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物理論文範文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初中是最先系統的學習生物學的階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學生物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巧用記憶法

  摘要: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於知識的記憶。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

  一、理解記憶法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通過理解能加深記憶。理解了的東西才記得準、記得牢,所以必須“先懂後記”,這是基本的記憶方法。建立知識結構就是掌握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學生對教材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夠縮小新知識和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間隙。在教學中,教師應強調生物學中的基本原理和觀念,直到學生掌握了與這些觀念相伴隨的完全形式的體系為止。

  二、順口溜記憶法

  將難以記憶的知識編成一個順口溜,能減輕記憶的負擔且效果良好。①顯微鏡的操作步驟: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細調找物像,看完低倍找高倍,九退整理鏡歸箱。②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澱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胰腸葡萄糖。蛋白消化從胃始,胃胰腸液氨基酸。脂肪消化在小腸,膽汁乳化先幫忙,顆粒混進胰腸液,變成甘油脂肪酸。消化不吸收,胃吸水酒是少量。小腸吸收六營養,水鹽維素進大腸。③心臟的結構:左右房室四個腔,房室瓣膜橫中央。房上室下血順流,左右隔絕屬正常。心房連靜室連動,左房肺靜右雙腔。左室最厚連主脈,右室肺動流肺方。

  三、縮減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於知識的記憶。例如,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中觀察植物細胞、觀察動物細胞這兩個實驗,步驟較多,可以分別縮減為:①觀察植物細胞,擦→滴→取展→蓋→染→吸;②觀察動物細胞,擦→滴→刮→塗→蓋→染→吸。五、對比記憶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於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生物知識的記憶方法很多,如果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能多留意、多動腦思考,用科學有趣的方法來幫助記憶,就能夠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無論怎麼科學的記憶方法也不能做到一勞永逸,及時、反覆地進行復習,仍是保持記憶、防止遺忘的有力武器。

  二:初中生物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摘要:初中生的學習壓力大,初中生物教學是學生接觸生物知識,真正瞭解大自然規律的開始,對於學生意義重大。因此,教師應該採取多樣的、符合學生特點和心理需要的教學方式,在和諧的課堂和自由的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和重視生物課,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

  一、現階段初中生物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教學思維和教育模式的影響,初中生物在教育教學中也存在著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安靜地聽講,中途穿插著教師的提問,這是教師一直以來所採取的最普遍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其課堂參與程度低,學習效率低,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差。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由於教師長期僵化的教學觀念導致的,傳授知識一直以來是大多數教師的教學目標,而對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養則完全忽視。同時,在升學率的壓力下,教師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最終目標,以知識掌握的牢固與否作為提高學生考試能力的保障。因此,教師一直將知識的灌輸作為課堂的主要任務,將每節課的知識內容安排得滿滿當當,學生忙於記錄教師所講的內容,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在這種教學觀念和教育思維的指導下,教師教學的重點多為枯燥的理論傳授,側重對書本知識進行梳理、講解和補充,而不注重對學生感性思維的培養,缺乏相應的實驗課,導致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停留在抽象的理論上,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和問題卻不甚瞭解,使生物教學趨於理論教學,忽視了其實用性。

  二、完善初中生物教育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要想對生物的教育教學進行改進,提高其教學的有效性,就需從教師的教學思維和教學能力上進行改進,使其不斷與時俱進,與時代相適應。

  一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對教學目標進行重新設定

  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注意向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現成的知識內容,防止學生喪失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一言堂式的教學方法,還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降,束縛學生的思維,於生物教學無益。

  二教師要改變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1.改革傳統的課堂學習模式,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創新思維往往是在討論的過程中激發出來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積極的討論,而不應為了強調嚴肅的課堂紀律,緊閉了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或者由學生自由組合,集思廣益,對生物課上的一些課後問題進行討論。例如,教師在講解蝗蟲的有關知識之前,可以提出一些諸如“蝗蟲是靠什麼感知外界資訊的”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常識和對昆蟲的瞭解,查閱相關的書籍,提出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正確與否,教師都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能夠調動自己之前所學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的見識,積極討論,組織答案,這個過程對學生學習思維的鍛鍊有很大的作用。

  2.重視生物實驗和實踐活動

  生物課是一門實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然而在許多的教學中,教師都只注重學生的理論和書本知識,忽視了實驗課的重要性,這不利於剛剛接觸生物知識的初中生對生物得到直觀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在相關理論知識講完後,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課,讓學生自己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結構,自己動手看細胞在不同酸鹼情況下的變化。學生對這種環境下學習的知識記憶能力更強,同時更有學習的興趣。另外,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到戶外觀察一些生物現象,捕捉昆蟲仔細觀察,瞭解他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性,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利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有利於學生對生物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3.利用新技術,豐富教學形式

  有些生物知識比較抽象,尤其是一些學生不常見的動植物,學生對它們的認知程度低,很難理解。若教師可以通過幻燈片、動畫等形式展示出來,則能夠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同時一些3D特效做成的,如種子發芽過程之類的動畫,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書本上的圖片和教師的講解所不能實現的。

  初中生的學習壓力大,初中生物教學是學生接觸生物知識,真正瞭解大自然規律的開始,對於學生意義重大。因此,教師應該採取多樣的、符合學生特點和心理需要的教學方式,在和諧的課堂和自由的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和重視生物課,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初中生物學科探究教學現狀分析黃鶴東北師範大學2012-06-01

  2、初中生物教學多媒體應用現狀分析周斌,王錚敏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