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碩士進修班結業論文

  公共管理創新型應用人才指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具備公共管理通用知識的廣度與專業知識的深度,同時具備良好個性心理素質、公共精神與社會服務意識,具體從事有理論指導的公共管理社會化實踐活動的專門人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公共管理中公民網路參與機制

  引言公民參與已經不是新鮮的詞彙,在民主觀念不斷深入下,以及新的技術的發展下,公民參與的形式也多種多樣的呈現。尤其在網路不斷髮展下,公民網路參與在公共管理中已經見到了成效,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公民網路參與制度的不完善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所以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詳細分析研究促進公民網路參與的規範化就有著重要的意義。

  1.公共管理中公民網路參與的重要性及優點分析

  1.1公共管理中公民網路參與的重要性分析

  現階段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大幅提升,對於公民的利益追求也愈來愈多,在利益的訴求方面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怎樣能夠將各方面的利益衝突得到有效解決就顯得比較重要。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活動的渠道比較多樣,而在當前的網路資訊發展環境下,這也為公民參與提供了新的渠道,這在參與的便捷性及效率上也有了新的增強[1]。公共管理活動中公民網路參與就有著其重要性,這對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提升有著促進作用,在公民網路參與基礎上一些優勢得到了呈現,能夠讓公民的參政議政的權利有了更為平等的體現,並在法律允許範圍中都能夠將自己的政治見解通過網路進行傳播。政府對各方面的想法加以瞭解並作為決策的參考,加上網路自身的虛擬性特徵公民能夠匿名發言,這樣就少了諸多後顧之憂。再者就是對政府制定的政策公正性也能得到有效提高,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在公民網路參與下能得以實現,在對公民心聲進行傳遞過程中也可對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實施監督。

  1.2公共管理中公民網路參與的優勢分析

  公共管理過程中公民參與有著優勢,首先網路對公共組織結構的影響比較顯著,網路組織資訊流通的社會化基礎上,網路結構就能夠比其它現有組織以更為迅速和有情感的方式進行信心的溝通,同時也能夠使得網路中的一些東西趨於平衡,網路化組織結構在開放性以及靈活性和分散性等方面都能夠得到體現,其中的靈活性優勢主要是資訊社會行政組織對靈活應變能力有著強調對於扁平化的行政組織結構比較強調資訊的共享以及對橫向聯絡較為重視。另外,從網路對公共組織決策結構影響的優勢上來看資訊社會下傳統控制型權力已經被分散權力結構所替代,從大眾層面所獲得的知識資訊也能夠和領導相抗衡,人民已經對僵化和低效率控制型結構不再滿足,對於多樣化的分權式較為重視,所以在網路下公民的參與政府決策的能力也就逐漸加強,為政府能力的提升創造了條件。再有就是決策結構從垂直式開始向著互動式發展,網路的出現讓公民有了新的輿論平臺,從而對公共事物的參與及管理就有了更大的興趣。

  2.公民網路參與的問題和參與機制優化策略探究

  2.1公民網路參與的問題分析

  公共管理中公民網路參與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網民代表的利益還沒有得到全面的呈現,網路在近些年得到了迅猛發展,並非每人都能夠通過網路來參與公共管理活動,從而就使得網民層次分佈不均勻,這樣在利益的代表上也就沒能夠得到全面的體現。例如農村的一些比較關心國家公共決策的人,由於條件限制就沒有實現網路參與,而有著話語權的上層其觀點多是為自身利益著想,對農民的利益並沒有做過多的考慮,所以農民的利益就很難得到保障。再者從網路的空間層面來看,公民網路參與的虛擬性和公平性讓公民的發言有著體現,與此同時也比較容易讓公民的發言陷於無政府主義狀態。在這一層面主要就是思想偏激及恐怖組織者通過網路來發布一些反動的言論,這就對人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還有一些還可侵入到政府網站使得網路參與的秩序發生混亂等。另外就是網民參與的素質還有待提升,由於立場的不同就會出現過激的行為,對正常的討論就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從網路管理上來看,一些公共部門對公共輿論還沒有得到全面認識,具體實施中也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服務意識層面相對比較缺乏。一些政府網站上還比較缺乏真正有意義的資訊內容,這些都不利於公民對政府工作的監督。

  2.2公民網路參與機制優化策略探究

  第一,公共管理中公民網路參與機制的制定比較重要,這對網路參與的規範化有著重要保障。從溝通機制的完善層面來看,這是參與公共決策的公民在資訊供給及獲得的機制,溝通互動是公民及公共管理間的行為,兩者都是資訊的共享者,從具體的措施上就是設計處理資訊貧窮方面進一步加強,對於網路環境不熟悉的要在電子政務網站的服務上得到進一步加強,要能使其覺得生活小圈子外面資訊的尋找並沒有那麼困難,要能夠讓公民與資訊兩者得到有機的連線。第二,而在公共決策參與機制層面,可通過網路投票以及網上聽證和討論、決策等方式加以實現,通過這一機制的規制就能夠利於公民參與自我利益的表達,這對公共管理的決策質量提高有著積極作用。在網路平臺基礎上將決策問題提出來並在論壇上進行討論,然後載結合問題的質量要求高低對公眾的接受作為導向對參與的範圍加以確定。與此同時還要能夠賦予公民參與權,也要能夠對權利行使給出恰當的限制,進行填寫實名制註冊資訊,並結合公共決策問題質量要求對問題決策時間內容等給予通知,在網上簡歷決策大廳,規定時間內按照議程加以討論。第三,對網路的監管力度要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網路的開放性等特徵使得公民網路參與也相對比較方便,但與此同時也要能夠認識到公共管理活動中公民網路參與的危害性,一些激進分子通過煽動性言論來誤導人們使其產生錯誤意識以及對網路秩序造成影響。所以對此就需要在網路的監督層面得到進一步加強,公共管理部門要能夠加大監督力度,並配合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相關制度,對公民的正常參與以及公共管理活動加以保障。第四,公共管理中的公民網路參與也需要法律保障機制的完善,公眾的環境利益訴求對政治經濟或者是意識形態群體影響擺脫不了,這就需要實現公民參與的有序性,不能夠是情緒化的。還要能保護公民網路參與公共管理的合法權益,這些都需要法律來作為依託,筆者提出的建議是能夠修訂一部公民網路參與發來加強這一層面的完善管理,通過相關法律來對網路參與秩序加以規範化。

  3.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對公共管理當中的公民網路參與機制的完善,能夠從很大程度上保障公民網路參與的合法性,並對網路參與中的一些不法行為加以管理。公共管理活動需要公民共同參與來促進,當前在這一層面還有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完善,從而促進我國的公共管理活動健康發展,此次研究主要是從問題和策略的基礎上進行的,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作者單位:北京航科發動機控制系統科技有限公司.

  範文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公共管理論文

  一、當前公共管理類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雙師型”師資隊伍缺乏

  雖然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教師隊伍既年輕,又極具科研能力,但整個學科領域普遍偏理論型,講起學術、講起理論,滔滔不絕,但聯絡實踐,廣泛深入地進行案例討論,解答現實問題,帶領同學走出校園,既缺乏動力,也缺乏能力。大多數老師也是從校園到校園,本身缺乏社會實踐的經歷,也無緣接受相關的培訓,離“雙師型”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尚未形成互惠互利的校地合作機制

  公共管理類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基於公共管理專業特點,單位範圍主要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然而,現實中,這類單位接收大學生實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或是因為行政工作繁忙,或是因為缺乏指導能力,更存在認識上的問題,認為大學生實習是學校的事情,基地給予掛牌、安排實習已經是盡力協助了,畢竟它不是單位的本職工作,等等。為滿足學生的實習需要,多數情況下學校實習負責老師憑藉個人的人情關係去促成,當負責人發生更換時,實習基地相應更換,導致基地的穩定性較差。地方上礙於情面接收實習,但並不覺得對單位有任何好處,校地合作觀念和機制沒有建立,基地的長效性就無從談起。

  三基地實習執行與管理制度化不足

  實習基地建設需要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經費投入,以保證畢業頂崗實習從計劃—動員—實施—評估整個流程每一個環節的有效性。但現狀是:過程管理、質量管理多受忽視或無章可循,致使有些學生在基地無所事事,嚴重影響實習效果,但實習效果再差,也一般不影響學生拿滿實習學分,因為成績評定在缺乏嚴密的制度和監督下,淪為形式化、走過場的活動。至於指導老師的履職情況則更無具體的要求和標準,除了評優,其他一概沒有評價,盡責、不盡責結果都差不多。至於管理,除了要思考和撰寫試圖解決上述問題的實習生責任制度、指導教師責任制度、實習效果評價制度等等,還要從制度制定到執行到監督開展一系列的工作,這就需要專門的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當前的實習管理工作由系副主任分擔,沒有專門的組織安排,更被認為是系副主任職務分內之事而無經費投入,實習管理制度化之路任重道遠。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思路

  針對現存問題,開展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需要全盤考慮,這將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實踐教學給予充分重視;開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建構互惠互利的校地合作機制;規範各項實習工作制度,完善實習基地執行機制。

  一改革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並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第一,擴大見習課程的比重,提高教師指導學生見習的積極性。教師們大多都認同實踐教學的必要,只是囿於麻煩和安全的考慮。為了減少教師的麻煩,可在學院專設實踐教務祕書一名,專為專業教師做好諸如聯絡實習基地、聯絡車輛、見習過程的安全保衛等一系列的行政後勤服務工作。同時,加大見習課程的績效考核力度,對於有完備實踐教學大綱和實踐教學效果突出的專業教師,加大獎勵力度。第二,實行“彈性化畢業實習”,完善畢業實習計劃。針對畢業實習時間僵化的問題,可考慮實行“彈性化畢業實習時間”。所謂“彈性化畢業實習時間”,是設想讓同學在大四的秋季和春季兩個學期裡,自行選擇自己實習所在的學期。要考研的同學,可選擇春季實習;要考公務員和就業應聘的同學,可選擇秋季實習。第三,聘請校外兼職教師擔任客座教授,豐富大學課堂。利用基地豐富的人力資源,從中選出具備較高專業知識水平和管理技能,能勝任教學或學生指導就業的人才,“請進來”,聘請為兼職教師,結合相關課程穿插授課或開設專題講座,讓同學們分享到實踐經驗,提高實踐能力。

  二開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提升指導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加強專業教師實踐能力建設,可以多途徑、多方式,根據教師特點和專業建設要求,組織教師設計“雙師型”建設的個人計劃,在此基礎上由院系進行統籌,合理有序安排教師參加各類實踐能力提升活動。第一,組織教師積極申報與實踐教學相關的科研專案;第二,參加相關的國境內外專業交流與培訓專案;第三,鼓勵中青年教師到地方掛職鍛鍊;第四,建立教師外派機制,選擇有經驗教師組成調研或諮詢團隊,為基地提供服務;第五,充分利用基地資源,密切校地關係,組織開展校內指導教師與基地指導教師雙向交流活動。提供平臺、創造機會,促成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演變。完善專業教師到地方實踐的監督和考核辦法,不斷提高專業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地合作機制

  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有賴於校地雙方建立多層面的、互惠共贏的、長效化的合作機制。否則,校外實習基地的牌子勢必掛不長久。道理很簡單,如果校外實習基地僅僅是被用來在學校規定的時間段安排學生實習的,基地每每要給實習生尋找崗位和指導老師,既增加了人力、精力乃至財力方面的支出,還給常規性工作造成一定的干擾。也許我們一廂情願地認為實習生的工作有助於基地的部分業務,但是僅僅為期8-12周的畢業實習,工作嚴重缺乏連續性,何以算幫到實習基地,而且實習是在學校規定的時間裡開展的,而不是基地需要人手的時間,換而言之,在基地沒有人力需求的情況下,基地還要安排學生實習。長此以往,實習成了基地的一種負擔,雙方關係拿什麼持續?故而,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地合作機制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瞭解校外實習基地的崗位需求,結合學校“彈性畢業實習”計劃,在基地有需求的情況下有序地輸送實習生到基地實習,做到相互瞭解,需求共生;第二,根據高校科研和專業優勢,為解決基地實際工作中面臨的現實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組織人員交流,提供理論建議;第三,根據基地工作人員在繼續教育和提高學歷等方面的需求,充分發揮成人教育平臺優勢,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四規範各項實習工作制度,完善實習基地執行機制

  具體到實習的運作,離不開有領導、有組織、有安排、有落實、有監督。第一,學校與基地要簽有合作協議,協議期三至五年,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合作的長期性,不因負責人的更替而中斷合作。校外實習基地的調整與撤消,應經合作雙方同意。第二,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領導機構和聯絡人制度。領導機構由校地雙方領導代表3-5人共同組成,定期舉行聯席會議,就雙方合作事宜進行磋商。聯絡人由學校和基地各安排1人擔任,負責領導聯席會議的召開和對領導聯席會議精神的貫徹實施。第三,規範各項實習工作制度。學校負責制定和完善保證教學任務完成和教學質量提高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實踐教學計劃、畢業實習大綱、指導教師責任制度、實習學生責任制度、實習成效評估制度,等等。基地負責制定含實習崗位職責和要求的實習崗位說明書,開展實習生的過程管理和記錄,負責基地指導老師的選拔、培養和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