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論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有其複雜因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不成熟的認知結構,情緒易激動性和意志的雙重性,盲目從眾性心理等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觀因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探究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它事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事關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事關祖國的未來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是長期以來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和進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最本源的解決方法和研究途徑——青少年的犯罪心理進行研究,並提出建議。

  關鍵詞:青少年 犯罪心理學 校園環境

  狹義的青少年犯罪,是從刑事法學觀點出發給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義,一般指14—25歲這一年齡段的人所實施的依法應當受刑事處罰的行為。這個定義以我國開始追究刑事責任的年齡14歲為起點,我國刑法對不滿18歲的青少年犯罪做了相應較輕的刑事處罰的規定。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當

  青少年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不當是造成其犯罪的一個重要成因。家庭環境不利用於青少年的情況:父母忙於工作忽略孩子,很少與孩子溝通,或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鬧,甚至離婚等,這些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溺愛孩子,容易使孩子養成好逸惡勞、自私自利、的惡習,一旦個人慾望達不到滿足就容易偏激;奉行棍棒政策,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放任孩子,易使孩子失去家庭溫暖和監護,造成性格孤僻冷漠,經不起誘惑,沾染不良習氣,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校園環境

  青少年時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的老師、同學、朋友,都對青少年的成長、成熟起到重要作用,老師在從教過程中體罰學生、不公平對待每個學生,很多老師不喜歡、排斥、甚至責罵成績不好、調皮的學生,久而久之,會給一些學生心目中蒙上一層影陰,隨著不斷積聚這種不被重視,被忽視和被排擠的情緒後,引發犯罪的導火索。

  三模仿他人

  青少年階段好奇心理非常強烈,喜歡模仿,但心智不夠成熟,對法律瞭解不多,對自己行為的合法性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在模仿時並不能選擇合適的模仿物件。由於好奇心的驅使激起想嘗試的願望。一旦受到不良影視作品、網路、暴力行為或犯罪分子的唆使與誘惑,極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青春期叛逆

  青少年階段正處於生理和心理的成長期,沉重的學業和家長的管制與青少年渴望自由的心理髮生矛盾,特別是—些成績差、被認為品行不良的青少年,在學校受到老師的訓責、遭到同學的排擠,在家裡還要受到父母的責怪,導致他們的強烈不滿,在被教唆,或被指使等情形下容易做出報復家庭和社會的行為。

  五利己心理

  現在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父母的嬌慣,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一切都要以自己的想法為宗旨,佔有慾望非常強烈,如果得不到滿足,長期積壓自己的不滿,一旦有機會就會爆發釋放或通過犯罪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六互相攀比

  在經濟大爆發的現代社會,青少年深

  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些青少年愛慕虛榮,互相攀比家境,攀比穿戴,攀比各種物質條件。在認為自己的物質條件不如別人時,非常容易偏激,容易衝動,再加上逞強好勝、頭腦簡單,分辯是非能力差等因素,稍被引誘或者教唆就容易實施犯罪行為,走上犯罪道路。

  二、對減少青少年犯罪的建議

  一注重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健全的家庭結構、和諧的家庭關係對青少年孩子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對青少年不能夠只給予物質,而應增加感情溝通和交流,只有青少年感受到父母的愛,他們才能夠學會愛別人;青少年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應當得到父母的支援和關心和有效監督,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和接受,父母不加以肯定和疏遠會激發青少年的

  叛逆和自暴自棄;父母就是青少年的模範和榜

  樣,青少年的很多行為和想法都是父母的言行的複製或擴大變形後的體現,所以父母一定要承擔起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做一個正面積極的青少年的領路人。

  二積極友好的校園 環境對青少年有著正面的影響

  老師在青少年心目中是非常威嚴和不可取代的,老師的言行和做法對青少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老師在從教過程中不可以體罰學生、公平對待每個學生,這是最基本的。很多老師只喜歡成績好、聽話的學生,而不喜歡、排斥,甚至責罵成績不好。調皮的學生,久而久之,會給一些學生心目中帶來影陰。我們必須倡導老師一視同仁,並且更應該給那些問題青少年更多的關愛,化解他們心中的不滿和極端情緒。

  三加強 心理輔導 教育

  我們的心理輔導教育系統還並不完善,我們要從父母、老師等抓起,強化心理輔導和指引的作用,在中小學和高校都應當設立心理輔導機構,對青少年及其家長開放,並有效的解決青少年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空殼擺設,將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抑制在行為發生之前,而不是發生了惡性事件之後再進行反思和指責。

  三、結語

  青少年犯罪問題一定要充分引起家長、學校和 社會的高度重視,並積極採取多方行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思考和反思階段。

  參考文獻:

  [1]劉邦惠.犯罪心 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景璐石,徐科,馮軍,蔣憲君,孟婕.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個性特徵相關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8.

  [3]王瑞霞.青少年犯罪心理透視.山西 農業大學學報.2006.

  篇二:芻議青少年犯罪心理

   摘要:青少年時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特殊年齡階段,探討青少年在青少年時期的年齡特點及其與違法犯罪的關係, 研究 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徵及行為特徵,對新時期青少年犯罪預防和懲治青少年違法犯罪, 教育 改造違法犯罪青少年,都有著十分重要的 法律 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青少年 違法犯罪 客觀因素 心理因素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青少年時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特殊年齡階段,探討青少年時期的年齡特點及其與違法犯罪的關係,研究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徵及行為特徵,對預防和懲治青少年違法犯罪,教育改造違法犯罪青少年,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心 理學 劃分的年齡階段,青少年時期是指:少年期11、12歲至14、15歲、青年初期14、15歲至17、18歲和青年晚期17、18歲至25歲。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 社會 化過程的關鍵時期。人的社會化過程並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各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社會化 問題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社會化的一生。但在青少年期的社會化過程中,生理髮育和心理 發展 ,內部心理結構的動力以及主觀需要和客觀現實性之間的矛盾更為錯綜複雜,形成了青少年期的年齡特點,使社會化過程更為艱鉅。如果這一階段錯綜複雜的矛盾解決得好,其社會化過程的方向正確,青少年的身心就會得到健康成長;反之,其社會化過程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形成不完全社會化或錯誤的社會化,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青少年大腦中的反映,這種反映是通過人的意識、認識、思維、琢磨、判斷等過程來形成的。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心理歸根到底也是客觀存在的各種不良因素在犯罪主體的頭腦中的反映,因此,探討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就不能不 分析 與犯罪心理形成有關的存在於主體外的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是指社會生活中足以 影響 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種因素的總稱,可分為大社會環境因素和小社會環境因素兩類。

  一、客觀因素

  一大社會環境因素

  1、 政治 環境因素。

  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不僅影響著整個社會安定與否,而且還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正常成長,特別是社會的對社會犯罪現象有著直接的影響。這是因為社會的,使社會中本來緩和的矛盾重新對抗起來,一些人民內部矛盾被激化起來。有矛盾就會有衝突,有不滿就會有反抗,反抗的形式不僅是牢騷,也有的以犯罪形式表現出來。社會的使黨的威望降低,使青少年對社會主義信譽發生動搖,是非真假,美醜善惡被顛倒,從而形成反社會的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 經濟 環境因素。

  經濟環境因素主要是指國家發生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導致經濟衰退,並由此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收入減少,下崗失業人數增加等消極作用,其中尤其是年青人的就業受到影響,壓抑了青年人正常的心理髮展,青少年富於理想,在求學 時代 ,對前途有著美好的憧憬,他們精力充沛,興趣廣泛,求知慾旺盛,希望進入社會後,為社會多作貢獻。但是,由於經濟衰退,不能就業,閒居在家,處於一種特殊的社會環境,渴望生活的激情喪失了,壓抑了正常的情感,使一些青少年產生失望情緒,有些青少年則從不滿到對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還有一些青少年,由於就業問題久末解決,導致悲觀失望,意志消沉,多疑自卑,形成心理變態;更有一些青少年,到處閒蕩,共同的命運使他們相集在一起,談社會的陰暗面,發牢騷,此時很容易接受各種不良因素影響,從而發展為犯罪團伙。

  3、精神文化因素。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在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 科學 技術的同時,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東西也混雜進入我國。如不健康的文藝作品、色情的影視作品;宣傳西方的所謂“性自由”“性開放”;宣揚暴力、封建迷信;甚至在我國已絕跡幾十年的吸毒、賣淫嫖娼的醜惡現象也死灰復燃,這些資產階級腐朽的思想,嚴重地毒害了青少年的心靈。青少年由於認識能力同生理髮育存在著矛盾,加上意志薄弱,很容易被腐蝕。

  二小社會環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基本單位,是社會構成的基礎。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在家庭的時間最長,父母對他的情況最熟悉,關係最密切,權威最大。一個人的氣質、性別、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從童年開始的,都與他從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薰陶有關,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學會掌握社會的基本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家庭對影響青少年正常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家庭的穩定;一是家庭的教育。

  家庭的穩定狀況——是指完整家庭還是缺陷家庭,也就是“單親家庭”或“雙親家庭”。 現代 社會的發展認為,由夫婦兩人和子女所構成的家庭是完整的家庭,完整的家庭一般來說是穩定的。所謂缺陷家庭指的是由於雙親的一方或雙方由於死亡、離婚、遺棄或其他原因造成一方或雙方不在的家庭。

  健全完整的家庭對子女的身心發展有著良好的作用,父母之間對子女帶有差異的教育是一種天然的和諧,相互取長補短的巧妙配合。對子女的身心發展來說,父親和母親的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母愛是母子關係的特殊產物,是孩子心理髮展的基礎,缺乏母愛的兒童是有缺陷的兒童,缺乏母愛,會使孩子心理上沒有穩定感,產生情緒上、人格上的障礙,這類孩子孤僻、冷漠、粗暴、內向等;如果沒有父親的存在,會使母愛向溺愛型發展,並失去家庭的穩定和減弱家庭的教育職能,缺陷家庭的不幸就在於缺乏這種天然和諧的正常教育。

  家庭的教育方式——子女從出生到進學校上學的6至7年間,主要生活在父母的邊,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品行好壞至關重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就說明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不僅對子女的道德品質,乃至對子女的心理髮展,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然而在現實社會中,?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渙嫉募彝ソ逃?絞餃院芷氈椋?現氐賾跋熗飼嗌倌甑男睦斫】搗⒄梗?籩掠幸韻錄鋼擲嘈停?/p>

  粗暴簡單型——這種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子女的思想品德,乃至 學習 、生活等,採取的是訓斥、打罵的 方法 。只要子女的言行不合父母的意,非打即罵,對子女的態度是命令式的,不服從其命令,就要懲罰。對子女沒有愛,或者雖有愛,但強迫子女服從父母的命令。在這樣家庭生活的子女,失去了父母的愛撫,失去了家庭的溫暖,使子女對父母產生恐懼心理和對抗情緒,促使他們到社會上去尋找愛撫、溫暖。

  放任型——這種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對子女採取不問不管的態度,認為只要子女吃飽、穿曖就行,從不進行耐心細緻的思想教育,其結果是子女出了問題,才恍然大悟,但此時後悔已晚。

  包庇慫恿型——這種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對子女的錯誤言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還護短慫恿,其結果是使子女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家風不正型——這種家庭是指家庭成員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思想品德、生活作風不好而又沒有改正的,它直接影響到家庭中的青少年成員。青少年正處於學習模仿階段,這樣的家庭無疑對他們起到了染缸和溫床的作用。

  溺愛型——這種家庭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對子女是愛而不教,對子女不合理的要求百依百順,導致他們從小追求享受,好逸惡勞,貪得無厭,驕橫任性,自私無度,多見於獨生子女或未婚生子女家庭。在這種家庭成長的青少年易形成自私、任性、固執的性格。

  2、學校環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也需要通過學校的教育來塑造。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依賴學校的教育功能。因為學校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陣地,也是培養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場所,小學教育階段6—12歲主要是直觀教育、形象思維為主,進入中學階段12—18歲則以抽象思維為其特徵,到了高中階段16—18歲則開始形成世界觀。而且中學階段還是生理、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求知慾強,具有正義感;而另一方面認識能力還不全面,評價事物、看待問題好走極端,情緒不穩定,不能正確對待、處理挫折等。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學校教育必須解決的課題。

  重智育、輕德育——這在中學教育中特別突出,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就是一個標準——學習成績。成績好,則一切都好,“一俊遮百醜”,忽略思想品德教育。而成績差的學生,老師厭棄,家長生氣,社會歧視,無人關心,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這無疑把他們推向社會的對立面,使他們自暴自棄,出現反社會傾向,且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校風不正,管理不善——由於社會的發展,今日的校園早已和外界的社會融為一體,再也不是昔日寧靜、琅琅書聲、做學問的世外桃園,四周遍佈網咖、遊戲機,加上學校管理滯後,導致有學生曠課、吸菸、打架、偷盜、早戀等嚴重違反校規校紀的現象時有發生。中學時期是青少年心理快速發展階段,是人生世界觀形成階段,但由於心理髮展還末成熟,世界觀還末定型,這個階段的可塑性還很強,在如此的校園環境中生活、成長,稍一放鬆,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老師缺少師德——教師應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但當前由於受市場經濟的衝擊和自由主義思想影響,有些老師缺乏敬業精神;有的老師在講臺上大發牢騷,把情緒帶進課堂;有的老師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對成績差的學生要麼諷刺挖苦,要麼放任不管,甚至打罵體罰。如此師德,使“老師”這個崇高形象在學生心目中蕩然無存。

  教育 缺乏 科學 化——中學階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快速 發展 並充滿矛盾的階段,如果教育引導得當,則能順利健康地渡過這個時期,走向成熟而融入成人 社會 。反之,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受到不良的 影響 ,則很容易誤入歧途。其中一個嚴重的 問題 便是早戀。進入中學階段,青少年隨著生理的發展,性機能逐漸發育成熟,此時,會對異性產生好奇,但對異性的認識又是朦朧的、模糊的。這就需要學校教育及時地、科學地加以引導,使他們能平靜地渡過這個“危險期”。我國有一新聞紀錄片《青少年心理衛生》,就是介紹如何科學地引導青少年平靜地渡過這個“危險期”。但現實中,很多學校教育不重視青少年這一生理、心理 規律 ,對待學生存在的問題要麼不聞不問,要麼訓斥批評,使學生與老師、家長對立或者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導致嚴重的不良後果。

  3、居住及工作環境

  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學校的原因,而是在周圍鄰居、工作場所中結交了壞朋友後才逐漸走上犯罪道路的,居住環境的好壞,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很大,尤其危險是,鄰里中有教唆犯、慣犯、品行不良的人,他們常引誘鄰里間道德觀念不穩定,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使他們走上犯罪道路。這類人腐蝕性之大,危害社會之嚴重,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青少年接觸了這些人如同感染了病菌一樣,很快就變壞,當他們的犯罪行為發生後,老師和家長往往為之吃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中國 古代就有“孟母擇鄰”的佳話,可見居住環境的重要性。

  二、主體因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除前面所述的社會環境因素外,還與青少年主體本身的因素有密切關係。

  1、生物學因素。

  整個青少年時期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一個是11至14歲,也稱為少年時期;另一個是15至25歲,稱為青年時期。青年期又可分為青年早期15至18歲、青年中期19至22歲、青年晚期23至25歲。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於身心發展成熟程度不同,社會經歷各異,對犯罪行為的發生以及對犯罪種類和作案手段的選擇都會產生影響。末滿14歲,因受父母保護多,獨立行為少,故違法行為也少。15至25歲這一年齡段,是犯罪高發年齡段,其原因是這一階段體力旺盛、行為衝動、情緒不穩、自控力弱、性慾強烈,而認識能力不全面,進行自我調節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意志等心理因素髮展還不成熟,這個時期若教育引導不當,則很容易發生違法犯罪行為。這個年齡段的犯罪型別和犯罪手段也有明顯的特點,多采用暴力手段進行盜竊、搶劫、傷害、強姦以及殺人等犯罪。特別應當引起高度注意的是,近年來在青少年犯罪型別中,毒品案件呈發展趨勢,這也是與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有關,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好奇心強,且自制力差,加之販毒分子的引誘,很容易走上吸毒、販毒的道路。由於吸毒耗資巨大,青少年一旦吸食上毒品後,無 經濟 來源則可能引發盜竊、搶劫、殺人等犯罪的發生;女青年一旦吸毒後,則多采取賣淫、詐騙等犯罪來獲取毒資。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青少年主體原有的心理結構中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因素,如個性傾向、性格結構中的不良因素等,又吸收了主體外的不良因素,從而內化為犯罪心理。

  1、個性傾向性因素

  個性傾向性對心理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的選擇性,對事物的不同態度和行為模式上。如不符合社會要求的個人需要,個人需要脫離客觀實際無限制地膨脹,追求高檔消費,追求“性自由”,損人利己的動機、不當的興趣愛好,缺乏正確的理想以及錯誤的信念和世界觀等個性傾向性,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關係。

  2、性格結構因素

  性格是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習慣,它包括:一是對社會現實的性格特徵,如對社會持敵視態度,對集體漠不關心,自私自利,對他人冷酷無情,狡猾虛偽,野蠻粗暴以及自卑虛榮,狂妄自大,好逸惡勞,浪費奢侈等性格特徵,都容易在其他不良因素作用下形成犯罪心理;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徵,指一個人能否自覺地調節自已行為方式的性格特徵,有些不良的意志特徵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關,如盲目性、衝動性、放縱、依賴性、任性、頑固性、冒險性以及意志薄弱、自我控制力差等,具有以上這些意志特徵的主體,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如經不起誘惑或不能剋制自已的衝動等而形成犯罪心理;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徵,如強烈的憤怒情緒、起伏波動的不穩定情緒、嚴重對立的敵對情緒、長期萎靡不振消沉悲觀情緒等,都極易轉化為犯罪心理;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徵,主要表現在認識方面,如思維偏激極端,是非善惡分辯力差、道德評價水平低等,這些因素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關係。

  3、行為因素

  行為因素是指青少年經常參加錯誤 內容 的活動或長期養成不良行為習慣等,潛移默化地對青少年的心理結構產生影響,同時,這些行為因素又可作用於心理結構,使不良的心理得到強化和鞏固。

  1、參加錯誤內容的活動。如經常參加賭博、經常看色情淫穢的書刊和影視作品等,這些行為對青少年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使正常的心理結構慢慢演變為犯罪心理。

  2、養成有害的行為習慣。多次反覆的行為可成為習慣而被鞏固下來,如青少年的說謊欺騙、愛佔便宜欺凌弱小、報復心理、自由散漫好逸惡勞等,如果多次重複又得不到制止,就會形成惡習,一旦形成習慣,則心理結構表明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3、模仿 學習 不良模式。青少年由於辯別能力差,抵抗不良因素影響的能力弱,而又好奇心強,喜歡學習模仿名人、明星,尤其是當今某些宣傳、影視作品裡面不好、甚至是錯誤的內容,如描寫早戀、第三者插足、黑社會人物形象、暴力、抽菸、甚至吸毒等,這些都成為青少年模仿的物件,這將給青少年個性心理增添消極成分,對已有不良心理的青少年來講,則可以直接誘發犯罪心理。

  三、概述

  綜上所述,青少年犯罪心理可概括為以下四點:

  一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過程,是主體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鬥爭、相互轉化的過程。相互作用是指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不是單一的某個因素的作用,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社會因素加上青少年主體的年齡因素、心理因素等;相互鬥爭是指正常的心理結構轉變成犯罪心理,是主體內部正確與錯誤、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反覆鬥爭的結果,如家庭、學校的正面教育與社會上不良因素影響的鬥爭;相互轉化是指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因為主體在各種不良因素的作用下,經過自身鬥爭,最終消極因素戰勝積極因素,使主體的正常心理轉變成犯罪心理。

  二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體現了個體對外界因素的積極的能動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的大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同樣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是主體大腦對客觀環境因素能動的反映,任何外在因素對個體的作用,都是通過個體的消化吸收而表現出來。因此,外界影響與主體行為之間的關係不是被動的、機械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

  三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過程不是一事一時而成的,而是各程不良因素較長時間作用的結果,是主體內部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反覆鬥爭的結果,是主體從正常心理向不良心理、犯罪心理演變的結果,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

  四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過程,是不良心理支配產生不良行為,而不良行為又可作用於原有的不良心理,使之強化,犯罪心理支配犯罪行為,而犯罪行為又作用於原有的犯罪心理,使犯罪心理不斷得到強化而趨於鞏固。

  參考 文獻 :

  [1] 《犯罪心 理學 》修訂本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年8月

  [2] 《當代世界犯罪熱點》康樹華著,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3] 《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吳志剛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

  篇三:淺談青少年犯罪心理型別、成因及預防對策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未成年人初犯平均年齡已由上世紀80年代的16歲變為目前的14歲。而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本文就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和特點以及如何預防淺談幾點看法。

  1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據人的生理年齡所作的犯罪類別劃分。就其詞義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與少年的合稱,青年的範疇是指年齡在十五六歲到三十歲左右的人;少年的範疇是指從十歲左右到十五六歲的人。在我國,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這個概念在我國還不是法律術語,只是一種習慣性稱呼,對其內涵、外延有一些不同意見。我國刑法上所說的少年,是指已滿14週歲不滿18週歲的未成年人。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型別

  1好奇。青少年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這是他們的天性。但由於他們的社會閱歷淺,對好壞良莠缺乏全面正確的判斷,易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隨心所欲,甚至違法犯罪。

  2盲從。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當一部分青少年並沒有完全認識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是隨其他成員盲目幹事,人云亦云,沒有明確的犯罪動機。

  3攀比虛榮。近年來,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靈裡種上了貪慕虛榮的種子,講排場,好逸惡勞,導致他們不擇手段侵犯公民合法權利。

  4逆反。青少年正當逆反心理強烈的時期,對一些家長的“棍棒教育”和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歧視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甚至採取暴力手段進行反抗。

  5報復。蓄意報復是青少年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的主要動機之一。由於青少年心理狀態不穩定,易衝動,當遇到別人的挑釁時,往往表現得格外煩躁,缺乏理性思考。

  6尋求刺激。由於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產品的腐蝕和誘導,一部分青少年對物質和精神生活有著畸形的追求,喜歡尋求一些所謂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範疇。

  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3.1 自身原因

  青少年自身素質的好壞是決定其是否違法犯罪的關鍵。青少年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處於過渡階段,其特點是可塑性大,有一定的辯別是非、控制行為的能力,但自我控制力非常脆弱,加上法制觀念的缺乏,若無積極引導,在一定內外因素作用下,好奇冒險的心理極易導致犯罪行為產生。

  3.2 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正如古人所言:“養不教,父之過。”這主要有幾種情況: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會管;二是子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性,父母管不了;三是父母對子女喪失信心,不願管;四是父母離異後,孩子無人管;五是父母自身行為不端直接影響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鬥毆。

  3.3 學校原因

  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學校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會、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現在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受到青睞,學習差的學生則受到歧視和排擠。

  2對學生處分缺乏慎重考慮和處分後對處分生放棄教育。對違犯校規校紀的學生進行處分,是教育、挽救學生的一種手段,但若運用不好,則會使受處分的學生產生悲觀、消極情緒,從此自暴自棄,從而滑向犯罪的泥潭。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於形式。很多青少年學生不知什麼是違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識,不知法、不懂法,更談不上遵紀守法。

  3.4 社會原因

  社會不良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容忽視。“黃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汙染”,對青少年的危害尤其為甚。

  1文化市場的“黃色汙染”。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3條明確規定:“營業性舞廳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有關主管部門和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可一些遊戲廳老闆,利慾薰心,貪圖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於此,心靈遭受毒害,為滿足自己的超前消費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

  2以腐敗現象為代表的“灰色汙染”。腐敗現象對下一代的影響亦不可等閒視之。以權謀私、貪汙受賄和走後門拉關係,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他們受家庭環境影響,相信“權大於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勢力而違法犯罪。

  3帶有黑社會性質暴力犯罪的“黑色汙染”。這幾年來,我國帶有“黑社會”性質案件也越來越多。一些比較具體的宣傳報道,雖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過於細緻的宣揚和描寫,使一些青少年紛紛模仿,講“哥們義氣”,打打殺殺,危害社會。

  4 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4.1 自身預防

  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增加抵禦犯罪感染的能力,應該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應當培養他們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範的觀念,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以及自尊、自強的意識,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

  4.2 家庭預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應從家庭抓起。培養、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一個家庭的環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對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4.3 學校預防

  學校作為家庭的延伸,對青少年的成長教育和預防青少年犯罪,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聯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處在《綜合性預防犯罪措施彙編》第10條中寫到:“學校能指導學生了解他們應盡的公民義務、犯罪的種種後果及預防犯罪的方式。”一個人如果在青少年時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他就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否則,他就可能走上歧途。

  4.4 社會預防

  社會預防,主要是指淨化社會環境,給青少年創造一個有利於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動員社會力量,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和保護,以控制和減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加大打擊力度,淨化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並且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黃色”、“灰色”和“黑色”這“三大汙染”對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

  青少年被喻為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祖國的花朵、未來。青少年的文化素養、道德水平等情況,不僅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而且對某一國家、社會乃至世界的前途與未來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如何有效遏制,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已成為社會各職能部門一項光榮職責和重要艱鉅的任務,這也需要我們每位公民儘自己應盡的義務,從而使社會更和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