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基本素養

  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社會評價中的一個範疇,不僅包括法律信仰、法律意識、法律知識、法律情感等,還包括對法學和哲學問題的理解、領悟及理性思維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文章內容。

  

  一改進傳統法律教育方式,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增強法律教育的廣泛性

  在課程教學中,老師要高度重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與研究,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法律意識,為他們以後守法用法提供必備的法律依據。而文化活動與法律知識的結合又可以將法律知識以一種生動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法律思考、法律實踐的機會。

  二依法規範學校的管理行為,深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高校學生管理離不開法律,只有“依法治校”“依法育人”的管理原則才能更有約束力的規範大學生的行為,是他們不至於誤入歧途。通過規範嚴謹的管理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

  三加強法律實踐和模擬體驗

  現場觀摩和親身實踐的效果都遠遠勝過抽象的理論教學,法律實踐活動會對學生遵紀守法意識產生極大的確定力,幫助大學生在複雜多樣的社會生活中明確的是非觀念,使他們能夠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為他們順利走向社會、實現自身價值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四優化社會環境,創造良好的社會法治氛圍

  社會各方面應該積極配合起來,採取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斷減少和消除社會上的違法現象,逐漸優化社會環境,積極為學生創造出健康適合學習的校園環境。只有把大學生的違法犯罪率控制到最低比率,幫助大學生不斷消解不良的思想意識,樹立堅實的法律信仰,才能很好地更正他們的價值取向,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必備的條件。

  大學生法律基本素養的內涵

  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社會評價中的一個範疇,不僅包括法律信仰、法律意識、法律知識、法律情感等,還包括對法學和哲學問題的理解、領悟及理性思維的能力,可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一法律知識

  法律知識是指大學生在生活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對法律的相關規定認識和理解。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基本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知識。基本法律知識是指社會公民普遍瞭解的法律常識,具有普遍性,包括了我國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常用的部門法律常識。而專業法律知識是指與各專業相關聯的法律知識。

  二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指大學生對於法律現象的思考、認識的總稱。法律意識是一個複雜的保羅永珍法律層次體系。它既包含大學生對法律現象表面的、直觀的感性認識和情緒,也包含大學生對於法律現象神層次的、理性的分析理解以及構成自己的意識觀念。而法律意識以理性化、理論化和體系化為特徵,是大學生對法律現象進行理性認識的產物,是大學生在對法的認知、評價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法律所產生的信任與尊崇,並以之作為其行為準則。

  三法律能力

  法律能力是指大學生在長期的法律知識學習和實踐過程中,解決自身索麵領的利益矛盾衝突,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的能力。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守法能力、用法能力和護法能力三個方面。對在校大學生而言,著重是要培養他們的守法用法的能力,促使他們養成遵紀守法、嚴格律己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