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法律教學設計

  法律對我們的行為有規範作用,對我們的合法權益有保護作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我們應該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樹立尊重規則、敬畏法律的觀念;認同法律的重要作用,體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能力目標:逐步形成自覺遵守規則、規範自己行為的能力;提升辯證思維能力,初步形成通過比較釐清概念的能力。

  3.知識目標:知道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知道法律作為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的特徵。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知道法律的特徵。

  2.難點: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學策略

  “規則”存在於學生生活的方法面面。但是,學生往往只是被動聽從和接受家長、老師關於遵守規則的要求,沒有形成遵守規則的觀念和主動性。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規則,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停留於抽象的直觀感受層面,對法律的特徵和法律所倡導的價值缺乏清晰地認識和理性的思考。此外,學生多從個人角度看待法律的作用,缺乏審視法律的社會視角。

  因此,課堂教學依託社會情景,從現存的社會現象中引發問題和思考,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日常生活經驗感知規則對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的保障作用。再由規則引出法律,通過案例分析和觀點爭鳴,引發學生思考,通過概念對比,釐清和理解法律的特徵,體會法律倡導的平等價值,感受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觀念。

  四、教學過程

  【教學線索一】

  出示PPT材料,匯入新課。

  教師: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僅是地震這一自然災害,近兩年內就頻頻出現,這些災難離我們並不遙遠。今天,我們再回過頭去看那些突如其來的災難,除了為那些生命的隕落感嘆,為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垂淚,為生者祈福,我們也應以理性的眼光去回顧地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今天,我們就聚焦地震中的這樣一個群體──災區記者。

  不同的國籍,不同的膚色,他們出現在災難救助的第一線,出現在傷者家屬的身邊,出現在災後的廢墟上,為我們帶來了生動的照片,及時的訊息。以四川雅安地震為例,國內外媒介紛紛進入災區,記者的採訪自由得到充分的實現。政府、軍方、包括受災民眾都對記者採訪大開方便之門。

  但是,這樣一個群體在救災現場的出現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當緊急救援隊火急火燎進入災區趕去救援,卻被一些記者要求停下來擺好姿勢拍合影;當醫生正準備給傷員動手術,記者卻在沒有消毒的情況下進入災區臨時醫院,導致醫療裝置被汙染;個別沒有通行證的記者試圖突破抗震救災指揮部劃定的警戒線,進入災後被封閉的地區,拍攝更加生動的照片;個別記者在直升機匆忙運送物資去災區期間,試圖採取各種方法搭載直升機同往。

  依據材料思考以下問題:

  1.你贊同這些記者的行為嗎,為什麼?

  2.如果禁止記者行使進入災區採訪的自由,可以嗎?

  3.如何既保障記者的採訪自由,又不妨礙救援秩序?

  學生:思考、舉手並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個人在行使自由的時候,有可能會損害到他人的自由,甚至是他人的生命,也可能會妨礙公共秩序。記者的採訪自由應當受到保護,但是,記者在行使採訪自由的同時要意識到自己擔負的公共服務責任、對於他人生命的責任、對社會秩序的責任,制定規則、遵守規則可以既保障自由,又維持秩序。

  今天,我們就從身邊的規則說起。

  出示本課第一環節:我們身邊的規則。

  設計意圖:從社會現象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關於規則的思考,匯入新課。

  教師:我們身邊的規則有哪些?

  給學生一些思考時間,請學生準備至少3個具體規則。在學生作答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列舉的規則分別歸入道德、紀律、法律的範疇,通過副板書分列呈現,引發學生思考,提煉總結出規則的型別,寫在正板書位置,為下一步的概念對比打下基礎。

  總結提煉規則的大致型別:道德、紀律、法律,進行PPT展示。

  教師:我們剛才列舉了很多規則,那麼,如果沒有這些規則,我們的生活會怎樣?有了這些規則,我們又獲得了什麼?

  學生:思考、討論並作答

  教師:如果沒有規則對於個人自由的適當限制,那麼自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和根基,無從談起。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遵守規則,便是為自己行使自由創造條件,也使整個社會井然有序。如果沒有規則,大家各行其是,社會就會混亂不堪,陷入毫無秩序的彼此衝突之中。

  引出本課第一個要點: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突出重點

  設計意圖: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規則,結合具體生活情景,理解遵守規則對行使自由的重要意義,體會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

  【教學線索二】

  PPT出示關於地震的網路謠言

  通過具體案例引導學生體會和生成法律的顯著特徵

  四川雅安地震發生4小時後,自稱為地震局內部人員的網民李某在網上釋出了這樣一條訊息:“4月20日雅安蘆山7級地震只是前震,成都將於4月22日發生9.2級地震。”此條訊息在網際網路上迅速傳播,影響甚廣,引起很多網民的惶恐,紛紛回帖諮詢。

  事後證明,該訊息釋出人是位無固定職業者,為了提高自己帖子的點選率,贏得經驗值,再將經驗值賣給他人,故意散播謠言。

  A.單位紀律 B.社會道德 C.相關法律

  教師:針對這種行為,你認為以上哪種規則約束最有效,為什麼?

  學生:思考、討論,表達看法

  教師:網民李某不從屬於任何單位,紀律只是在區域性範圍內有約束力;李某為了個人利益而散播謠言,道德勸說和輿論壓力的約束成都有限,他可能根本不在意。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普遍約束力,且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強制性。因此,對於李某的行為,法律約束較為有效。法律因其強制力和普遍的使用範圍,成為約束這種行為的最有效規則。而正是因為法律的強制性和普遍適用性,法律的制定不是個人行為,更不是隨意行為,而是由國家經過嚴格程式制定或認可的。

  出示法律的特徵: 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具有強制性。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針對法律的特徵進一步拓展,幫助學生深化認識法律的特徵,突出重點

  PPT出示網民李某散播謠言行為處理

  教師:從網民李某該行為的處理中,請同學們對法律的特徵做進一步思考:

  1.“國家”制定或認可,具體指哪些國家和機構?

  2.國家強制力有誰來保證實施?

  學生:閱讀材料,思考並作答

  結合教材P86表格,在道德、規則與法律的相關對比中,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法律的特徵。

  解讀:

  1.紀律由特定的單位、機構或組織制定;道德是約定俗成的,可能是傳承下來的傳統,可能是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我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2.紀律靠相關組織力量發揮作用;道德依靠輿論、習慣、信念的力量發揮作用;法律靠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保障實施。

  教師:李某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這不僅使同學們,也使其他社會成員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我們對於法律的嚴懲感到快慰,也警示了那些有不良意念的潛在違法者。我們要尊重法律、敬畏法律。

  PPT出示明星、高官違法案例

  教師:網民李某是無固定職業的普通社會一員,違反了法律,就要受到國家強制力的約束。那麼,這些社會公眾人物違反法律,又當如何處理?

  學生:思考並作答。

  教師:任何人不論職位高低、功勞大小,都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一旦觸犯了國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許任何人超越於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難點突破

  設計意圖:通過法律與其他規則型別的對比,明確法律的特殊性,通過對法律特徵的深入分析使學生體會法律的神聖性,初步樹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觀念。體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延伸:PPT出示災後捐贈

  地震後,受災者失去家園,雖然在災難中倖存,但他們災後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脅。對於這些受災者來說,一瓶解渴的水,一碗充飢果腹的米飯,一頂遮風擋雨的帳篷,就得以維持他們在災難中倖存的生命,燃起他們在滿目瘡痍中生的希望。而這些救災物資,除了政府的專項供給,大多來自於社會各界的慈善捐贈。這樣的慈善舉動不含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慈善捐助也是一個公民責任意識的體現,是一個社會最高的善。

  於是,一位人大代表提議:每個人的工資必須要有一筆錢做慈善,就像現在納稅一樣,要按照法律的程式。

  教師:你贊同他的提議嗎,為什麼?

  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都變成法律,可以嗎?

  學生:思考、討論並作答

  解讀:

  1.道德標準是因人而異的,社會所倡導的道德為人們構架了理想的善。

  2.慈善捐助要視個人經濟狀況而定,有善心但是力所不及的,不應做強制。

  3.如果捐贈立法,就變成了一個公民必須盡到的法律義務,那麼慈善也就喪失了道德美感。

  教師:道德是人們追求的較高境界,法律是人們的行為底線,道德和法律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法律與道德的互補,兩者各自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道德與法律的社會作用的對比,提升學生對法律特徵的理性思考和認識,引出法律的作用。

  【教學線索三】

  PPT出示關於稅收的法律規定。

  教師:那麼,法律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我們以剛才提到的稅收的相關法律為例。

  思考:法律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學生:思考、討論,發表觀點

  教師:法律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規範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法律規定人們可以做什麼、必須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準繩。法律具有規範作用。

  PPT出示災後重建

  教師:為什麼教育事業成為災後重建的重中之重?

  學生:思考並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教師小結:教育關係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公民的受教育權受到法律保護。法律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

  教師:如果納稅、受教育不立法會怎樣?

  學生:思考作答

  教師小結:法律對我們的行為有規範作用,對我們的合法權益有保護作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我們應該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

  設計意圖:通過法律條款和社會例項,引導學生體會法律的規範作用和保護作用,體會生活離不開法律。

  走近法律教學反思

  本課以中國頻發的地震災害為背景和線索,圍繞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社會現象引發學生思考,立足這一背景下的社會觀點激發討論,整堂課既有現實性、又具連貫性,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相對枯燥的法律知識蘊含於生動豐富的社會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依託情境設計的問題有層次、有梯度,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訓練。學生在情境問題中充分進行觀點交鋒和觀點澄清,通過現實情境中法律與道德、紀律適用性的對比,自主生成結論,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提升,從法理上進一步深入理解法律存在的意義、法律的特徵和法律所倡導的價值,做到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對法律產生髮自內心的認同、尊重與敬畏。

  目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學法、用法的經歷相對較少。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藉助教育契機,引導學生將本課學到的理論和經驗運用於日常生活實踐中,真正做到知法、守法、護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