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對策研究論文

  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是中國城市迅猛發展的主要勞動力之一。由於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需求,農村青壯年仍在大量向城市流動。一方面,農民工進城務工為城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隨著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被迫與父母分隔兩地的農村留守少年已成為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農村留守少年問題發人深思,亟待解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範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如下:

  [摘要]  近年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給農村留下了大批缺乏父母關愛和照顧的留守少年。他們普遍存在著學業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親情失落、安全失保等問題,因而由此造成的留守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研究和預防留守少年犯罪刻不容緩。本文針對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原因有針對性的對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對策進行研究,提出了注重制度、政策和法律層面的保障、建立制止留守少年犯罪的長效機制、實行有效的司法預防等對策,還從理論的角度對預防留守少年犯罪進行探索,提出了包括建立長期的監測制度、建立健全的託管機制、優化社會大環境等方面內容的新思路。

  [ 關鍵詞]  農村留守少年 犯罪對策 探索 新思路

  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的進步,城市的發展需要相對較多的勞動力,而農村有不少剩餘勞動力,所以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現狀。據統計,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動,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形成的農村特殊的少年兒童群體――留守少年兒童數量已達2000多萬,而這一數字現在還在持續增長中。一些學者警示,留守少年可能會成為被“毀掉的一代”,可能會成為國家新的不穩定因素,留守少年已成為農民工心頭之痛,同時作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是社會之痛、中國之痛。[1]

  作者本人作為一名曾經在基層工作多年的中學教師,在工作中也看到許多留守少年從學習退步――思想落後――犯罪道路的痛心事例,認識到留守少年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而出現的一個特殊的需要關心和研究的群體,他們普遍存在著學業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親情失落、安全失保等問題,特別是由此造成的留守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因而研究和預防留守少年犯罪刻不容緩。

  一、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原因簡析

  農村留守少年,是指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外出流動到其他地區務工,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並由長輩撫養教育管理的12-16 週歲的未成年人。目前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多以侵財型案件為主,多是盜竊、搶劫等。由於農村留守少年文化水平較低,高智商犯罪較少,犯罪手段多簡單、原始、粗暴,同時呈現出團伙犯罪的趨勢,多是同鄉、同族、同學等糾結在一起實施犯罪。究其犯罪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併發症”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它們是造成留守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城市化”一頭連著工業化,另一頭連著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把農村富餘勞動力排擠出來,最終湧向城市。從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來看,現代化程序往往都伴隨著大量的人口轉移。城市化帶來的直接負面後果就是農村勞動力在非農化過程中未能實現地域轉移,這就涉及農民工問題和伴隨而生的留守少年問題,尤其是留守少年犯罪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治安和穩定秩序的一大隱患。

  二 制度方面的原因

  制度方面的原因主要體現在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上。戶籍管理制度制約了農民工兒童的學籍,是造成留守少年犯罪的外界原因。1998 年,我國公安部、教育部聯合出臺政策,要求外出打工人員的子女教育要以流出地為主、公立學校為主,客觀上造成今日留守少年的問題。同時我國現有的戶籍管理制度對戶籍遷入、遷出條件的嚴格限制,使得其子女不能隨父母到務工地就學,許多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學生畢業和升學特別是中考和高考 時,強調學生的戶籍,制定了“非本地區的學生不能參加中考和高考”的制度,許多農民工擔心將子女帶進打工的城市就讀,不能參加中考和高考,誤了孩子的前途,他們只能將孩子留在家鄉,成為留守少年。這就為留守少年犯罪埋下了種種禍根。

  三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缺失和不當,監護權的缺失和畸形,是造成留守少年犯罪的客觀原因。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於培養出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的下一代。但無論是隔代監護還是委託監護抑或是單獨跟隨父親或母親生活,都存在家庭影響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當,特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極易使孩子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少年因此走上犯罪道路。特別是隔代監護的雙方難以進行正常的交流,同時,老年人自己也屬於需要照顧的群體,對晚輩孫子孫女們的照顧會顯得力不從心。正因為如此,一些悲劇如留守少年自殺、溺水、車禍在一些地方時有發生。更可悲的是,近年來,農村“奸幼”案頻頻發生。農村“奸幼”案中的大多數被害幼女的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她們由爺爺奶奶或親戚朋友照顧,因能力、精力和責任心等原因,受託人只顧她們吃飽穿暖,無暇或無力顧及她們的身心健康和安全[2]。

  四學校教育的片面

  學校教育方法的失當和缺失,是造成留守少年犯罪的又一客觀原因。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大部分學校依然是隻關注學生的分數,這在農村學校中表現的更為突出。農村留守少年由於家庭管教較少,因此多在成績上較差,由此造成學校及教師對他們多是批評、責備,甚至是放任不管,從而使留守少年產生厭學情緒甚至逃學。留守少年若脫離了學校教育管理則更加有了時間和空間進行賭博、玩電子遊戲,甚至是與社會閒散人員混在一起,打架鬥毆等,這樣使他們處在了更為危險的處境中。

  五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呈現複雜多樣的特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不勞而獲等不良思想,也同樣極大地衝擊著農村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些農村青少年以往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裡,一旦接觸到網路世界,很快為之痴迷,難於自拔。由於農村留守少年缺乏監護人的監督、管教,而校園周邊及農村小鎮上的一些非法遊戲廳、網咖,客觀上也為其中的一部分人提供了偏離正軌、走向犯罪的溫床。特別是那些文化程度低、未經專業培訓的青少年不願上學和務農,就業就更成問題。農村又缺乏娛樂活動,閒散在家、無所事事的留守少年脫離了家庭、學校、社會的管教,極易走上犯罪之路。

  二、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對策研究

  綜上所述,留守少年犯罪的最直接的因素在於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缺乏關愛和有效監護,以及國家關注、重視的乏力和農村社群組織的疏於管教。因此, 面對日益增長的留守少年犯罪數量,為了有效控制和預防留守兒童犯罪,應實行綜合治理,從建設和諧家庭入手,國家、社會以及家庭齊抓共管,把留守兒童納入有效的監管中,使他們真正得到關心、愛護與良好的教育。因而,預防和制止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對策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注重制度、政策和法律層面的保障

  首先,制度和政策層面上的保障。其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改革當前的戶籍管理制度,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就讀不受父母戶籍的限制,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就讀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少年留守的問題,從而從根本上減少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問題。其二,改革當前的學籍管理制度。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改革當前的學籍管理制度,取消對農民工子女就讀的不公平的、歧視性的政策,要採取寬鬆的政策,積極吸收農民工的子女入學。其三,健全相關體制。要改革現行教育投入體制,逐步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比重,提高農村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教育能力,減少隨意推向社會的學生數量。

  其次,法律層面上的保障。立法是解決留守少年犯罪問題的最重要途徑,主要通過修改或制定法律以保障留守少年權利和權益。國家在此項立法中應以保護留守少年為出發點,以預防留守少年犯罪為重點,以達到預防留守少年犯罪的目的。

  二 建立制止留守少年犯罪的長效機制

  政府通過社會、家庭、學校三大系統, 建立預防和制止留守少年犯罪的三大機制,在為留守少年構建健康網路中發揮主導作用。

  首先,政府應當在決策和意識層面上開展工作。一是加強宣傳。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宣傳留守少年工作的重要意義,呼籲和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關心愛護留守少年活動。二是加強組織的建設,特別是社會性的兒童幫助組織機構。有關部門能夠在農村設立留守少年事務管理機構,由團委、少工委、婦聯、計生、教育、公安、學校及相關的社會志願者組成,直接開展留守少年的培養教育工作。

  三是強化責任。特別是基層政府要切實擔負起留守少年的教育責任,將留守少年的教育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子女教育的關係。

  其次,積極發揮學校功能。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應更多地瞭解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狀況,尤其是對於農村留守少年這個特殊群體,更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學校要專設心理教育教師,心理教師要和其他任課教師一起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針對學生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定期開展心理諮詢活動,進行心理矯正工作;加強與留守少年監護人的聯絡,多開展家訪,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健康成長;組織豐富多彩的課餘文化活動,吸引留守少年參加,讓他們在有益的活動中健康成長;有條件的學校,可考慮開辦寄宿班,配備生活指導教師,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與關愛。

  第三,突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外出務工父母應經常和留守少年保持聯絡溝通,要千方百計讓孩子體會到親情和溫暖,對孩子進行全面的指導教育,而不能放任不管,或僅限於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業。應利用春節等假期常回家看看孩子,並利用電話等現代工具和孩子強化交流和溝通;在外的父母不要僅關照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要關心其心理健康;父母不要一味地追求孩子優異的成績,更要關注其道德素質。同時留守少年的父母在將孩子委託給他人進行監管時,要考慮監管人是否有監管能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發展是否有利。

  三 實行有效的司法預防

  公安、檢察、法院、司法機關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對犯罪少年的羈押、預審、起訴、審判、辯護、管教工作體系。一方面,依法嚴厲打擊涉及侵擾學校、學生的案件和教唆、脅迫、引誘農村留守少年的違法犯罪活動。另一方面,要加強和家庭、學校、社會各界的聯絡與合作,遵照黨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犯罪青少年要側重於教育,著眼於感化,立足於挽救。特別是在案件審理中,最大限度地體現對農村留守少年違法犯罪的司法保護。同時,執法機關要建立追蹤回訪考察制度,建立有效的幫教體系,對判處刑罰的留守少年採取確定專人幫教,定期考察,會同工、青、婦等單位與所在學校或村委會、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幫教,並對後進留守少年、輕微違法犯罪的留守少年做好教育、挽救工作,促進其健康成長。

  三、解決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問題的新思路和探索

  除了以上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針對性對策之外,我認為當前解決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問題還需要不斷擴充套件新的思路,尋找新的出路,可以從建立農村留守少年長期的監測制度、健全的託管制度、優化社會大環境等方面進行新的探索。

  一建立長期的監測制度

  要想真正瞭解農村留守少年的具體情況,就要建立長期的監測制度,以實現留守少年整體的、動態的情況反饋機制。這是提高制定預防農村留守少年犯罪措施的巨集觀調控科學性、有效性和預見性的重要手段。具體來講,一是要健全農村留守少年情況監測機構,充實監測人員,以形成一定的監測工作力量;二是要合理配置工作資源,形成監測與管理相協同的工作機制;三是要加強監測網路和資訊傳遞制度建設,儘快在現有基礎上建立起快捷、暢通的資訊渠道。

  二建立健全的託管機制

  留守少年專項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建立健全託管機制。其一各村、鎮要對轄區裡的留守少年逐一建檔,及時收集有關情況,並對每個留守少年指定具體聯絡人,必要時還可對其指定監護人;留守少年所在的學校原則上要每週都對其進行一次家訪。聯絡人和學校要注意與監護人及時進行聯絡,以隨時掌握留守少年的各種動態,並定期向其在外務工的父母進行通報。有條件的基層政府還可以建立託管中心,對留守少年進行統一託管。其二各級各類學校要承擔起重要的託管任務。一是建立留守少年檔案和聯絡卡制度。各級各類學校在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學生數量的基礎上,建立每個留守學生的檔案和聯絡卡片。二是實施關愛留守少年責任幫扶制度。答訂承包責任書,建立教師關愛學生校務日記,讓有條件的教師成為“代理家長”。三是實行留守少年“談心日”制度。學校定期召開留守生會議,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難,教育學生認真學習、遵規守紀,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明白父母打工掙錢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

  三優化社會大環境

  優化社會大環境是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基礎。留守少年犯罪大多是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所致,所以在預防留守少年犯罪的過程中要對社會這個大環境進行優化,減少不良的社會因素對留守少年心理和思想的侵蝕。一方面,淨化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腐敗的社會風氣,形成社會主義優良道德風尚。另一方面,加強社會對留守少年的關愛,提高社會成員對留守少年的關注力度,使他們感到社會的溫暖,減少犯罪因子。我們更要重視淨化學校周圍的環境,因為留守少年還是未成年人,對不良文化缺乏分辨能力、識別能力和抵抗能力,容易受校園周圍的不良環境的誘惑而產生犯罪動機。因此,淨化校園周邊地區的環境,為農村留守少年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就成為當前一項急迫的工作。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承擔起淨化校園周邊地區環境的責任,要依法清理那些以兒童、學生為主要目標,散佈在校園周圍的網咖、錄影廳、遊戲廳,依法嚴肅處理向兒童、學生販賣不良書籍的小攤小販,還學生一個健康的學習環境。

  總而言之,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留守少年犯罪問題不僅關係到留守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社會治安的穩定;不僅關係到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更關係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們衷心期望家庭、學校和社會能對留守少年給予足夠重視,共同探討解決這個影響青少年一代的突出問題,讓我們祖國的下一代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康樹華,《犯罪學》 群眾出版社, 2003

  2、 胡朝陽,張振乾《1 000 萬農村留守少年:農民之痛中國之痛》[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4

  3、 趙勝營,《農村留守學生犯罪問題研究》[EB/OL].

  4、 傅小林,《關注農村“ 留守”問題》[EB/OL].

  5、 李翠英,熊英 《湖南農村留守少年行為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2

  6、 蘇振興, 《謹防城市化的消極後果——拉美國家城市化的基本教訓》[J ]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6 ,6

  7、 梅軍,《農村留守少年問題及對策 》邊疆經濟與文化[J ] 2006 , 3

  8、 曾天雄,何紹華 《留守少年”權益維護的“三維一體”模式研究》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年第4 期

  9、 陳王君,《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問題透視》,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 年第8 期

  10、王道春,《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原因及預防對策芻議》,《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1、袁紀瑋,韓黎,《農村留守少年違法犯罪探析》,《理論觀察》2006年第2期

  12、樑作華,《農村青少年犯罪問題分析與預防對策》,《山東省團校學報-青少年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