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創造良好人際環境的有效方法,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是個性自由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成才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以及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途徑文章內容。

  

  1.“戀舊情結”濃厚。一些大學生在未入大學前,往往把大學想象得非常美好、過於神祕,認為大學是理想中的“天堂”、“生活中的樂園”,一旦進入大學校園後,隨著時光的流失,那種新鮮感、神祕感便慢慢消失,甚至覺得大學裡生活貧乏、單調,“一個書包兩隻碗,寢室―食堂―教室”簡單重複,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厭倦情緒,甚至寢食不寧,便自然而然地留戀起中學時的生活,想起了中學老師、同學、親友。不少大學生排斥眼前的朋友,追思中學的朋友,不交身邊的朋友,留戀昔日的朋友。這種“戀舊情結”使得一部分學生對大學生活感到索然無味,整日沉浸在追思與遐想中,不願同身邊的同學交往。

  2.孤獨,自卑,羞怯,不敢交往。在大學生中,有些人性情孤僻,整天寡言少語,行動怪異,不願與同學接觸交往,同學也因此而不願與之接觸,整天鬱鬱寡歡,孑然一人。平時除了個別感興趣的課程外,其他功課不願意學。有些來自農村或偏遠山區的學生,由於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小圈子裡,接觸外界的機會比較少,缺乏人際交往方面的鍛鍊,入大學後,那閉塞的心扉一時難以開啟,總是羞於同他人交往,或集體活動時發言膽怯,產生懼怕心理。還有些缺乏家庭溫暖或很早失去父母關愛的學生,心理過早地受到壓抑和創傷,一直處於孤獨、自卑的狀態。他們總是認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更不願參與競爭與交往,始終用冷漠眼光去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形成了孤僻、自私的心理,不願意接受或認同於別人,我行我素,同學關係緊張。

  3.過分注重小集體、小團體利益,講哥兒們義氣。關心集體、熱愛集體、助人為樂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優良品質。但集體不等同於“小集體”或“小團體”,幫助他人也完全不同於哥們義氣,二者之間有質的區別。過分偏重於後者,就變成狹隘、自私的個人主義行為。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必須以前者為前提,才不致於損傷大多數同學的利益,造成與多數人關係的不協調。

  4.過分追求異性,沉湎於“愛河”之中,忽視同大眾交往。大學生正值青春發育的時期,追求異性,渴望與異性交友是一種正常心理,也是大多數學生的願望。應該說,大學生談戀愛是當代大學校園的一種不可迴避的現象,青年男女正當的需求,無可厚非,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人中有部分過分沉湎於“愛河”而不能自拔,他們上課遲到,甚至經常不聽課、不參加集體活動,也很少同其他同學交往,成為班級中的“特類”。他們把談戀愛當成是自己的主業,沒有過多的時間也不願意“浪費”寶貴的精力與其他人交往。

  5.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以“自我”為中心。有些學生進入大學以後,以“天之驕子”自居,於是便用藐視的眼光看待一切,總是認為別人都不如他,也懶得同別人交往,或在同別人交往時盛氣凌人,將自己的意見凌駕於他人之上。還有些來自城市,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的學生,看不起農村學生或小城鎮來的學生,自以為比別人高貴,不想搭理他們,或只同極少數“身份”相近的學生相交,給人的感覺總是高高在上,很難接近。因此,這些人不喜歡關心他人,也不願意去了解別人,只要求學校和教師多給個人提供方便,處處要顯示比其他同學強。他們要當班幹部、學生會幹部,還想在入黨、就業上領先於別人,使得同學關係很僵。

  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途徑

  人際交往的核心部分是合作和溝通。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首先要從一開始就有積極的心態,理解他人,關心他人,在日常交往活動中,主動與他人交往,不要消極迴避,而要敢於接觸,尤其是要敢於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要不怕出身、相貌、經歷,不要因來自邊遠的地區、相貌不好看或者經歷不如其他同學而封閉自己。其次要從小做起,注意社交禮儀,注重培養學生從點滴學起,集腋成裘。再次要大膽走出校門,消除恐懼,加強交往方面的知識積累,在實際的交往生活中體會、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方法和技巧。最後要認識到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打動人的是真誠,以誠交友,以誠辦事,真誠才能換來與別人的合作和溝通,真誠永遠是人類最珍貴的感情之一。

  對於青年大學生來講,要想成功交往,找到知心朋友,除遵循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和掌握一定的技巧外,還一定要鍛鍊兩種能力:一是對社會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對其他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

  一個人如果能夠對情境間的細微處加以區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環境的變化而做出合宜的行為,進而適應不同性質、千變萬化的環境。要成功地達到社交目標,就要審度客觀情勢的變化,因時變通,適應各種各類的社交情境。

  洞察別人的心理狀態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環。一些人看到別人的行為時,不嘗試去了解對方做事時的處境和感受,便馬上從別人的行為判斷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這種重判斷而輕瞭解的取向,是人際交往能力發展的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