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研究的論文
隨著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攀升及其影響的日益凸顯,社會各界對他們的關注和研究也在不斷的擴大和深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摘要:近年來,隨著物價的逐年上漲,農村百姓為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加之城市化發展程序,大批農民進城務工,由於自身條件限制他們無法將其子女帶入城市,由此產生了一個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如今,留守兒童的生存與教育狀況,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本文通過深入甘肅省部分農村小學實地調查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和問題,並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具體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4-136-01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國西部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所面臨的許多問題和困難。近年來,隨著物價的逐年上漲,農村百姓為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加之城市化發展程序,大批農民進城務工,由於自身條件限制他們無法將其子女帶入城市,由此產生了一個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如今,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逐漸凸顯,而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已經成為全社會倍受關注的焦點問題。那麼,在我國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又是怎麼的呢?筆者通過調查瞭解,談以下幾點:
一、學校現狀
通過近五年的災後重建工作,當地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日趨完善,受各方援助,如今的隴南各縣學校,教室教具配備基本充足,計算機教室,圖書,體育器材,多媒體教室,各學科儀器可謂是應有盡有,加之近年來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學生食宿得到了最大保障。但是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嚴重不足,首先是優秀教師不願意進來,農村學校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民辦轉公辦或村聘教師,學歷不合格,沒有經過正規的師範教育,憑經驗施教,觀念落後、教法陳舊,甚至胡亂施教,誤人子弟。在筆者所在的縣區,曾經就出現過好多鬧出笑話的老教師,如把平行四邊形說成是“扯邊形”的,還有分不清“末”與“未”兩個形近字,在教授解方程時,把“未知數”說成是“末知數”。其次是部分農村教師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缺乏工作責任心,在平時的工作中馬馬虎虎,粗心大意,更談不上創新與教學研究了。最後由於學校給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培訓、交流的機會特別少,多數教師不能進行專業的進修與學習,沒有新的教學理念,運用不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跟不上新形式下的教學改革,導致教育科研和教學創新的步伐永遠帶後。
二、家庭現狀
在西部農村地區,由於家長大多是農民,思想觀念落後,加之文化水平又不高,平時為了忙於掙錢,照顧老人,對於子女的學習狀況漠不關心。筆者記得在一次走訪過程中就發現,當問及其子女的學習情況及要校表現時,父母竟然連自己的孩子上幾年級都不知道,至於學習情況,就更談不上了。有部分家長雖然平時也想去輔導自己孩子的學習,但是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現在子女所學的課程,基本上是沒有能力進行專業指導的,大多家長總怕因為自己的誤導害了孩子,所以在孩子的學習方面也是很少進行指導的。還有一些地理位置僻遠,與外界社會極少聯絡的家長還普遍認同讀書無用論,認為孩子在家勞動是天經地義的事,而送孩子去上學是一大損失,再加上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近年來,大學生就業整體狀況不容樂觀,這就更堅定了那些揹負著很大債務供孩子讀書家長的棄學信念,因為在他們眼裡,既便是辛辛苦苦供孩子上完學,畢業後也很有可能無法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這對他們而言就會總擔心這種較高的教育風險投資能否得到回報。特別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大多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便紛紛外出打工,很少有堅持上高中的。另一方面由於災後重建,導致物價極速上升,因為無法滿足巨大的生活開支,所以,大量的農民紛紛湧進城市務工,成為我們所說的“農民工”,於是便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則由其爺爺奶奶照顧。子女和家長長期的分離,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都受到影響,尤其是親情缺失,使得留守子女的這一群體存在著巨大的心理創傷,性格也變得較為孤僻,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願與老師交流、溝通;由於缺少家庭的約束,很多孩子學習成績普遍偏低,厭學、逃學、甚至出現輟學。在筆者所在鄉鎮的中學,幾乎每學期都有十幾名學生因為各種原因離校外出的,大多連初二都不能讀完,而在這些眾多的輟學生中,筆者就發現,有近90%的學生都是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兒童,甚至有好多學生離家出走都半年多了,家長都不曾知道。
三、社會現狀
由於留守兒童是近些年在整個農村地區才出現的弱勢群體,儘管國家在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整個社會由於物力,財力,人力等不足的原因還不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加之社會上的一些不法商販,在學校周圍經營不正當的網咖,酒吧等,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這更使得一部分學生及早地離開校園。加之現代資訊科技的普及,手機的使用已不再是大人們的專利,如今的校園,隨處可見學生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不是在為了討論學習而爭得面紅耳赤,而是在為了怎樣玩轉手機,如何嘗試遊戲爭得不分高低。由於手機的便捷,這更讓學生擁有了比進網咖玩電腦還方便的網路工具。儘管學校一再強調不準帶手機進校園,可是往往越禁止,這種現象好像還越來越多。如今父母全在外地,大部分學生都為寄宿學生,帶手機是為了方便與父母聯絡,這有錯嗎?一句話,問得老師半天也答不上來。的確,手機就是為了通訊的方便,但如今飛速發展的資訊科技,卻讓手機的功能變得異常強大。聊天,瀏覽網頁,看電子書,打遊戲……應有盡有。學校可謂是想盡了辦法,但學生玩手機、泡網咖的現象卻是屢禁不止。社會的不良影響,致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越來越嚴重。
篇二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摘要】目前,留守兒童已成為我國農村的普遍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給孩子身心發展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網路體系。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型別及家庭教育現狀
1.隔代監護
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隔代監護,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
2.上代監護
上代監護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上代監護由於監護物件並非親生,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於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託情況,即小孩被父母託付給親戚後,沒多久因親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轉託給另一個親戚,幾經託付的小孩幾乎無所適從。
3.自我監護
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既沒有隔代教養,又沒有親戚朋友寄託,獨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數情況是幾個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兒”。部分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無人管教,飲食無依,親情空缺,心理極不健康,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日益成為問題兒童。這樣的家庭教育狀況非常令人擔憂。
4.單親監護
這種監護方式使得監護人的壓力很大,家庭成員的外出增加了他們的勞動負擔,他們要承受照顧家人和從事更多農業生產的雙重負荷,根本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的影響
親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現的真空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呈繼續增長趨勢。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嚴重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和安全問題
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有的孩子花錢無節制,有的孩子營養不良,有的孩子身體健康指數低,經常生病,有時甚至面臨生命的威脅。由於留守兒童得不到雙親的精心呵護,極易引起安全隱患。
2.道德問題
留守兒童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期。由於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留守兒童經常出現道德行為偏差。
3.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處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於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親情關愛,和父母很難達到情感心理的溝通,難以找到情感傾訴物件。而且監護人很少與他們談心交流,也只能給予物質上和生活上的滿足,而他們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極易形成人格障礙、心理疾病。
4.教育問題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於孩子常常思念父母,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後,沒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難以完成課外作業,更談不上主動預習或複習功課,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厭學情緒增加,最終導致逃學甚至輟學。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對策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作為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他們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壞,由教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種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正確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既要考慮家庭的收入,又要考慮到子女的教育問題。如果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能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幹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足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要嚴格管理,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督。務工期間,首先要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絡,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
其次,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動態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對孩子的愛與厚望,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
再次,還應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課教師及時聯絡,以瞭解孩子的學習、心理髮展等各個方面,讓孩子時時刻刻感受到家庭的關愛。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絡,班主任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儘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絡,每月定期通電話,讓家長對孩子進行“電話教育”,以便更好地進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對於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地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另外,學校和教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愛、鼓勵和幫助。愛是教育的基石,對於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於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教師應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留守兒童”,做他們的朋友。在安全上,要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首先,建立並完善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使之成為農村教育保障機制。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群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鄉政府牽頭,學校組織、村民委員會、派出所及熱心的退休教師等參與,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絡制度,瞭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愛和保護責任。
其次,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既是一項權利,也是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託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緻富與教育子女的關係,把“留守兒童”的輟學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確有困難的,地方政府也可通過適當補貼及其它措施,讓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再次,地方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直至取消學校周圍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網咖、遊戲廳、錄影廳等,加大危害學生安全和學校工作秩序的打擊力度。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課題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
[2]葉峰,周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狀與對策
[3]曹鳳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和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J].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