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洪敏的勵志創業史勵志故事

  俞洪敏一個曾經的留級生,讓無數學子的人生升級;他從未留過洋,卻組建了一支跨國的船隊。他用26個字母拉近了此岸和彼岸的距離。胸懷世界,志在東方。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俞洪敏的勵志創業史,希望能幫到你。

  俞洪敏的勵志創業史篇一

  俞敏洪是國內英語培訓的頭牌學校新東方的創始人。對俞敏洪的創業經歷,中國青年報記者盧躍剛在《東方馬車——從北大到新東方的傳奇》中,有詳細記錄。其中令人印象尤深的是對俞敏洪一次醉酒經歷的描述,令人不禁地想落淚。 俞敏洪那次醉酒,緣起於新東方的一位員工貼招生廣告時被競爭對手用刀子捅傷。俞敏洪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上混,應該結識幾個警察,但又沒有這樣的門道。最後通過報案時僅有一面之緣的那個警察,將刑警大隊的一個政委約出來“坐一坐”。盧躍剛是這樣描述的: “他兜裡揣了3000塊錢,走進香港美食城。在中關村十幾年,他第一次走進這麼好的飯店。他在這種場面交流有問題,一是他那口江陰普通話,彆彆扭扭,跟北京警察對不上牙口;二是找不著話說。為了掩蓋自己內心的尷尬和恐懼,勸別人喝,自己先喝。不會說話,只會喝酒。因為不從容,光喝酒不吃菜,喝著喝著,俞敏洪失去了知覺,鑽到桌子底下去了。

  “老師和警察把他送到醫院,搶救了兩個半小時才活過來。醫生說,換一般人,喝成這樣,回不來了。俞敏洪喝了一瓶半的高度‘五糧液’,差點喝死。 “他醒過來喊的第一句話是:‘我不幹了!’學校的人揹他回家的路上,一個多小時,他一邊哭,一邊撕心裂肺地喊著:‘我不幹了!——再也不幹了!——把學校關了!——把學校關了!——我不幹了!......’ “他說:‘那時,我感到特別痛苦,特別無助,四面漏風的破辦公室,沒有生源,沒有老師,沒有能力應付社會上的事情,同學都在國外,自己正在幹著一個沒有希望的事業.....’ “他不停地喊,喊得周圍的人發怵。 “哭夠了,喊累了,睡著了,睡醒了,酒醒了,晚上7點還有課,又像往常一樣,背上書包上課去了。”

  實際上,酒醉了是很好對付的,但是精神上的痛苦就不那麼容易忍了。當年“戊戌六君子”譚嗣同變法失敗以後,被押到菜市口去砍頭的前一夜,說自己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幾個人能體會其中深沉的痛苦。醉了、哭了、喊了、不幹了……可是第二天醒來仍舊要硬著頭皮接著幹,仍舊要硬著頭皮挾起皮包給學生上課去,眼角的淚痕可以不幹,該乾的事卻不能不幹。按盧躍剛的話說:“不辦學校,幹嘛去?”

  俞敏洪還有一件下跪的事,在新東方學校也是盡人皆知。那是當著幾十口子人,當著自己的同學、同事,當著在飯店吃飯的不相干的外人,俞敏洪“撲嗵”一聲就給母親跪下了。起因是,俞母將俞敏洪的姐夫招來新東方幹事,先管食堂財務,後管發行部,但有人不願意,不知誰偷偷把俞敏洪姐夫的辦公裝置搬走了。俞母大怒,也不管俞敏洪正和王強、徐小平兩個新東方骨幹在飯店包間裡商量事,搬把凳子便堵在包間門口破口大罵。王強和徐小平看見俞敏洪站起來“大義凜然”向門外走去,還以為他是要去跟母親做堅決的鬥爭呢,誰知這位新東方學校的校長,萬人景仰的中國留學“教父”,“撲嗵”一聲,當著大夥兒的面,給母親跪下了。弄得王強和徐小平面面相覷,目瞪口呆。 王強事後回憶說:“我們期待著俞敏洪能堂堂正正從母親面前走過去,可是他跪下了。頓時讓我崩潰了!人性崩潰了!尊嚴崩潰了!非常痛苦!”一個外人看見這樣的場景尚且覺得“崩潰”,覺得“非常痛苦”,那麼,作為當事人和下跪者的俞敏洪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俞敏洪是千萬富豪、億萬富翁,誰知道俞敏洪這樣一類創業者是怎樣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的呢?他們在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的道路上,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忍受了多少別人不能夠忍受的屈辱、憋悶、痛苦,有多少人願意付出與他們一樣的代價,獲取與他們今天一樣的財富?

  俞洪敏的勵志創業史篇二

  新東方在美上市,造就了俞敏洪這個新的億萬富翁。有人說他是中國最成功的老師,有人說他是一個純粹的商人,把這兩個角色結合在一起,俞敏洪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

  北京時間9月8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在美國紐交所上市,首日收盤於20.88美元。新東方董事長、持有公司31.18%股權***4400萬股***的俞敏洪的資產一躍超過10億人民幣,成為中國最富有的老師。

  作為國內最大的英語培訓機構,新東方聲名赫赫。十幾年來,它幫助數以萬計的年輕人實現了出國夢,眾多莘莘學子藉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人評價說,“在中國,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像新東方這樣,站在幾十萬青年命運的轉折點上,站在東西方交流的轉折點上,對中國社會進步發揮如此直接而重大的作用。”

  這樣的讚譽現在看來也許並不為過,但對於創辦新東方的俞敏洪來說,當初卻根本沒有這樣的“雄才大略”。

  失意的80年代

  俞敏洪的授課風格被學生們總結為“激勵型”,他常常用到的一個例子就是自己的經歷。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後回到家裡餵豬種地。由於知識基礎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敗得很慘,英語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語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孫山。那時俞敏洪並沒有遠大的志向,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離開農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夢想,而高考在當時是離開農村的惟一出路。儘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燈下堅持學習。

  1979年,縣裡辦了一個外語補習班,俞敏洪擠了進去,這是他第一次學習外語。住在30人一間的大房子裡,俞敏洪的感覺就是進了天堂:可以一整天都用來學習了,可以在電燈下讀書了。到了第二年春節,俞敏洪在班裡的成績已經進入前幾名。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堅持考了三年後,最終考進了北京大學西語系。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惟一從農村來的學生,開始不會講普通話,結果從A班調到較差的C班。大三的一場肺結核又使俞敏洪休學一年,人也變得更加瘦削。

  1985年,俞敏洪畢業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師。接下來是兩年平淡的生活。中國隨後出現的留學熱潮,讓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國的想法。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為出國而奮鬥時,美國對中國緊縮留學政策。以後的兩年,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大減,再加上他在北大學習成績並不算優秀,赴美留學的夢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後付諸東流,一起逝去的還有他所有的積蓄。

  為了謀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課教書,後來又約幾個同學一塊兒出去辦託福班,掙出國的學費。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盤被打碎了:因為打著學校的名頭私自辦學,北京大學在校園廣播、有線電視和著名的三角地櫥窗裡高調宣佈了對俞敏洪的處分決定。對此,俞敏洪沒有任何思想準備。

  被逼下海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辭去了北京大學英語教師的職務,為了挽救顏面不得不離開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無天日的地步。但正是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機會。儘管留學失敗,俞敏洪卻對出國考試和出國流程瞭如指掌;儘管沒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對培訓行業越來越熟悉。

  離開北大後,俞敏洪開始在一個叫東方大學的民辦學校辦培訓班,學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費。這一年他29歲,他的目標是掙一筆學費,擺脫生活的窘境,然後像他的同學和朋友一樣到美國留學。

  盧躍剛在他的《東方馬車》一書中生動描述了俞敏洪這段創業經歷:他在中關村第二小學租了間平房當教室,外面支一個桌子,放一把椅子,“東方大學英語培訓班”正式成立。第一天,來了兩個學生,看“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那麼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倆,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記冊乾乾淨淨,人影都沒有,學生滿臉狐疑。俞敏洪見狀,趕緊推銷自己,像是江湖術士,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活說死說,讓兩個學生留下錢。夫妻倆正高興著呢,兩個學生又回來了。他們心裡不踏實,把錢又要回了……

  儘管困難重重,但拼死拼活幹了一段時間後,俞敏洪的培訓班漸漸有了起色。

  眼看著培訓班越來越火,俞敏洪漸漸萌生了自己辦班的念頭。1993年,在一間10平米透風漏雨的小平房裡,俞敏洪創辦了北京新東方學校。

  俞敏洪說,最初成立新東方,只是為了使自己能夠活下去,為了每天能多掙一點錢。作為一個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齡,連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都買不起,連為老婆買條像樣的裙子都做不到,整個家庭無家可歸,連家徒四壁都談不上,自己都覺得沒臉活在世界上。當時他曾對自己說:只要能賺到十萬元錢,就一輩子什麼也不幹了。

  到今天,新東方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務機構,在全國擁有25所學校、111個學習中心和13個書店,大約有1700名教師分佈在24個城市。目前累計已有300萬名學生參與新東方培訓,僅今年就有87.2萬名。外語培訓和考試輔導課程在新東方營收中所佔比例高達89%,是該公司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和增長動力。

  俞敏洪說,“新東方走到今天,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因為最初只是為了餬口,招幾個學生辦個小小的補習班而已。新東方到了今天,我們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行為和思想,為中國學生做更多的事,為中國教育做更多的事,為中國未來做更多的事。”新東方為何能從競爭激烈的英語培訓市場脫穎而出,俞敏洪說自己最成功的決策,就是把那幫比他出息的海外朋友請了回來。

  “任何一個人辦了新東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諒。因為我在同學眼裡是最沒出息的人。我的成功給他們帶來了信心,結果他們就回來了。”

  1995年底,積累了一小筆財富的俞敏洪飛到北美,這裡曾是他心牽夢繞的地方,當年就是為了湊留學的費用,他丟掉了在北大的教師職位。在加拿大,曾經同為北大教師的徐小平聽了俞敏洪的創業經歷怦然心動,毅然決定回國和俞敏洪一起創業。在美國,看到那麼多中國留學生碰到俞敏洪都會叫一聲“俞老師”,已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同學王強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強終於下定決心回國。

  在俞敏洪的鼓動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強、包凡一、錢永強陸陸續續從海外趕回加盟了新東方。經過在海外多年的打拼,這些海歸身上都積聚起了巨大的能量。這批從世界各地匯聚到新東方的個性桀驁不馴的人,把世界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文化、先進的教學方法帶進了新東方。

  俞敏洪笑言自己是“一隻土鱉帶著一群海龜奮鬥”。如何將這些有個性的人團結到一起,並讓每個人都保持活力和激情,是俞敏洪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俞敏洪說,在新東方,沒有任何人把我當領導看,沒有任何人會因為我犯了錯誤而放過我。在無數場合下,我都難堪到了無地自容的地步,我無數次後悔把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東方來,又無數次因為新東方有這麼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驕傲。因為這些人的到來,我明顯地進步了,新東方明顯地進步了。沒有他們,我到今天可能還是個目光短淺的個體戶,沒有他們,新東方到今天還可能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培訓學校。

  像所有處於快速成長期的民營企業一樣,新東方几年後也遇到了一次次人事危機。2001年8月,新東方創業三位元老之一的王強決定出走。盧躍剛在他的《東方馬車》一書中詳細描述了這段事實:“在場的人都清楚,新東方可能正沿著一個大家十分熟悉的道路向下滑行,可能面臨一個私營企業由於決策失誤、理念不合、利益紛爭而導致的內部分裂,有可能出現盛極而衰、灰飛煙滅的庸俗結局。”慶幸的是,在俞敏洪的極力挽留之下,王強最終沒有離開。

  新東方的“內亂”沒有就此結束。2003年,北京新東方學校另一位副校長、著名TSE***英語口語測試***教學專家杜子華離開了管理層。2004年,新東方的另外兩外干將——江博和胡敏也低調離開新東方。

  新東方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後,俞敏洪身價已逾10億,其他董事會成員徐小平、包凡一、錢永強身價可能也將上億。以後,在資本力量的左右下,這個“一隻土鱉帶著一群海龜奮鬥”的故事能否順利延續呢?

  新東方精神

  如今,新東方已經成為無數人夢想的發源地和實現夢想的場所。成千上萬人通過在新東方艱苦的學習,圓了自己的留學夢。

  與新東方的英語培訓一同衝向全國各地的,還有新東方精神。一位同行在參加完新東方去年的夢想之旅後總結道,新東方最重要的就是告訴了我們,儘管生活滄海桑田,依然不要停止追求自己的夢和理想!

  新東方精神到底是什麼?俞敏洪說,“新東方精神對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連串銘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處分後無淚的痛苦,是在被美國大學拒收後無盡的絕望,是在被其他培訓機構恐嚇後渾身的顫抖,是在被醫生搶救過來後撕心裂肺的哭喊;新東方精神對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後決不回頭的努力,在絕望之後堅韌不拔的追求,在顫抖之後不屈不饒的勇氣,在哭喊之後重新積聚的力量。”

  俞敏洪認為,人活著需要有一種感覺,新東方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也是因為新東方有一種感覺存在,凡是到新東方來過的人,都在新東方感覺到了一種活力、一種頑強和一種豁達。

  “十年風雨輝煌路,百年教育報國心”。俞敏洪希望新東方能為中國學生做更多的事,為中國教育做更多的事,為中國未來做更多的事。

  不過,也有人對此不以為然。因“老羅語錄”而名噪一時的新東方前教師羅永浩表示,“我認為媒體上說俞敏洪是最富有的英語教師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俞敏洪從來都不是一個英語教師,他只是一個商人。”

  羅永浩在他的部落格上寫道,“我當初剛來新東方的時候,新東方在社會上成功地製造了一個一群理想主義者創業的美好形象,我來的時候對新東方有很多很好的嚮往、期待這樣的東西。來了之後慢慢發現這個機構其實就是一個100%的純商業機構,當然我不認為純商業機構有什麼不好,但是作為一個唯利是圖的、沒有原則的商業機構,總是宣傳什麼‘百年教育報國心’就比較噁心了。”

  新東方就是這樣在爭議,甚至相互攻擊中慢慢成長,過去是,將來可能也會是。

  幾年前,俞敏洪曾寫道,“現在新東方做大了,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反而越來越多了,有些困難是因為中國的客觀現實造成的,但有些困難存在完全是因為我的無能和性格缺陷所致。放眼看去,我開始明白,只要新東方存在著、發展著,我所面臨的困難和痛苦將會無窮無盡。多少次痛苦萬分時,我下定決心要放棄新東方,希望離新東方越遠越好,多少次在我離開新東方一段時間後,又對她如此的魂牽夢繞、日夜思念,只要聽不到新東方的訊息就茶飯不思,坐立不安。”

  惶恐和不安幾乎是眾多企業領導者共同的體驗,唯有戰勝它們的人才能輕鬆走下去。現在,新東方已風風光光地在美國上市,不知道意氣風發的俞敏洪能否走好下一步棋。

  俞洪敏的勵志創業史篇三

  52歲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默默地投資了若干家基金後,發現自己並沒有嚐到投資的樂趣,於是,他決定和PE老手盛希泰一起,創立一家天使投資基金。

  這家名為“洪泰”的基金即將對外發布,首期募資規模為2億元人民幣,將重點關注傳媒、文化、教育、娛樂,以及高科技和移動網際網路相關的天使和早期專案,未來還準備投資矽谷。

  俞氏投資邏輯

  在正式釋出之前,俞敏洪和他的新合夥人盛希泰已經展開了密集的宣傳。

  不過,微博有1400萬粉絲的俞敏洪並不需要滿世界找專案。他說,現在每天都有五六個專案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他,“但就是還沒有一個可投的”。

  在他眼中,可投的專案要具有顛覆性、創新性和先鋒性。

  “顛覆和創新都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這就是我要做天使投資的原因,雖然投那些臨上市的專案賺的錢會更多,但沒有什麼意義。”在新東方的辦公樓裡,俞敏洪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道。

  2006年,俞敏洪擔任董事長的新東方在紐交所上市。從那時開始,他就被稱為“中國最有錢的老師”。

  俞敏洪說,專案靠不靠譜一眼就能看出來,評價標準不外乎:有沒有清晰的發展思路、有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和聚焦點、創始人團隊怎麼樣、專案是否符合大趨勢、是否有發展潛力等。

  記者獲悉,洪泰基金一期2億元人民幣的募資已經接近完成,LP數量達到十多家,單個LP的最低出資門檻是1000萬元人民幣。該基金關注的主要是俞敏洪和盛希泰兩人所擅長的領域,包括文化、教育、娛樂、傳媒、移動網際網路等。在教育領域,俞敏洪表示會更關注垂直領域,對於平臺性公司會相對謹慎。

  此外,基金還將特別關注傳統產業利用高科技手段轉型的專案。在這一點上,新東方本身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事實上,新東方也有自己的投資團隊,但俞敏洪很謹慎地使用著自己的決策權。在他看來,投資經理們投出去的錢目的只有一個:為新東方搭建全產業鏈。

  但這對希望嘗試到更多未知樂趣的俞敏洪來說,顯然不會是全部。他渴望看到教育之外更多的東西,包括益智遊戲,儘管新東方自己的早教遊戲和益智遊戲正在努力推廣中。

  於是,他開始扮演GP和LP的角色,投資了十幾只基金,包括創新工場和真格基金等。但如今看來,這些投資並沒有真正帶來他想要的“意義”。

  新合夥人

  一部《中國合夥人》電影激發了無數人的創業熱情,儘管俞敏洪只是為它提供了個故事原型。電影中的成冬青,是個固執又有毅力的角色。

  在得知俞敏洪想做天使投資後,老合夥人徐小平問他,為什麼不還是他們三個人一起玩。

  上世紀90年代,俞敏洪、徐小平、王強三人將新東方做成了中國民營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併成為中國教育第一股,三人被業界稱為“新東方的三駕馬車”。

  “三個人一起玩是好,但是和不同的人玩,會玩出不同的意思。”俞敏洪說,這幾年,他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和自己互補又理念一致的人,一起做天使投資,扶持中國創新型行業和顛覆性行業的發展。

  在一次喝酒聊天中,俞敏洪發現,盛希泰就是他要找的人。盛希泰有20多年的金融業從業經驗,並且,在離開投行後,已經將重心轉移到天使投資等前端業務上。

  在向記者談到他的新老合作人時,俞敏洪這樣評價道:徐小平對人的判斷很敏銳;盛希泰的判斷更加理性。對於自己,他說,他的性格介於李彥巨集和馬雲之間。

  俞敏洪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他經歷了新東方從一間教室到上市公司的過程,他的勵志演講被編輯成語錄流傳,在新東方的大樓裡,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粉絲想見俞老師。用他的話說,他在微博上幫被投公司發一條微博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他們去投100萬的廣告。

  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劣勢。因此,在這個新的組合中,俞敏洪負責吸引年輕人的專案,判斷市場和行業大勢,盛希泰負責對專案進行具體的把關,兩人實施一票否決制。

  俞敏洪說:“有時候我跟年輕人聊,覺得他們的想法非常超前,我們要超越年輕人來做一個創新型的公司,真的機率不大。我們能做的就是幫他們出錢,來做他們的墊腳石。”

  “過去的20年,我通過把學生一批批送到國外去,幫助他們實現夢想;後面的20年,我們會通過投資,來培養新的馬化騰、馬雲和李彥巨集。”他說道。

  俞洪敏的勵志創業史篇四

  我是北大二流畢業生

  在兩次高考失利後,我於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其間患病休學一年,畢業後留校擔任北京大學英語老師。1991年9月,我從北京大學辭職,進入民辦教育領域,先後在北京市一些民辦學校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

  在《中國合夥人》中,成東青為了能追到法律系的第一美女蘇梅,先是爬上電線杆製造浪漫,而後在未名湖中划船表白……回顧我的感情生活,卻要慘得多。在4年的大學生活中,我沒有談過戀愛。北大4年,沒有一個女孩子愛我。

  很多人都認為我的記憶水平很好,能記住三四萬個英文單詞,能把《英漢雙解詞典》背下來,目前為止應該還有兩萬個左右的英語單詞在我頭腦中,但那是我跟時間搏鬥的結果。我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堅韌不拔地背,牆上到處貼的都是單詞。

  當你不夠聰明,你要做的就是如何用時間換取你的智慧和才能。有的時候,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別人在一個星期內能把一本書背完,你可能需要兩到三個星期。這裡有記憶能力上的差別,也有智商的差別。

  我背課文背得慢,但背得慢的好處是忘得也慢。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我的同學都要重新背課文,我就不用背,因為每篇課文我都能立馬背出來。在記憶學上有一個原則,速度與遺忘成正比。一篇課文你如果一天背出來了,一個星期後一定會忘記;但是你如果一個星期背出來,可能一年以後才會忘記。

  但實際上,我在北大一直挺自卑的,從進北大到出北大的11年間,我一直生活在自卑裡。但是自卑也有好處,在自卑中我學會了“察言觀色”的能力,自卑就要看人臉色,因為我不相信自己,總要揣摩別人是怎麼想的,因此看到別人的眼神、動作,我就會琢磨他的心理狀態是什麼。後來我發現,這個用在管理中非常有效,管理中就得揣摩員工想要什麼,要揣摩與員工的關係怎麼發展。

  從北大畢業的時候,我的成績並不好。當時我期待離開北大,因為在北大從來沒好過,同學們從來沒有重視過我,也找不到物件。我填的工作志願全都是北大以外的單位,但是最後我被北大留了下來。為什麼呢?原來成績好的同學都去了外交部、中國日報社那樣的好單位。當時北大剛啟動公共英語培訓,從本來只有英語系的人要學英語擴充套件到全北大的每一個學生都要學英語。北大英語老師的缺口很大,結果我就被留下來了。

  交一個總是打擊你的朋友,其實很重要

  雖然我沒什麼本領,但是我交到的朋友都是水平比我高的人,從這些朋友身上,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新東方的另三位創始人中,王強是我當時班上的班長和團支書,徐小平是我當時西方音樂史的老師,包凡一睡在我的上鋪。

  我為什麼與他們交朋友?

  首先,這三位人品很好,這是前提。

  其次,他們三位在某一領域都比我強。比如王強在很多方面天分都很高,模仿能力強,說中英文的水平極高,在北大廣播站當了四年站長。這些我都學不來。但我學到了他的讀書勁頭。

  他在北大時把自己的生活費一分為二,一半用來買飯菜票,一半買書。就算他把飯菜票全都用光了,他也不會動用買書的錢。如果實在沒有飯菜票,他就借。我覺得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我當時拿國家的助學金,每個月22元。我也把錢分為兩半,11元用來吃飯,11元用來買書。我不大懂得買書,所以當時就跟著王強,他買什麼書我就跟著買,從此養成了買書讀書的習慣。

  包凡一跟我一個宿舍,我從他身上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完全是塑造我人格的東西。包凡一是極具自我批判精神的人。他的父親是浙江大學的中國古代文學教授,所以他的古文是非常好的。據他自己說,5歲就能把《離騷》背下來,8歲就能通讀《金瓶梅》。一個8歲通讀《金瓶梅》的人到了18歲一定就把人生看穿了,具有了自我批判精神。包凡一是一個能把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缺陷全部暴露在你面前然後讓你審視的人,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我曾是個蹩腳的詩人

  我18歲上大學時,一開始是有很多心理不平衡的,因為自己的長相、家庭條件等跟同學差距比較大。但是我後來領悟了,在大學四年裡慢慢地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

  當年,我們同學之間的攀比可能跟今天不太一樣。我們當時攀比的是誰讀的書多,誰在同學面前發表的觀點受重視,誰寫的詩多—因為當時寫詩也能吸引女生。但是我比較悲慘,從詩歌的總量來說我寫得很多,寫了600多首詩,但是沒有吸引到一個女孩子,也沒有發表過一首詩。

  我們班當時有的同學很有才華,很會寫詩,還開了個人詩歌朗誦會,我也去聽,朗誦完了以後發現“嘩啦”一下,五六十個女孩子追著這些詩人們走,結果我就追著五六十個女孩子走……

  我是個非常蹩腳的詩人,如果我當初寫詩成功了,也許就不會放棄文學了。但現在回想起來,當個蹩腳的詩人也有好的一面,為什麼呢?因為終於發現自己不是那個料,所以才有了新東方的今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