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守兒童恥感心理的研究論文

  Goffman***1963***B1首先提出了羞恥感的概念,用“stigma”一詞表示羞恥感,“stigma”源於希臘語,本意是烙印,表示人身體上的某一個特徵,而這個特徵代表了這個人某些不良的道德特點,即“極大的玷汙某人名譽的特徵”。Goffman形容這是一種恥辱的特徵,這種特徵將一個完整的、正常的人變為了一個被玷汙的打了折扣的人。此後病恥感的概念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醫學領域,如艾滋病、精神疾病等。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關於留守兒童恥感心理的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於留守兒童恥感心理的研究全文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

  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主要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尚處在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據《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規模為2948萬,其中小學***6-11歲***和初中***12-14歲***學齡階段兒童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分別佔32.01%和16.30%,規模分別為1953萬和995萬,與2008年調查結果相比較,留守兒童總體規模在擴大。

  留守兒童不僅集中分佈在中西部地區,而且沿海發達地區如廣東、江蘇也分佈著大量留守兒童川。留守兒童群體不僅規模龐大,而且不利處境導致留守兒童極易出現心理行為發展異常現象,如情感淡漠、情緒不穩、行為偏差、習慣不良、性格缺陷等問題川。儘管對留守兒童心理行為發展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獲得了有價值的研究結果,但與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健康成長的複雜性相比,現有研究還遠遠不夠。

  恥感心理是個體而對社會生活中的羞恥現象時自覺產生的一種旨在維護被個體內化了的社會道德承受性的最低限度時所體驗到的負性情感。這種負性情感可以促使個體對可能發生的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事件產生自覺的規避和抵制。所以,恥感心理是中國人秉持的基本倫理觀念,更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時刻影響著人們的言行。由於恥感心理的獲得是個體在與重要他人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漸習得內化而成的,重要他人的教化及其教養方式、文化程度、親子關係等與個體的恥感心理髮展水平密切相關,社會大環境狀況也影響個體的恥感心理的發展水平。

  目前,我國處於社會轉型中,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社會恥感缺失。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在恥感問題上也存在諸多不良現象,如恥感缺失、恥感迷茫、恥感淡化、恥感偏差、恥感錯位等現象。這些現象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言行舉止,最終影響到青少年的倫理價值觀等。作為正處在重要成長階段的留守兒童,一方面因其重要他人系統教化的不足、家庭功能的缺失,另一方面留守兒童所處環境的不利,導致留守兒童恥感心理水平較低。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物件

  從江蘇省揚州市郊和四川省渠縣的4所鄉鎮小學採用整群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被試。留守兒童有效被試共537人,其中,男227人,女310人;三年級218人,四年級138人,五年級81人,六年級100人。同時,從這些留守兒童所在班級選取非留守兒童有效被試共492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05人. 女187人;三年級174人,四年級121人,五年級112人,六年級85人。

  ***二***研究工具

  1.留守兒童恥感問卷叫,問卷包括關係恥感、行為恥感、個性恥感和身體恥感四個維度,共18個題項。問卷採用Liken 4點記分。得分越高表示恥感程度越高。問卷。係數為0.861,分半係數為0.836。通過對理論模型和資料擬合程度的檢驗,表明本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2.同伴衝突應對方式問卷。共包括問題解決、攻擊、求助、退避、幻想5個因素。採用Liken5點計分,1代表從不採用這種方式,5代表總是採用這種方式,各維度的題目得分相加除以該維度題目數得出各維度平均分。問卷。係數為0.932,各因子.係數在0.614-0.926之間。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為0.829。

  ***三***研究程式

  通過匿名方式對被試進行由專門人員指導的集體施測。然後對全部資料採用SPSS 11.5統計軟體包進行處理。

  三、研究結果

  ***一***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衝突應對方式的基本狀況

  為揭示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衝突情境下的應對方式基本狀況,先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衝突應對方式各因子的平均數進行對比分析。由表1可知,留守兒童恥感心理的行為恥感因子顯著低於非留守兒童,而身體恥感、關係恥感和個性恥感三因子差異不顯著。在而臨同伴衝突情境時,留守兒童在退縮、攻擊和幻想三種應對方式上顯著高於非留守兒童;在問題解決應對方式上顯著低於非留守兒童;在求助應對方式上與非留守兒童的差異不顯著。兩個群體的對比考察提示我們需要進一步對留守兒童群體恥感心理和同伴衝突應對方式的關係進行深入研究。

  ***二***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衝突應對方式的關係分析

  為揭示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衝突應對方式的關係,分別對恥感心理和應對方式各因子間的相關進行了分析。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留守兒童的身體恥感與問題解決、幻想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退避、攻擊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負相關;行為恥感與問題解決、幻想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退避、攻擊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負相關;關係恥感與求助、問題解決、幻想三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退避、攻擊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負相關;個性恥感與問題解決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退避、攻擊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負相關。

  為了進一步考察恥感心理對同伴衝突應對方式的影響,我們以恥感心理的四個因子為自變數,分別對5個應對方式因子進行逐步迴歸分析。迴歸結果表明,關係恥感對求助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留守兒童關係恥感水平越高,而對同伴衝突情境時越願意採取求助方式去應對;

  四種恥感心理因子對退避和攻擊兩種應對方式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即留守兒童四種恥感心理因子水平越低,他們而對同伴衝突情境時更願意採取退避和攻擊的方式去應對;四種恥感心理因子對問題解決應對方式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四種恥感心理因子水平越高,留守兒童越願意採取問題解決方式去應對同伴衝突情境;行為恥感因子對幻想應對方式因子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行為恥感水平越高,留守兒童更願意採取幻想的方式去應對同伴衝突情境。

  四、討論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恥感心理的行為恥感因子的得分顯著降低,這一研究結果與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許多研究結論相一致。行為恥感是在與重要他人直接交往過程中慢慢內化而成的.其中.重要他人隨時隨地的言傳身教和有意識的指導、教化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兒童絕大多數都是與祖父母、外祖父母、叔輩或父母單方生活在一起。一方面,由於祖父母、外祖父母年齡偏大,思想相對傳統,或者叔輩、父母一方承擔的農活和家務過於沉重,可能導致對留守兒童的教養方式不當,對其言行舉比教導和監督缺位。

  另一方面,留守兒童與父母空間距離大,使得留守兒童不能及時從父母那裡獲得社會支援去應對遇到的困境,導致負性心理問題堆積,從而出現反社會行為,如果反社會行為給留守兒童帶來心理的安慰或其期待的結果,就會導致行為恥感水平降低,甚至缺乏行為恥感。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恥感心理的其他三因子差異不顯著。

  可能原因是,隨著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高度關注,不僅留守兒童父母給予孩子生活上、物質上的無微不至的關心,而且定期與孩子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給予孩子有力的社會支援。政府、學校教職員工和一些社會組織也為留守兒童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支援,讓留守兒童在正確認識自己、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