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春季養生

  四季節氣與人體的五臟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才會有季節性高發疾病一說。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春季養生1、運動調養

  在寒冷的冬季裡,人體的新陳代謝,藏精多於化氣,各臟腑器官的陽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後,應加強鍛鍊。到空氣清新之處,如公園、廣場、樹林、河邊、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儘量多活動,使春氣升發有序,陽氣增長有路,符合“春夏養陽”的要求。年老行動不便之人,乘風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時,可在園林亭閣虛敞之處,憑欄遠眺,以暢生氣。但不可默坐,免生鬱氣,礙於舒發。

  中醫春季養生2、訪病保健

  初春,由家轉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因而風溼、春溫、溫毒、溫疫等,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肺炎、麻疹、流血、猩紅熱等傳染病多有發生、流行。預防措施,一是講衛生,除害蟲,消滅傳染源。二是多開窗戶,使室內空氣流通。三是加強保健鍛鍊,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根據民間經驗,在飲水中浸泡貫眾***取未經加工的貫眾約500g,洗淨,放置於水缸或水桶之中,每週換藥一次***;或在住室內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揮發,以靜化空氣;另外,可按5ml/m2食醋,加水一倍,關閉窗戶,加熱燻蒸,每週二次,對預防流感均有良效。用板藍根15g、貫眾12g、甘草9g,水煎,服一週,預防外感熱病效果也佳。每天選足三裡、風池、迎香等穴作保健按摩兩次,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亦很重要,具體方法,詳見有關章節,此不復贅。

  中醫春季養生3、精神養生

  春屬木,與肝相應。肝主疏洩,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故春季養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愉快,對於自然萬物要“生而勿殺,於而勿奪,賞而不罰”***《四氣調神大論》***,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培養熱愛大自然的良好情懷和高尚品德。所以,春季“禁伐木,毋覆巢殺胎夭”******淮南子·時則訓》***,被古代帝王視作行政命令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歷代養生家則一致認為,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春天,應該踏青問柳,登山賞花,臨溪戲水,行歌舞風,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春季的大自然相適應,充滿勃勃生氣,以利春陽生髮之機。

  中醫春季養生4、起居調養

  春回大地,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於表,面板腠理逐漸舒展,肌表氣血供應增多而肢體反覺睏倦,故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之說,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然而,睡懶覺不利於陽氣生髮。因此,在起居方面要求夜臥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在庭院或場地信步慢行,克服情志上倦懶思眠的狀態,以助生陽之氣升發。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極易出現乍暖乍寒的情況,加之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春天不宜頓去棉衣。特別是年老體弱者,減脫冬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為此,《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既養陽又收陰。《老老恆言》亦云:“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凡此皆經驗之談,足供春時養生者參考。

  中醫春季養生5、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故《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洩之”。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且足以影響脾胃的適化功能,故《攝生訊息論》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春時木旺,與肝相應,肝木不及固當用補,然肝木太過則克脾土,故《金匱要略》有“春不食肝”之說。由此可見,飲食調養之法,實際應用時,還應觀其人虛實;靈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

  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