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問題的原因
看過不少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了不少問題。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
***1***自我為中心傾向。當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自幼倍受家庭的寵愛與呵護,在人際交往中,更習慣於從自己的立場、觀點出發,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對別人期望高,要求嚴,自我約束鬆,要求低。因而,在與同學、朋友、老師相處過程中,時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去看待別人,要求別人,很少去體會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交往中缺乏與人合作的意識與行為以及換位思考的能力。總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為出發點,不體諒他人的感受,致使一些大學生很難真正適應大學的環境和集體生活。
***2***消極閉塞傾向。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消極閉塞傾向,主要表現如下。
孤獨:一些學生平時沉默寡言、形影孤獨,獨往獨來,性情冷僻,沉穩有餘,激情不足,很少與同學交流,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也造成同學不願與其交往。
自卑:自卑是過低評價自己而造成的消極體驗,自卑心理的產生源於多種原因,
如家庭條件、容貌長相、學習成績、才藝特長等。自卑心理致使一些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出現不自信、敏感、猜疑等現象。害怕、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心情抑鬱、壓抑。有些學生用自傲來掩飾自卑的心理,喜歡與人爭論,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導致關係緊張。
嫉妒:在才能、成績、榮譽、容貌等不如別人時,由羞愧、憤怒、“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中產生複雜的情緒狀態,限制了交往的範圍,抑制了交往的熱情,甚至造成“視友為敵”。如培根所言:“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裡,悄悄地去毀掉人間的好東西”。
情緒自控能力弱:對人缺少正確對待,對別人的話語缺乏理解,缺少寬容、忍讓之心,一旦看不慣別人做的事,聽不慣別人說的話,當即反駁,毫不留情。實際調查發現,男生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好講“義氣”,往往導致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影響了同學間的和諧關係。
膽小羞懼:有些學生性格恬靜,不善張揚,過分在乎別人評價,害怕留下不好印象,好面子,習慣於遷就、忍讓,甚至忍氣吞聲、唯唯諾諾,不善與人評理,不善與人平等、坦誠溝通,總是委屈自己,結果與他人關係也未搞好。
***3***功利化傾向。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商業意識日趨增強。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重視人際交往的物質實惠。“有用即交往”、“有求即結識”、“互相利用”等功利意識增強。多注重“往前看”,進取征程上能用到就想辦法結交相識;用不上就不交往。忽視“向後看”,感恩意識缺乏。個別學生將功利主義作為人際交往的指導思想,表現為有用的才交,無用的不交,用處大的深交,用處小的淺交的交往觀念。
***4***虛擬淡漠傾向。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虛擬世界開始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裡面不聲不響,網際網路上互訴衷腸。”可謂是某些大學生交際現象的形象描述。依據調查,有39%以上的學生認為,紛繁複雜的網路虛擬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現如今,如果一個大學生不會上網、沒有QQ號碼,那是不可思議的。青年學生利用網路進行交際日益增多,網路虛擬交往具有兩面性,在擴大人際交際範圍與物件的同時,也容易使大學生忽視現實的人際關係,表現為逃避現實的心理現象。網路虛擬交往一邊是鮮活的人,另一邊卻是符號,雖然符號可傳遞思想和情感,但無法感受到現實人際交流的情感色彩,長此以往必然引起交往者的情感匱乏而趨向冷淡。加之,大學生一旦在現實交往中受阻,就會轉向虛擬世界裡尋求安慰和滿足,淡漠面對現實人際環境,形成惡性迴圈,導致更加沉溺於網路,脫離現實,最終將導致退縮孤僻、自我封閉,致使人際交往出現淡漠與疏離。
***1***自身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且從學校到學校,社會閱歷膚淺、思想意識單純。學習內容多集中於書本與理論知識,雖掌握了較為紮實的理論與書本知識,但因生活閱歷簡單,心裡承受能力差。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多以學習為基點,被幸運的光環所籠罩,往往過譽自己。但在正確分析自己、恰當地處理同學關係的問題時,極易產生困惑與錯覺。此外,自我適應環境、自我認知、人格健全等方面存在問題,也在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2***家庭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多位獨生子女,自幼受到父母寵愛,習慣於自我為中心,缺乏遷就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的意識。從小受到父母的過多保護、控制,致使缺少與人交往的原則以及個人的心理空間,對與人交往中的許多問題不知所措。社會貧富的分化,經濟條件的差異,致使有些學生悲觀退縮,也成了大學生間交往的障礙。
***3***學校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學校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過分追求分數與成績,而忽視了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導致大學生智商高、情商低的現象。往往處理不好與他人相處、溝通、交流等問題。高校教學方式的相對滯後,致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沒有機會得到有效的指導與幫助。
***4***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競爭日趨加劇,人際間無利害關係,溫情共處的狀態,被無情的競爭所取代,導致人際關係疏遠,人情冷漠,產生了人際交往的壁壘。過去那種重義輕利的傳統觀念,依然是中國社會所弘揚和提倡的,但市場經濟中追逐利潤是客觀規律。金錢、財富在人們觀念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物慾、功利意識濃厚起來,致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嫌貧愛富”、追逐名利的思想意識。青年學生嗅覺敏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因此,功利意識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體現較為明顯。“窮學生”與“富學生”間產生了交往壁壘。
***5***網路因素的影響。現代資訊科技特別是國際網際網路的高度發展,打破了人們在時間和空間交往上的限制。但虛擬的網路交往代替了人們之間直接的情感交流。網路在快速傳遞知識資訊、提供娛樂遊戲的同時,也為大學生髮洩不良情緒、尋求精神寄託、逃避現實生活提供了場所,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封閉和交往能力的下降。一些學生沉迷於網路交往,從而忽視現實生活,遇到問題習慣於捨近求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