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研究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較快的發展,基於城市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的基本政策,農村的城鎮化步伐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同時,作為城鎮化過快帶來的負面效果,農村生態環境汙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對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迫在眉睫。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贛州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研究相關方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贛州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近年來,隨著果業種植面積的大幅擴大以及礦產開發對山體植被的破壞,加之土地利用和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合理,農村生態環境開始呈現惡化趨勢,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刻不容緩。

  關鍵詞:果業;化肥農藥;礦產;水質;生態環境

  一、生態現狀

  經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往日幾乎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農村生態環境開始受到衝擊,水土質量不斷下降,境內區域地表水質變差,山體綠化、固化程度減弱,環境惡化問題逐漸成為了困擾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以尋烏縣為例。

  歷史上,尋烏是水土流失區,但一直未列入水土保持重點縣。稀土、鐵礦、鉛鋅礦等礦產資源開採產生的尾沙雖有攔沙壩、擋土牆等予以保護,但大量裸露的泥土遇雨仍有相當部分直接衝入尋烏河。據尋烏縣水利局統計資料表明,2012年,全縣水土流失共366.52平方公里,僅是稀土礦區就有水土流失面積58.79平方公里。

  1996年尋烏水的水質監測17項指標,全年、平、枯水期均達到國家******1-1***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1999年全年、平、枯水期尋烏水達到Ⅲ類水質標準;1999年和2000年尋烏水全年、平、枯水期約50公里長河段達到Ⅲ類水質標準。短短五六年間,尋烏河的水質嚴重下降。

  二、成因簡析

  造成農村環境汙染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民的環保意識較差是導致汙染產生的根本原因。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環境汙染和破壞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對破壞或影響環境的行為缺乏自我約束和監管。具體而言:

  一是過度無序開發果業。近年來,果品***尤其是柑桔、臍橙***種植業在贛州各縣***市、區***掀起了開發熱潮,但由於土地利用以及生產方式的不合理,土壤侵蝕不斷加劇,土壤保水能力不斷下降,導致區域地表水水質變差。

  二是超量使用農藥、化肥、農用塑料。超量或濫用農藥、化肥,會使糧食、果蔬等農產品受到汙染,質量降低;農藥、化肥的大量殘留使土壤品質嚴重降低,帶入水體的大量氮、磷、鉀物質,容易使水質富營養化。此外,大部分農用塑料都很難在短時間內降解,對其回收利用或統一處理的難度較大。

  三是隨意處理生產、生活垃圾。農村排水、排汙等基礎設施和垃圾收運清理系統相對落後,不少村民隨處亂倒生活垃圾和廢棄雜物,將廢液汙水直接排入溝渠,將人和畜禽固體糞便隨意露天堆積在溝渠或者村頭路邊,並直接作為肥料,汙水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導致疾病傳播。

  四是非法盲目開採礦產。贛州礦產資源豐富。近年來,礦產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礦產開發熱潮持續升溫。由於監管不到位,加之某些非法黑心礦點搞掠奪性生產,只顧賺錢不顧發展。一座礦山被採挖過後,幾乎寸草不生,造成礦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汙染。

  五是過度浪費水資源。由於環保意識缺失,環保監管執法力度不足,很大一部分贛州人對水資源重視不足,對“水是生命之源”的說法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浪費水的現象。此外,工業用水與生活用水幾乎不分家,極大地浪費了優質水源。

  六是環保治理力度不夠。當前農村環保工作主要靠縣市級環保部門,鄉鎮級環保組織機構標準不健全,落實工作還是以縣市環保部門為主,使農村環保工作在工作質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很難將各項環保方針政策落到實處。環保投入不足,導致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環保隊伍自身建設難以跟上形勢需要,環保機構設定滯後,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汙染問題。

  三、幾點建議

  一是著力提高農民環境保護意識。上下聯動,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使百姓樹立可持續發展與綠色農業意識,推廣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是著力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力度。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組建保潔隊伍,建立起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清運體系和集中處置機制。認真做好應用水源地保護和畜禽養殖、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加大農村環保執法力度,依法查處汙染和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同時,要防止城鎮化和工業化程序中的汙染專案向農村轉移,防止發生新的汙染。

  三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是控制農業面源汙染的有效途徑。要積極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技術含量高、物耗少、汙染輕、效益好的產業和產品。鼓勵農民對可作廢料的生活垃圾進行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如發展沼氣等,把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生態環保產業結合起來。

  四是加大農村環保投入。各級組織要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市環保專項資金支援,持續加強對農村環保的投入,切實把農村環境保護作為財政支援和保障的重點加大對鄉、村兩級資金投入。可制定“以獎促治、以獎代補”等激勵政策,大力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充分調動農民的主體作用。

  五是加強對礦產和森林資源的管理。打擊濫砍濫伐樹木,整治盲目無序開發礦產。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對樹木採伐的補植及礦產開發的生態恢復作進一步明確的規定,杜絕一切不符合規定的採伐和開採現象。

  六是做好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工作。近年來,我市在改善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河道清障,飲水衛生為主的防洪、飲水工程可使廣大民眾重拾對自來水的信心,更能堅定百姓對政府民生工程實施的信心。生態移民工程同樣如此。

  調整經濟結構和提高環保意識是一項長遠而艱鉅的任務。農村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將在一段時期內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