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管理論文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勢下,面臨著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如何面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是擺在各高校面前的一個新課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策略
摘要:新媒體包括微信、微博以及QQ等,目前它已經得到廣大高校學生的普遍認同。但是,新媒體的迅速普及也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機遇與挑戰。分析了新媒體帶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影響,提出了更新觀念、提高學生工作隊伍素質、健全新媒體管理機制以及加強大學生媒體素養培養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學生管理;對策
根據2015年7月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所釋出出來的《第36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以看出,隨著3G/4G移動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智慧手機的迅速普及,我國網民的數量也迅速增加。新媒體逐漸成為大學生參與互動交流、獲取資訊最為重要的手段,相應地,高校也必須不斷創新新媒體環境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以更好地克服新媒體帶來的消極影響,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積極優勢。
一、新媒體的定義與特點
通常,我們把報刊、廣播以及電視等資訊傳播媒介定義成傳統媒體。與其相比,新媒體指利用有線網路、無線通訊網路技術以及移動技術和新興數字技術等方式,以手機、電腦和數字電視等為移動終端裝置為媒介,向大眾進行多種資訊宣傳的傳播形態以及媒體形態。在此基礎之上,還逐漸興起個人主頁、微信公眾平臺、個人日誌以及個人微博等多種多樣的自媒體形式,成為廣大群眾分享個人資訊、傳播社會新聞的重要媒體平臺。與原有的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技術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
第一,即時性。隨著數字資訊科技的井噴式發展,目前新媒體資訊的傳播速度非常快,並且即時性也越來越強。通常,只要傳播者通過新媒體媒介剛剛發出資訊,其他受眾便會第一時間在其它終端接收到這些訊息。
第二,互動性。新媒體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資訊傳播者與其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往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資訊傳播都是單向的,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只是傳播與接受的關係,幾乎沒有互動交流。通過新媒體,二者則可以通過微信、QQ等新媒體進行即時地互動交流與分享。
第三,虛擬性。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同,網路新媒體具有虛擬性,其所構建的龐大的資訊交流框架也具有很大程度的虛擬性。新媒體的資訊傳播主要通過文字、影象和聲波等全新的電子資訊載體來進行,幾乎不存在實物交流。
第四,海量性。全球的資訊受眾都各自生活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但是新媒體交流的出現拉近了所有受眾的距離。他們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新媒體進行資訊的交流與分享,然後會針對訊息進行各種評論與再生產,因此,各種社會資訊、思想等一經傳播,擴大成多種形態的海量資訊。第五,共享性。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作為資訊傳播主體,受眾的言語自由等權利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釋放,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釋出個人資訊、分享社會資源,使新媒體技術環境呈現出史無前例的共享性。第六,多樣性。新媒體的傳播形態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如文字、圖片、音訊以及視訊等多種形態。
二、新媒體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媒體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機遇
資訊科技革命的逐漸深化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各種新媒體,如微信、QQ、微博等軟體成本低、使用方便,可以達到眾多大學生群體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的消費水平,同時也極大地滿足了90後大學生的獵奇心理,目前,在校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使用新媒體最為活躍的使用者群體。首先,新媒體的使用打破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時空隔離。只要是在覆蓋有移動訊號的地方,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就可以向學生群體釋出文字、圖片、音訊以及視訊等訊息,而學生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接受到管理者所釋出的資訊,由此打破了管理者與學生之間存在的時間和地域壁壘;其次,新媒體激發了大學生參與管理者工作的積極性。新媒體客戶端之間的溝通,避免了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可以更好地通過新媒體更及時、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再次,新媒體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容與方式。學生管理工作者和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更好地瞭解對方的生活狀態、學習情況以及思想動態,同時管理者還可以通過傳送語音、視訊等方式與 學生溝通,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有利於學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最後,管理者可以通過微信、QQ群等新媒體構建虛擬校園,進一步拓展學生管理工作的嶄新平臺。
二新媒體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
首先,以往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方式裡的資訊釋出需要經過各個層級的轉遞,時間與空間的壁壘導致資訊傳遞耗時長且容易出現誤差,已不再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快捷的溝通方式;其次,新媒體是一種較為開放的溝通平臺,在這種交流中缺少相應的資訊監控功能,具有虛擬性地交流平臺容易使交流雙方放鬆自覺與自律性,從而在溝通中出現一些不良的資訊內容,這對於大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成長以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都具有一定的威脅性。同時,新媒體的使用降低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權威性。通過新媒體的資訊傳播,高校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各種層次的資訊,其思想意識也必然逐漸走向多元化的道路,大學生正處於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不加選擇地接受新媒體傳遞的訊息,容易使其背離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指引;最後,高校的校園輿論監控能力降低,學生的隱私安全受到威脅。新媒體交流是一種多向、開放的平臺,目前高校管理還沒有能力更好地監控校園輿論發展,由此學生的隱私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洩露,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
一更新觀念,正確認識新媒體
目前,很多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對新媒體的使用懷有很大的偏見,他們更為關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給學生本身及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消極影響,關注新媒體使用帶來的學生網路成癮、身體亞健康等方面,而較少看到新媒體的使用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如消除時空壁壘、提高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等方面。因此,一方面,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緊跟科技發展帶給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機遇,樹立正確的新媒體使用觀念,努力摒棄新媒體帶來的消極影響,把其帶來的積極影響擴大到最大程度;另一方面,高校管理工作者在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前提下,還要通過適當的方法提高自己使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並且積極探索創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徑,把新時期大學生的學生管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二大力提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隊伍綜合素質
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僅要求管理者具備較強的理論素養和過硬的實踐管理經驗,還需要與時俱進掌握各種新興新媒體技術,能夠非常熟練地進行相關網路操作,以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保持一個比較主動的地位。目前,大多數高校還沒有專業的新媒體技術教師,且學校教師的整體新媒體應用素質也是參差不齊。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根據資訊科技發展的潮流,在高校組建相關的專業的新媒體技術平臺與機構,聘用專業的新媒體技術管理工作人員進行校園新媒體平臺建設;另一方面,教師的媒體素養是高校新媒體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高校要定時對相關教師進行媒體素養和技能的培訓,科學地引導高校教師進行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努力來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學生工作管理隊伍。
三優化新媒體管理環境,健全新媒體管理機制
首先,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做好對校園輿論的監督與管理。大學生正處於思想意識由不成熟走向獨立的重要時期,他們的價值觀容易受到網路上各種不良輿論資訊的影響,從而出現思想意識偏差。因此,高校要適時地過濾網路不良資訊,淨化資訊傳播路徑,保證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其次,新媒體管理也要適當與傳統學生管理相融合,高校管理者不僅利用新媒體資訊傳播方式對學生進行管理,也要以傳統的管理方式進行線下教育指導,從而更好地發揮新媒體學生管理的優勢;最後,要重視輿論領袖的權威作用。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新媒體平臺,並打造成學生關注的意見領袖,增強其權威性,通過意見領袖的意見導向作用,來引導大學生群體的輿論導向,解決一些傳統管理難以達到的目標問題,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生工作管理。
四加強大學生的媒體素養培養
在數字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受眾的媒體素養同知識文化素養以及人格素養一樣,成為推動個人及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新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社會發展帶來嶄新機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消極影響。大學生群體是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部分,他們的思想意識發展與社會未來走向密切相關,必須全方面地提高大學生的媒體素養,引導其正確使用媒體,能夠獨立、自覺地甄別網路資訊,通過正確地新媒體使用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所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以科學的方式,把大學生媒體素養教育逐漸滲透到課堂以及平時的校園活動中,以學生為本,大力提高學生群體的整體媒體素養,從根本上提高高校學生管理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呂楓,孟彩霞,俞小敏.基於新媒體時代的高校學生工作創新模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03:15-16.
[2]劉強,韓明臣,李克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26:38-39.
[3]李晟.微信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挑戰及對策[J].新西部理論版,2013,12:119.
[4]王林.新媒體對高校學生社團活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4.
[5]尹曉春.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創新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4,10:99-102.
[6]蔡曉星,婁明陽,崔志鋒,石瑩.新媒體手段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及存在問題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05:10-11.
範文二:學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融合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類精神文明的一種表現形式,能夠提升人的社會認知、文化認知和群體認知,所以,近年來我國教育界廣泛地引入人文精神的內容,希望有效地培養學生道德情操,使學生能夠實現綜合發展。但是直接在教育過程中展開,反而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從學生管理層面滲透人文精神就成為當前教育的一個熱點。本文從傳統理念、文化傳承和以人為本制度三個層面就學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滲透進行研究。
關鍵詞:學生管理;人文精神;滲透
學生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學生學業的發展以及個人的成長都具有重要影響。在學生管理中滲透人文精神,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管理的效率,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促使學生全面成長。
一、學生管理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原因
教育界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原因,在於現代教育自身發生的轉變。我國最早採取的是知識教育,認為只要幫助學生完成深度的知識儲備,就能夠藉此幫助學生綜合發展,不過這一想法在如今來看僅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改革開放後,高等教育開始“知識+技能”的教育方法,以知識作為學生髮展的基礎,將技能作為學生生存的工具,該形式在成立之初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不過資訊時代來臨後,又衍生了新的問題,也就是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教育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的一種教育形式,雖然並不是一個學科,其知識體系和教育複雜程度卻遠超過任何一門教育科目,這也讓近年來的國內教育實踐一直沒有達成理想的成果。所以,本文就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但是,並不是直接在教育過程中展開,而是選擇另闢蹊徑,從學生管理層面入手,主要原因在於:一是當前並沒有適合的教育手段,繼續採用課堂教育,難以達成成效;二是避免學生反感,如果為學生開設人文精神的課程,會造成學生的學業負擔加重,甚至會出現情緒反彈;三是管理層面上的滲透,相比於課堂教學有著更大的優勢,人文精神的教育並沒有嚴格的知識體系,因此採取集中教學的效率並不高。
二、學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
1.借鑑傳統文化理念加強學生幹部隊伍建設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其中湧現出無數的優秀的思想家、哲學家,這也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但是,在教育過程中,很多接受過西方教育體系的教師並不採用中國的傳統文化,顯然是對人類精華的浪費。而在人文精神的滲透上,筆者認為應當將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注入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這也是人文精神所應重視的內容。鑑於此,筆者進行了長期的實踐研究,從新生入學加入學生會群體後,便開展了人文精神的滲透。例如,新生加入學生會之前,筆者要求現有的學生會幹部必須滿足三個基本原則:一是任人唯賢,在學生會錄取新生的考查中,凡是存在道德不健全的學生,一律淘汰;二是適當助人,學生會幹部的主要工作在於領導學生會成員,並不是幫助成員,當成員發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以採取一旁指點的方式,但是,絕不可以替代其完成;三是“放任自由”和全方面的監督,幹部不可干涉普通成員的行為,應讓其能夠獨立思考,自主發展,不過要進行適當的監督,避免成員走向錯誤的方向。這三個基本原則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從屬關係,在以點帶面的過程中,推進校園的互助。而在班級管理方面,學校也在筆者的建議下以學長導員制,替代了聘用導員制。國內的高校中,除了名牌院校之外,所聘請的指導教師大多是應屆畢業生,很多指導教師連自身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更難以有效地指導學生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採取高年級帶低年級的方式,既能夠為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職位,同時也可以加強彼此的聯絡,特別是對於新生而言,由學長作為指導教師,能夠更好地加快其適應速度。筆者在學生會和班級管理上採取的制度,主要來自“兼愛非攻”,也就是墨家的核心思想。筆者認為,校園管理並不需要商業社會“人吃人”的環境,應更加註重團體和諧的培養,所以,在學生會的設定中要求幹部對普通成員不能夠過多幹預,而在班級制度中培養學生的“兼愛”思想。只有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才能夠彼此間建立信任,進而實現對個體價值的關切和維護。另外,除了制度的建立,在學生幹部的培養上,筆者也採取了和諧統一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方式,具體為:一是體制與效率並行。學生幹部的工作效率較低的原因在於制度不完善,以往學校的團委部門並不直接為學生會制訂管理制度,僅傳達當前所要做的基本工作,具體事宜則由學生自己進行轉化,但是,學生轉化的效果卻並不理想,制度不合理之處較多,造成學生會工作效率的下降。對此,筆者採取了制度干預的方法,以現代化管理經驗和知識輔助學生進行制度建立,進而實現效率的提升。二是共性和個性兼和。學生會的工作必須有一致性,但是,所指的是行為道德標準的一致性和結果目標的一致性,不能夠要求學生採取統一的行為方式,應當給予適當的發展空間,這也是尊重人本位思想和符合和諧需求的表現。
2.通過傳承文化創新學生管理
在人文精神中,有一項便是對人類歷史精神文明的保護,也就是文化的傳承。近年來,國內教育出現了“大把抓”的現象,將所有傳統文化都視為珍寶,並將這些內容強制性地傳授給學生,這顯然是非理性的行為。在文化的傳承中,應該選擇適合時代發展、人類發展、社會發展的內容,也就是“留其精華、去其糟糠”,傳承並不是“複製+貼上”,學生也需要轉化和理解,將不經篩選的文化一次性交給學生,也很難保證文化傳承的完整性。而為了有效地實現創新,筆者採用傳統文化的實踐的方式,例如中國聞名世界的武術。由於武術的種類較多,每種形式都有著特別的功效,其中以太極最為適合當代大學生,雖然其看似動作緩慢,但是在運動上卻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使身體中的每一塊肌肉都得到鍛鍊,而且,太極在精神層面上的作用表現得更為突出,對學生的意志、情操都有著積極的作用。為了促進太極在校園中的推廣,筆者向學校申請了一筆資金,用於定期舉辦比賽、開設社團和推廣,使太極的練習短時間內成為學校的潮流。再來看創新管理方面。現代社會的創新行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誤區,很多創新者為了創新而創新,並認為創新就是要與過去拋離,形成全新而獨立的個體。事實上,繼承和發展才是創新的基本原則,缺乏傳統依據的創新,只能夠稱之為創造,而且實現難度之大,令人望而生畏。例如在管理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提供了理論支援,《孫子兵法》中便提出“上下同欲者勝”,其所指的便是團結,而團結也是現代管理的第一基本要素,如此來看,從人文精神層面進行創新管理,也正是現代管理的基本需求。另外,《孟子》中提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也是從“以人為本”角度提出的組織管理思想。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了人文精神與管理的關係,而在創新管理中拋棄傳統,顯然有失妥當。因此,有必要採取“創新不離宗”的主導思維,並結合中國傳統“以人為本”思想,進行正確而合理的創新管理。3.樹立人文主體意識,建立新型協作關係本文的研究主旨並不僅是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會之中,更是希望學生幹部能夠建立健康的思維和習慣,並在其影響下,實現校園的人文精神滲透。所以,在對學生會或班級幹部的管理中,必須考慮到行為有效性和感染性,促使學生幹部能夠主動或被動地進行滲透。而筆者認為,從人文精神某一方面進行滲透的形式,並不如直接傳達核心思想簡單有效,也就是傳達“以人為本”的人生價值觀。《孟子•盡心下》中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支援。基於此,筆者提出了三方面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一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中,學生便是“本”,任何教育方式都有可能存在缺陷,但是,唯獨以保證學生在學習行為中的權益為目的的行為是絕對正確的行為。二是完善溝通,也就是要求教師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教師應該得到學生的尊重,但並不可以仍舊維持“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錯誤理念。現代社會是民主的,教師高高在上的思維將影響與學生的溝通,缺乏理解的情況下,也就無法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三是實現人本管理。除了教學之外,對於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也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輪值班長,採取每週更換班長的措施並不會影響班級的管理,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對班長這一位置的理解,加強組織協同性和團結性。而在個人塑造方面,筆者認為應當採取更加自由的策略,幫助學生樹立自由觀念,但是,這一方面必須有道德教育相輔。簡單來理解,就是幫助學生在樹立道德基礎上,賦予其絕對自由的價值選擇。在人文精神之中,並沒有價值觀的優劣之分,所以,僅採取了道德為基礎的模式。不過,雖然尊重人文精神,卻也要考慮學生的個人發展,學校有責任避免學生個人價值觀與社會主流相悖,因此需要進行一些指導:一是嚴格要求教師,實現言傳身教,只有教師先正己,才能正人;二是傳達社會主流價值觀,例如公正、公平價值理念,筆者認為,只要傳達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健康的,就能帶給學生積極的影響,並不需要強加於學生;三是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性,讓學生認識自主發展的重要性,這也是直接傳達人文精神的手段。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在探討人文精神的滲透中,主要從傳統理念、文化傳承和以人為本制度三個層面出發:傳統理念也就是依據傳統,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習慣和禮儀;文化傳承是從人文精神的歷史傳承層面進行剖析,主旨在於幫助教育執行者認識到傳承和創新所應秉承的理念;以人為本則是從制度層面闡述人文精神,並希望教育者能夠關注學生主體的價值、尊嚴,減少教育中強加的觀念,除了基本指導外,可以讓學生自由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房巍,龔文.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精神下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6.
[2]仲昭慧.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中的隱匿、澄明及復歸[J].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2,9.
[3]王磊.高校新校區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對策[J].黑龍江史志,2014,3.
[4]賈洪鑑,祝莉.高校學生管理中人文教育滲透的路徑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5,6.
[5]劉綠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滲透人文教育的路徑探討[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