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管理論文例文

  高校的教育特點及其所承擔的育人使命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高校學生管理

  摘 要: 高校的教育特點及其所承擔的育人使命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過對柔性管理理論的探討,尋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最佳途徑。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將柔性管理理論應用於高校管理工作,有利於突出人性化的管理特點,加強師生情感交流,促進高校管理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高校; 學生管理; 柔性管理; 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7-0048-02

  高校輔導員處於學校與學生聯絡的第一線,起著橋樑紐帶作用。學校對學生的每一項要求和活動安排均是通過輔導員傳達並佈置到學生中。而學生在學習,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對學校的意見建議都是通過輔導員幫助解決或反映到學校。

  目前,由於諸多方面的原因,相當一部分學生身上出現了學習積極性不高、紀律感不強等問題,使學生的內在潛能無法充分發揮,從而導致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難度加大。如何激發高校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是高校輔導員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筆者認為,引進、探討柔性管理這一現代化管理理念為優化高校學生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一、柔性管理及其特徵

  與“以規章制度為中心”的剛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依據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的人格化管理。柔性管理採取非強制性方式在管理物件心中產生一種潛在說服力,從而充分調動個人內在潛力和創造精神,把組織意志轉變為個人的自覺行為。與剛性管理相比較,但卻富有戰略性和長效性,與剛性管理之間有突出的互補性,可以從根本上避免或彌補剛性管理的短效性、機械性、非人性化等內在缺陷和功能侷限,從管理學發展角度來看,柔性管理是剛性管理的發展和昇華。具有四個重要特徵。

  1.人本性

  柔性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強調人不僅是管理的客體,更是管理的主體,是管理的核心和動力。必須以人為本謀求發展、促進發展。柔性管理堅持為了人、依靠人、發展人的人本精神,主張通過廣泛參與,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主人翁精神,以促進組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驅動性

  柔性管理不依賴外界權力影響,而是憑藉個人的心理過程,依賴於個人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來的主動性、內在潛力和創造精神,是每個人真正做到心情舒暢、不遺餘力地為了組織不斷開拓新的業績。在現實工作中,只有當組織規範真正轉化為成員的自覺意識、組織目標真正轉化為成員的自發行動時,柔性管理的自我約束力才會產生、內在的驅動力才會發揮作用。

  3.靈活性

  柔性管理注重適應組織環境和發展變化的變化而變化,講求因人因事因時而異,是一種權變、藝術化、非模式化的管理,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環境和組織結構、組織目標的多元化,複雜化的發展形勢,以管理的靈活性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是柔性管理的一個基本主導思想。

  4.情感性

  人性管理倡導在尊重人、重視人、理解人的基礎上,管好人、用好人。主張通過塑造組織的共同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引導人、感化人、凝聚人,進而達到“不令而行”和“無為而治”的管理目的。這種以加之文化、精神和情感代替權力,以引導、影響、感化和凝聚替代強制管理的方式,充分表現了柔性管理的情感性。

  二、柔性管理與學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契合

  柔性管理強調的是以人為本,以“人性化”為標誌。其內涵是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的規律的基礎上,採取非強制方式,在人們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的一種管理形式。筆者認為,柔性管理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和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理念有很多的契合之處。

  1.情感性的契合

  柔性管理的情感性與高校學生心理和行為需求的契合。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又指出為維持生活所需滿足的低層次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相當於保健因素,而被尊重和實現自我需求則屬於激勵因素。一般來說,柔性管理主要滿足管理物件的高層次需求,具有情感的撫慰和內心的激勵。高校被管理物件是思維活躍、個性千差萬別的大學生,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感情的互動、思想的碰撞是組織管理最好的工具。中國有句古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輔導員樹人的勞動效果在週期上必然更長一些。輔導員工作效果的滯後性強,短期內工作難以得到尊重和實現自我。柔性管理難迎合廣大高校學生心理和行為的需求,適時的調整其情感狀態,優化被尊重的環境,促進其實現自我。

  2.人本性的契合

  柔性管理的人本性與高校的管理工作基本理念的契合。現代管理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即人事管理活動的主體、是管理的核心動力,必須發揮組織成員的主人翁意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體現人文關懷,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實現其個人發展以學校整體發展的有機結合,達到共贏。新形式下的高校學生相對於其他社會群體而言,由於其身份的特殊,決定了學生充當更加多重的社會角色。現代大學生思維敏捷,工作能力強,輔導員要“輔而導之”,盡力為學生創造條件。輔導員“搭臺”,學生“唱戲”。要注重學生中的優秀者在班級、團支部、學生社團、學生生活園中擔任一定職務,並定期與他們研究工作計劃,鼓勵他們放手實踐,及時指出其工作不足,共同總結經驗教訓,使學生骨幹迅速成長起來,從而提高輔導員的工作效率。

  3.驅動性的契合

  柔性管理的驅動型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強調“以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契合。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最終涉及的物件是廣大學生。高校學生除了有基本的物質需求外,還蘊藏著豐富的精神需求。作為一個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群體,他們對內在自我心靈的認識和外界社會的感受都很敏銳,愛惜名譽,重視形象。希望個人才能得到發揮,自我價值得到體現,有著強烈的自尊、自愛和自強的心理需求。他們追求自主,渴望有一個靈活的組織和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希望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駕馭工作的能力,高校學生的學習可控性較弱,學習成效主要取決於內在學習熱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在柔性管理過程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情感交融,直接給學生情感的迸發、激情的彰顯和創造力的萌動,提供了自由的時空。從而有利於廣大高校學生把其學習作為建功立業的平臺,將學生生涯變成一種有意義的生命體驗,能夠傾心的將自己的才智、思考和創造自覺的迸發出來。

  三、堅持柔性管理與剛性管理互補

  我們倡導柔性管理,並不是否定和取代以規章制度為中心的規範化程式化的剛性管理。剛性管理是柔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他為整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構建了基本的框架,規定了學生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以及必要的剛性手段的,保證了組織的基本穩定和有序與協調。沒有剛性管理的學生管理的工作必然是無序的和混亂的,其柔性管理必然會失去立足點。而剛性管理又必須依靠柔性管理來提升與發展,組織缺乏柔性管理,就是會降低甚至喪失自身發展活力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能力,進而影響甚至阻礙著高校學生隊伍的穩定壯大與學生個體作用的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管理實施柔性管理,必須堅持剛柔並舉、剛柔相濟,以求取得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效果。

  事實上,柔性管理也不可能離開剛性管理獨立生存。兩者在實現高校學生管理的目標本質上是一樣的,柔性管理實質上是剛性管理的完善、補充。在實施柔性管理的過程中,不能脫離學校的實際,而應將剛性管理所需求的目標和柔性管理的宗旨相互融合,既要著力維持學校整體的穩定和統一,也要呈現學生的個性。

  四、結語

  將柔性管理理論引入高校輔導員的管理工作是一項具有挑戰性和有實際意義的工作。文中著重對輔導員的工作如何實現柔性管理提出了一些實施建議。相信對學生積極情感態度的培養和為輔導員的工作帶來一些啟發。我們提倡輔導員應盡力當好“情感調動手”,讓情感資源成為學生管理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從而營造健康愉悅、生氣勃勃的學校班級環境,最終實現管理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洪烈.論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職工管理中的運用[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

  [2] 範冬效.導員團隊伍建設長效機制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

  [3] 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

  [4] 胡文聰.情感教育在應對高校輔導員管理困境中的作用分析[J].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9.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