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中的整體觀念

  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學觀念1、人體的整體性

  中醫認為人體各部都是有機聯絡著的。首先把十二內臟看成十二種功能,稱做“十二官”;又分為六髒心、肝、脾、肺、腎、心包絡、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從作用上把一髒一腑分別結合,稱做“表裡”。

  這種內臟的歸納劃分,不等於各自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動或病理變化,理解作相互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這種關係不僅表現在臟腑,同時表現在臟腑和形體的各組織各器官方面。

  例如:心主脈、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腎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腎司二便,等等,都是說明臟腑的功能和臟腑與形體的關係。更重要的,通過經絡有系統的分佈全身,迴圈往復,成為體內和體表的聯絡路線,這樣,使人體在功能保持內外相關的整體。

  正因為如此,治療上關於內臟的病,不單治一髒甚至不醫治有病的一髒,而從其它內臟進行治療得到痊癒,如胃病兼治脾臟,肺病可以從治脾胃著手,以間接增強肺臟的抵抗力。尤其顯著的,形體區域性的病症,往往採取治內臟的辦法來治癒。

  中醫養生學觀念2、人體和氣候

  大自然的一切,特別是生物的生存和發展,直接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

  中醫十分重視這個關係,認為人體健康和氣候不能分開,必須和自然環境相適應才能無病和長壽。因而,從一年中找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裡的風、寒、暑、溼、燥、火等六種不同氣候的變化規律,並指出應該怎樣適應客觀環境的方法和違背氣候變化後可能招致的疾病。還根據這些原則,分析演繹出診斷和治療等方法。

  例如非其時而有其氣,即春應溫而反寒或熱,就是不正之氣,稱做“虛邪賊風”。這些不正之氣,必須及時迴避。至於四時氣候有規律的變化,這對人體是有利的,稱為“正氣”。

  因此,常常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正常轉變來調養和治療疾病。舉個淺顯的病例來說,老年人常見的痰飲咳喘,春夏輕減,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腎陽虛,溼濁凝聚為痰,臨症上常用溫藥調養,並且主張利用夏季陽氣最旺的時期來調理預防。

  又如血虛肝陽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發作頭暈、腦脹、目眩、耳鳴、精神疲倦等症。這種症狀的發生是和氣候息息相關的,故在冬季給予滋補,可以防止發病的機會。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到中醫對於養生和治病,密切注意內外環境的相互適應。

  中醫養生學觀念3、人體與地土方宜

  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生活習慣,可以產生不同的疾病。我國幅員廣闊,西北地區氣候寒冷,地高多燥,東南氣候溫和,地卑多溼。因而不同地區常有不同的病症。所謂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便是這個意思。

  中醫養生學觀念4、其它

  稟賦的強弱,形體的肥瘦,性情的愉快、憂鬱、急躁,以及精神刺激等,中醫也是非常注意的,認為對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很有關係,在治療時必須顧及。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專家們預言,21世紀是以自我保健為主的世紀。所謂自我保健,是指人民群眾自己有知識有能力,按醫學科學要求處理好自己或家庭成員的生活和一些小傷小病。這是提高人們的醫學文化水平的結果,也是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

  傳統養生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此外,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因此,中醫養生學的適應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它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保健的自覺性,把養生保健活動看作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普及中醫養生文化,讓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家庭的保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