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管理論文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主動適應這種新形勢的發展變化,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理念、體制、方法和手段,徹底走出管住學生不出事的傳統誤區,變管理學生為服務學生,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策略

  摘要:新媒體包括微信、微博以及QQ等,目前它已經得到廣大高校學生的普遍認同。但是,新媒體的迅速普及也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機遇與挑戰。分析了新媒體帶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影響,提出了更新觀念、提高學生工作隊伍素質、健全新媒體管理機制以及加強大學生媒體素養培養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學生管理;對策

  根據2015年7月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所釋出出來的《第36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以看出,隨著3G/4G移動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智慧手機的迅速普及,我國網民的數量也迅速增加。新媒體逐漸成為大學生參與互動交流、獲取資訊最為重要的手段,相應地,高校也必須不斷創新新媒體環境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以更好地克服新媒體帶來的消極影響,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積極優勢。

  一、新媒體的定義與特點

  通常,我們把報刊、廣播以及電視等資訊傳播媒介定義成傳統媒體。與其相比,新媒體指利用有線網路、無線通訊網路技術以及移動技術和新興數字技術等方式,以手機、電腦和數字電視等為移動終端裝置為媒介,向大眾進行多種資訊宣傳的傳播形態以及媒體形態。在此基礎之上,還逐漸興起個人主頁、微信公眾平臺、個人日誌以及個人微博等多種多樣的自媒體形式,成為廣大群眾分享個人資訊、傳播社會新聞的重要媒體平臺。與原有的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技術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

  第一,即時性。隨著數字資訊科技的井噴式發展,目前新媒體資訊的傳播速度非常快,並且即時性也越來越強。通常,只要傳播者通過新媒體媒介剛剛發出資訊,其他受眾便會第一時間在其它終端接收到這些訊息。

  第二,互動性。新媒體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資訊傳播者與其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往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資訊傳播都是單向的,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只是傳播與接受的關係,幾乎沒有互動交流。通過新媒體,二者則可以通過微信、QQ等新媒體進行即時地互動交流與分享。

  第三,虛擬性。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同,網路新媒體具有虛擬性,其所構建的龐大的資訊交流框架也具有很大程度的虛擬性。新媒體的資訊傳播主要通過文字、影象和聲波等全新的電子資訊載體來進行,幾乎不存在實物交流。

  第四,海量性。全球的資訊受眾都各自生活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但是新媒體交流的出現拉近了所有受眾的距離。他們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新媒體進行資訊的交流與分享,然後會針對訊息進行各種評論與再生產,因此,各種社會資訊、思想等一經傳播,擴大成多種形態的海量資訊。第五,共享性。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作為資訊傳播主體,受眾的言語自由等權利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釋放,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釋出個人資訊、分享社會資源,使新媒體技術環境呈現出史無前例的共享性。第六,多樣性。新媒體的傳播形態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如文字、圖片、音訊以及視訊等多種形態。

  二、新媒體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媒體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機遇

  資訊科技革命的逐漸深化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各種新媒體,如微信、QQ、微博等軟體成本低、使用方便,可以達到眾多大學生群體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的消費水平,同時也極大地滿足了90後大學生的獵奇心理,目前,在校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使用新媒體最為活躍的使用者群體。首先,新媒體的使用打破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時空隔離。只要是在覆蓋有移動訊號的地方,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就可以向學生群體釋出文字、圖片、音訊以及視訊等訊息,而學生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接受到管理者所釋出的資訊,由此打破了管理者與學生之間存在的時間和地域壁壘;其次,新媒體激發了大學生參與管理者工作的積極性。新媒體客戶端之間的溝通,避免了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可以更好地通過新媒體更及時、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再次,新媒體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容與方式。學生管理工作者和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更好地瞭解對方的生活狀態、學習情況以及思想動態,同時管理者還可以通過傳送語音、視訊等方式與 學生溝通,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有利於學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最後,管理者可以通過微信、QQ群等新媒體構建虛擬校園,進一步拓展學生管理工作的嶄新平臺。

  二新媒體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

  首先,以往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方式裡的資訊釋出需要經過各個層級的轉遞,時間與空間的壁壘導致資訊傳遞耗時長且容易出現誤差,已不再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快捷的溝通方式;其次,新媒體是一種較為開放的溝通平臺,在這種交流中缺少相應的資訊監控功能,具有虛擬性地交流平臺容易使交流雙方放鬆自覺與自律性,從而在溝通中出現一些不良的資訊內容,這對於大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成長以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都具有一定的威脅性。同時,新媒體的使用降低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權威性。通過新媒體的資訊傳播,高校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各種層次的資訊,其思想意識也必然逐漸走向多元化的道路,大學生正處於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不加選擇地接受新媒體傳遞的訊息,容易使其背離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指引;最後,高校的校園輿論監控能力降低,學生的隱私安全受到威脅。新媒體交流是一種多向、開放的平臺,目前高校管理還沒有能力更好地監控校園輿論發展,由此學生的隱私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洩露,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

  一更新觀念,正確認識新媒體

  目前,很多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對新媒體的使用懷有很大的偏見,他們更為關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給學生本身及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消極影響,關注新媒體使用帶來的學生網路成癮、身體亞健康等方面,而較少看到新媒體的使用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如消除時空壁壘、提高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等方面。因此,一方面,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緊跟科技發展帶給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機遇,樹立正確的新媒體使用觀念,努力摒棄新媒體帶來的消極影響,把其帶來的積極影響擴大到最大程度;另一方面,高校管理工作者在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前提下,還要通過適當的方法提高自己使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並且積極探索創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徑,把新時期大學生的學生管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二大力提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隊伍綜合素質

  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僅要求管理者具備較強的理論素養和過硬的實踐管理經驗,還需要與時俱進掌握各種新興新媒體技術,能夠非常熟練地進行相關網路操作,以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保持一個比較主動的地位。目前,大多數高校還沒有專業的新媒體技術教師,且學校教師的整體新媒體應用素質也是參差不齊。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根據資訊科技發展的潮流,在高校組建相關的專業的新媒體技術平臺與機構,聘用專業的新媒體技術管理工作人員進行校園新媒體平臺建設;另一方面,教師的媒體素養是高校新媒體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高校要定時對相關教師進行媒體素養和技能的培訓,科學地引導高校教師進行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努力來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學生工作管理隊伍。

  三優化新媒體管理環境,健全新媒體管理機制

  首先,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做好對校園輿論的監督與管理。大學生正處於思想意識由不成熟走向獨立的重要時期,他們的價值觀容易受到網路上各種不良輿論資訊的影響,從而出現思想意識偏差。因此,高校要適時地過濾網路不良資訊,淨化資訊傳播路徑,保證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其次,新媒體管理也要適當與傳統學生管理相融合,高校管理者不僅利用新媒體資訊傳播方式對學生進行管理,也要以傳統的管理方式進行線下教育指導,從而更好地發揮新媒體學生管理的優勢;最後,要重視輿論領袖的權威作用。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新媒體平臺,並打造成學生關注的意見領袖,增強其權威性,通過意見領袖的意見導向作用,來引導大學生群體的輿論導向,解決一些傳統管理難以達到的目標問題,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生工作管理。

  四加強大學生的媒體素養培養

  在數字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受眾的媒體素養同知識文化素養以及人格素養一樣,成為推動個人及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新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社會發展帶來嶄新機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消極影響。大學生群體是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部分,他們的思想意識發展與社會未來走向密切相關,必須全方面地提高大學生的媒體素養,引導其正確使用媒體,能夠獨立、自覺地甄別網路資訊,通過正確地新媒體使用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所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以科學的方式,把大學生媒體素養教育逐漸滲透到課堂以及平時的校園活動中,以學生為本,大力提高學生群體的整體媒體素養,從根本上提高高校學生管理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呂楓,孟彩霞,俞小敏.基於新媒體時代的高校學生工作創新模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03:15-16.

  [2]劉強,韓明臣,李克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26:38-39.

  [3]李晟.微信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挑戰及對策[J].新西部理論版,2013,12:119.

  [4]王林.新媒體對高校學生社團活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4.

  [5]尹曉春.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創新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4,10:99-102.

  範文二:高校學生管理創新研究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希望與未來,他們的素質如何,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關係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作為大學生校園期間的主要監護人,新時期高校如何加強學生管理工作,為國家、社會和民族撫育出棟樑之才,成為擺在高校面前亟待解決的一道難題。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職業規劃;心理關懷

  一、當前高校學生管理亟需重視的幾大問題

  1.學業與就業。

  學業與就業是當前高校學生管理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從繁重、枯燥的高中生活進入到相對寬鬆、自由的大學生活,再加上父母不在身邊難以監管、求學目標又不同於高中那般具體明確,許多高校學生感到迷茫、困惑,學習的自主積極性降低,形成大量的“逃課族”,嚴重干擾了高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也影響了大學生的素質能力提升和培養效果。同學業息息相關的是就業問題。近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走高,2015年高校畢業人數達到749萬人,同不斷攀升的畢業人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益嚴峻的經濟環境和就業形勢,“畢業即失業”是很多高校生面臨的真實窘境。空前的就業壓力使得不少高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甚至衍生出“畢業瘋狂夜”等具有破壞力的負面事物,成為校園安全的潛在隱患。

  2.社交與情感。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低頭族”、“拇指族”的興起,大學生對於網路社交的依賴性顯著增強,許多大學生沉迷於網路社交不能自拔,而現實社交能力卻不斷下降。社交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茶壺煮餃子”式的人在當前追求速度、競爭更為激烈的社會只能是寸步難行,前段時間媒體報道的四川廣元某小夥因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流竟餓昏在街頭的事例就引人深思。社交能力貧弱的背後凸顯的是大學生情商不高,而這也反映在大學生在處理情感問題上的不足。大學生心智並未完全成熟,自控力與耐挫度偏弱,感性、衝動、盲目、不冷靜,在處理親情、友情和愛情等問題上容易產生極端化情緒和不理智的行為,甚至作出具有危害性的行動,成為威脅校園安全的不穩定因素。

  3.生理與心理。

  據《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狀況令人堪憂,在耐力方面甚至不敵中學生。大學生身體素質不佳的原因有多方面,缺乏鍛鍊、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合理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高校的關注和引導缺失也是一個方面。大學生身體素質狀況令人憂心的同時,其心理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心理衛生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有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網癮、抑鬱、強迫症等。而據另一份來自廣州部分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28.6%的大學生有過自殺念頭,震驚之餘令人憂心。大學生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導和緩解,極有可能給自己或他人造成嚴重危害,如馬加爵事件、復旦投毒案等。

  4.安全與犯罪。

  近年來,頻繁曝光的女大學生失聯事件再次引起人們對高校學生安全問題的討論和重視。由於大學生往往被視作有文化、高素質的代表,又是成年人,社會、高校甚至包括學生自己都認為已經掌握了日常生活安全防範能力,疏失了學習和警惕,使得大學生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如大學生約見網友被騙錢財、陷入傳銷、輕信他人為之擔保結果負債累累等安全事件層出不窮。此外,大學生生活的群體性特徵,也放大了安全隱患帶來的威脅和損失,學校管理稍有疏失,就可能引發群體性安全事故。與此相對的是,大學生犯罪比例卻在節節攀升,大學生犯罪型別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如盜竊、詐騙、賣淫、搶劫、吸毒、吸毒販毒、走私等。大學生亟待高校正確引導和規範。

  二、新環境下加強高校學生管理的策略措施

  1.重視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清晰而向上的目標是催人奮進、不斷往前的內在動力。當前大學生之所以會感到迷茫、困惑和不安,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缺乏清晰而明確的目標,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和未來的人生缺乏長遠而科學的規劃,被動接受和應付學校的教育。由於缺乏規劃和目標管理,一些大學生將時間都投入到不必要的網路遊戲、娛樂活動等上,或是陷入沒有目標、漫無目的的空虛中,徒增煩惱和壓力。因此,高校學生管理首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起科學的、長遠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規劃,學生管理工作者應當加強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幫助學生正確發掘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入手,結合父母、親朋的意見及市場的需求,建立起符合自身特點和職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從結果入手層層倒推分解,明確自己在大學階段的目標和任務,增強自我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

  2.強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高校要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增進同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絡,幫助學生建立起家的歸屬感和團體意識。人文關懷是建立在開明、博愛、自由、民主的氛圍之上的,學校和學生之間是平等對話的主體,而不是凌駕於學生之上、以一種施捨和憐憫的姿態出現的。在校園內部倡導和建立起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圍,允許和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日常管理事務,在涉及到學生利益的重大活動、專案上,充分聆聽和吸取學生提出的合理意見,在增加學生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識的同時,拉近高校同學生之間的距離。鼓勵和引導組織成立學生自治團體,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關懷。注重宣傳的方式和技巧,摒棄那種說教式、灌輸式的宣傳教育,更多地藉助啟發式、互動式、開放式等宣傳方法來傳播校園的管理理念和制度要求,注重領導、教師的言行示範,充分發揮學生意見領袖的作用。加強對學生的心理關懷,積極迴應學生關切,引導學生合理宣洩情緒。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娛活動,增強教師同學生、學生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助,營造家的氛圍和歸屬感。

  3.充分利用先進的資訊科技。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資訊傳播工具和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加便利、準確、及時的資訊服務。如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及時推送校園通知、企業招聘資訊、安全注意事項等,提供更加人性化、貼心的服務。推進校園資訊化建設,藉助資訊科技和工具,增強學生的管理與安全防範。如可以構建學生資訊管理平臺,及時對學生的基本資訊、學籍資訊、學習成績、健康與衛生等資訊進行梳理和歸檔,並通過大資料探勘和跟蹤分析機制來及時研判管理風險,並作出相應的改善舉措。比如學校可以為學生建立生理與心理檔案,並作出跟蹤統計分析,幫助學生制訂出合理的健康管理計劃和心理輔導方案。同時,學校也可以在校園內部推廣和使用一卡通,方便學生管理和生活需要。在安全管理上,可以通過敷設門禁、監控、消防報警等安全管理設施,提高校園管理的安全等級。

  4.建設高素質的管理團隊。

  高素質的管理團隊是增強高校學生管理的核心與關鍵,必須高度重視對高校領導班子的選拔與能力建設。要通過多種渠道如社會招聘、競爭上崗、交流任職等方式,選拔思想開闊、品德優秀、能力出眾的領導擔任高校掌舵人,並加強對高校領導班子的培訓和能力建設,引導其重視學生管理工作,將學生管理工作納入高校發展議事日程。加強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都是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其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不容輕忽。高校應當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引進政策,吸收和引進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充實一線管理隊伍。注重對後勤管理人員的培訓和建設,後勤管理與服務直接影響學生對學校的感受和評價,也是最容易釀成問題和事故的地方。高校需要嚴格管理後勤人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服務意識培訓,提高後勤管理人員的管理和服務能力,提升學生的滿意度和舒適度。

  三、結語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高校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和社會需要,加強對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視和創新,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輸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趙猛.新時期我國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03.

  [2]師新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研究[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5.

  [3]劉維權.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學週刊.201529.

  [4]黨燕鵬.淺析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創新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