸素的、自發的、隨意的階段,科學的、系統的家庭教育還很不普及。”②家庭教育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1在教育觀念上的誤區

  目前,大部分家長認識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過程中,多數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仍然陳舊。許多父母總是將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全部給予自己的子女,認為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是對子女的“愛”,而忽視了子女真正的想法和想要的東西。這種思想來源於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思想,同時也受到當今社會不正當的競爭理念的影響,因此,當今社會不自覺的形成這樣一種風氣,即父母總是不計成本的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給孩子穿最貴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買最好的玩具,上最優的早教、幼兒園,參加最好的培訓班等等。在孩子成長中總是時時刻刻關注著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怕孩子摔倒,父母總是想當然的照顧、保護孩子,對他們抱有很大希望,期待他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畢業後,都能具備超強的能力,成就美滿的未來。但事實上卻總是事與願違。家長操碎了心,往往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卻變得越來越叛逆、逃課、早戀、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追求個性自由等等。從整體的家庭教育視角來看,這樣的結果是必然的,因為父母總是為子女安排好了一切,而忽視了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交友等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視培養子女自強、自重、獨立思考等優秀的品格,孩子很難在短時間內會有所突破。

  1.2在教育方式上的誤區

  “調查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素質、生活習慣、學習行為、各項能力等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是影響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③一是過分保護子女,近年來,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把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與要求當作對孩子的愛,忽視了父母自己作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對孩子的尊老愛幼、謙虛禮讓等德行品格教育的職責;二是對子女過分干涉,很多家長總是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強行寄託給孩子,沒有考慮到孩子自己的需求與想法。雖然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但子女有自由來選擇適合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目標;三是鼓勵孩子的報復行為,鼓勵和讚賞孩子的報復性行為,極易使孩子忽視自身的錯誤,進而形成自私、崇尚武力等的不良品質。

  1.3在教育內容上的誤區

  在這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更加急切,再加上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寄託了很大的期望。主要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內容規劃不夠科學,家長只是憑藉自己的意願或者經驗來給孩子制定計劃,並沒有遵循孩子的實際情況;甚至有的家長一廂情願的進行攀比和跟風,看到別人的孩子在學什麼,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學,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強制孩子學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結果造成孩子的特長沒有發揮出來,也沒有學好父母安排的課程。進而使孩子形成一種逆反心理,扼殺了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4在教育環境上的誤區

  有些家庭因為教育者自身素質比較低,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生活環境比較差等原因,在家庭內部總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與糾紛,家庭內?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憊叵擋緩湍潰??巢歡希?鍪雍⒆擁母惺苡?a href='//' target='_blank'>意見,這樣的生活環境,必然影響到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時,家庭文化氛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成長。許多家長忙於在外奔波,以為只要滿足孩子物質方面的需要就可以了,不重視孩子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視了對孩子精神上的觀察和體貼,更不注重家庭中文化氛圍的營造。可想而知,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孩子的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長與完善一定會受到嚴重影響。

  2家庭教育誤區的原因分析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實踐活動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家庭教育的好壞、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健康發展。

  2.1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長生動地比喻為一棵樹的生長:心裡就像樹根一樣,雖然看不見,但卻非常重要;看不見的部分關係著一棵樹的高大強壯,關係著一個人的生存發展。他指出,樹根的成長期是五年到十五年,十五年後才是樹幹與樹葉的成長,一個孩子心理建設的重要成長期也是在人生的頭十五年。”④由此可見,家庭對子女心理健康發展及其成長的重要性。家庭成員間關係和睦民主、互助互愛、相互理解與尊重,讓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從小耳濡目染,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待人待物的習慣,進而具備謙虛禮讓、自強獨立等優秀的品質。目前,社會的迅速發展不斷地衝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一些家庭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矛盾衝突也層出不窮。

  2.2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響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對子女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的健康發展,都承擔著重要的職責。家長自身要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嚴格自律,為孩子樹立榜樣。同時營造積極健康的生活、學習氛圍。如果父母待人寬厚、真誠,性格積極樂觀、勇於奮鬥等,他們的這些性格、品質就會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感染到子女,讓孩子們形成健康樂觀的品格;相反,如果家長自身素質比較低,總是不顧場合的發牢騷、埋怨不公,對家庭成員中的其他人言行粗俗、自私自利等,不能樹立很好的形象,就會在孩子成長中無形地形成消極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孩子的身上也會折射出他們的影子。

  2.3對受教育者的認知具有侷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鴻溝漸漸拉大,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還習慣用陳舊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往往認為受教育者只是是接受教育的主體,而忽視了受教育者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獨立的個體。因而,家長要不斷學習與溝通,擺脫陳舊的教育觀念,充分地瞭解孩子身上的優點及特長,根據孩子的愛好與特長來規劃孩子的未來,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現在的孩子與父母當年享有的物質條件、所處的學校社會環境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積極主動了解現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圈,可以促進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從而培養孩子積極健康的心理和生活、學習方式。

  3走出家庭教育誤區的對策

  “現在很多研究已經證明:兒童良好的性格特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以及對待世界的態度看法,都是在父母平時點滴交流溝通中形成的。”⑤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特別要做到以下幾點:

  3.1營造積極、和諧的家庭環境

  人的思想經驗總是來源於實踐,來源於人生存的環境。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於家庭成員每一個人的健康,在溫馨、和諧的家庭中,更能讓孩子不自覺地學會尊老愛幼、謙虛寬容等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家長應該重視家庭環境的構建,積極營造一種和諧的人文家庭環境,不僅要重視孩子理論課的學習,還要多方面的培養孩子的氣質、興趣和能力。加強家長自身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理解與交流,充分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尊重感與成就感。同時,家長也需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提升個人素質,增強終身學習的觀念,擴充和更新知識,瞭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新觀念,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用全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進而營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教育環境,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堅實的保障。

  3.2善於用賞識的教育方式

  家長要不斷革新舊的教育觀念,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善於賞識孩子。在教育中並不只是在孩子犯錯誤時要矯正孩子的錯誤,同時要主動發現孩子身上的優秀品質和特點,並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培養孩子的這些優秀品質和愛好。“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是有心理學理論依據的。家長對孩子的評論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評論與發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值得表揚的事情後,要善於發現並開口表揚孩子的行為。

  3.3尊重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父母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主動與孩子溝通,在理解的前提下,相互交流觀點,尊重孩子的個人想法,同時抓住時機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強行讓子女遵循家長“設計”的道路,要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選擇的權利與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與孩子相處,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多與孩子進行良好的互動,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和變化。另外,教導孩子時,說話要有“含金量”,使孩子心悅誠服的接受你的觀點與建議,而不是在孩子耳旁嘮嘮叨叨地不停的講,這樣反而會起到反作用。也要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情緒,使他在今後成長中遇到困難後仍能夠堅強面對。

  3.4注意觀察、學會判斷孩子的心理變化

  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變化,判斷孩子的心理問題。孩子的異常心理通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和心理等三個方面。在情緒上主要體現為易怒、恐懼、焦慮等;在行為上往往有行為異常、注意力難以集中、離群獨居等;心理上容易患自閉、抑鬱等疾病。父母發現孩子在這三方面的異常時,要及早採取措施和行動,積極開導和合理引導。嚴重者採取相應的心理治療方法,幫助孩子及早走出心理上的困境。成就其健康、快樂的一生。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