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碩士畢業論文
近年來,關於媒體負面問題的新聞事件源源不斷,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媒介公信力不斷的受到拷問,傳者的素養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普通院校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問題分析 》
摘要:新聞傳播教育的理想模式緊密地聯絡著社會,同時不斷地向前發展著。本文根據瀋陽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以下均簡稱為新傳***專業碩士研究生所做的關於國內新傳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調查來探討國內普通院校新傳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指出新傳學研究生對學校實踐性、應用性教育的需求。根據大多數學生的成才取向來糾正國內普通高校傳統培養模式,提出國內高校需要調整研究生的培養方式,以實務課為主,增加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時間,加強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碩士;實踐;師資;考核方式
一、調查中呈現的問題
***一***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與實際脫節
當前傳媒界急需複合型人才,而我國普通高校的新傳研究生教育模式還只停留在理論教學上。據調查,該校新傳教育採用最多的教學方法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選擇了“理論教學”。而學生理想的教學方法則是“實踐性教學”***63%左右***。這樣高比例的“理論教學”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很可能在以後的工作中產生採寫恐慌,寫出來的東西沒有深度甚至沒有邏輯,更不要說做研究了。現在普通高校的新傳碩士生培養仍以學術型為主,這顯然有悖於社會需求和多數學生的意願。應由學術型嚮應用型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對新聞實務進行鑽研,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從學校的考核標準來看,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側重點在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上。學校除了要求學生完成課程考試、學位論文外,還需要發表學術論文,並把發表論文的級別、數量同獎學金以及其他獎勵的評定掛鉤。這種片面追求學術研究指標的做法,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不僅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還可能滋生學術腐敗。
***二***師資力量不足
英國新聞教育學會會長羅德•艾倫曾說:做新聞教師,30年的從業經歷比一個博士學位有價值得多。此次調查中,有一半以上教師都在30歲以下,呈現年輕化趨勢。普通院校畢業的教師超過50%,80%的人最高學歷為碩士,職稱僅為講師。可見,現在國內普通院校的師資水平並不高,且研究生導師的數量與不斷擴招的學生數量不成正比。調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師畢業於新傳專業,一半左右的教師沒有媒體從業經驗。對於新傳專業碩士的教育來講,並不是教師年紀越大、學歷越高越好,有很多媒體人都只是本科畢業***資料來自對媒體從業人員的調查,本科學歷的媒體人佔75%***,這些人員雖然學歷不高,但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的人才在國內高校當老師,可以彌補很多學歷高但沒有媒體從業經歷的教師的不足。同時,我們可以借鑑美國教育模式,改變教師學識構成,提高業界人士在教師結構中的比例。
二、教育模式的轉變
***一***增加學生實踐比例
從新聞傳播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出發,學校可以邀請業界名流階段性地給學生講課。這樣一方面可以給高校新傳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和舉措;另一方面,還可以加強高校和媒體之間的聯絡,破除行業壁壘,匯聚社會多方資源,為我國新聞傳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好處。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教師到媒體一線去實際工作,以方便教師瞭解新聞傳播方面的最新動態和趨勢,從而使課堂內容儘量多地貼近實際。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製造機會讓學生去媒體實習,在課程設定中增加新聞實務教學內容的比例。專業碩士在有限的在校時間裡,如何學習更實用、更緊迫的內容,具體開設哪些課程等問題,最好綜合老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需求方向兩方面的情況來決定。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實踐性教學和案例教學,以增強學生的批判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改革研究生考核評價體系
學術研究是需要積累的,研究生的學術造詣未達到一定水準時,用強制性規定逼其勉強發“論文”,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並不可取。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水平的重要標準,對於真正立志於做研究、搞科研的學生來說,學位論文必然不會讓其發愁;但對於懷揣著其他目的的人來說***調查結果中,想考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人60%是“希望增強競爭力”和“興趣愛好”,40%為“迴避職場和社會壓力”,20%左右的人選擇了“父母和親朋好友的期望”***,學位論文無疑是道坎,更不要說部分學校強制要求在一定級別的期刊上發論文。在考核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方面,目前國內普通高校缺乏相關規定、具體措施和評價標準。此次調查中,關於“高校教師對現有新聞學生能力考查的方式是否合理”這一問題,有50%以上的教師認為“不太合理”。新傳碩士研究生的考核與評價體系要與時俱進,考核的方式也要逐步多元化,根據本專業特點制定差異化的評價體系和考核方式。例如,把實習納入教學環節中,用實習取得的學分取代在期刊上發論文取得的學分,用實習期的表現和作品來作為衡量獎學金或者其他評價體系的標準。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有多種,如調研報告、規劃設計、案例分析、文學藝術作品等。如果畢業生能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專業實習作品,就應該允許其參加畢業答辯和申請新聞學位。
參考文獻:
[1]歐陽明,馬菁華,徐雙,王婷.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困局與轉變[J].中國出版,2009***4***:28.
[2]德勒茲***法***.時間,影像,電影[M].謝強,等,譯.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229-230.
[3]杜駿飛.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向何處去[J].香港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1***:78.
[4]童兵.新聞改革新思路和新聞教育新突破[J].香港:中國傳媒報告,2003***4***:4.
[5]高鋼.媒介融合趨勢下中國新聞教育的改革思考[J].新聞學論集,2013***1***:141.
[6]曾建雄,曾俊,鄧文豔.新聞傳播類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危機與轉機——關於變革國內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層思考[J].現代傳播,2010***3***:126-127.
[7]王天定.中國新聞教育問題探究[J].中華新聞報,2007***4***:83.
篇二
《 全媒體新聞傳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 》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媒體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全媒體能力成為新聞傳播從業者的業務素質。新聞傳播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創新,才能適應媒體發展的要求。本文從課程體系建設、全媒體教學平臺建設、開放辦學等多方面,探討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徑。
關鍵詞:全媒體;人才培養;創新
全媒體新聞實踐方興未艾,全媒體業務能力成為媒體從業人員的新要求。全媒體記者要熟悉和掌握各種傳播媒介的傳播規律、傳播特點和傳播技能,一人獨自完成各種形態的新聞產品製作。而當下新聞傳播類專業的教學內容已經普遍落後於新聞傳播業界的實踐,適應全媒體要求的新聞傳播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本文就可行的培養路徑作初步探討。
一、全媒體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它決定了培養出來的人才具有什麼樣的綜合素質,是否適應媒體職業要求。在當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課程體系應該有大的改革,才能培養出全媒體的新聞傳播人才。首先要淡化專業界限。在國內有些高校新聞傳播類各專業間的壁壘正被打破,教學內容實現了跨專業融合,甚至實現了校內跨學科的合作培養。這一改革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走在了前面,他們的“2+2”培養模式就是一種成功的嘗試。這種培養模式要求新聞傳播學科各專業學生在大一和大二階段任選一個非新聞傳播學科的專業,並系統修讀所選專業的主要課程。[1]雖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經驗不是所有的新聞傳播類院系都能借鑑的。但至少這種思路帶給我們啟發:在新聞院系內部應該著力打破新聞學、廣播電視學、網路與新媒體等專業間的壁壘。在大一和大二的時候不分專業,專業課設定可以完全一致,大三的時候再根據學生的發展意向,適當體現不同媒體對人才素質要求的不同側重。其次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大實踐課時的比重,明確實踐教學的內容、形式要達到的效果,使實踐教學具有規範性和可操作性,改變目前很多課程的實踐教學安排流於形式的狀況。在課程體系設計上,也要增加實踐性強的課程,特別是適應媒介融合要求的新聞業務課程。除了傳統的新聞採、寫、編、評、攝等相關課程外,各專業都要開設《網路新聞寫作》、《網路編輯》、《網頁設計》、《融合報道》、《資料新聞》等課程,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獨立完成多媒體新聞報道任務,能夠通過對各種內容產品進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質和價值。[2]即使是傳統的理論色彩比較強的課程,也要注重和新聞業界實踐的密切結合,將理論融合在實踐中,使理論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隨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已不只在於採集和釋出新聞資訊,它還需要通過對各種內容產品進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質和價值。同時,媒體的細化、受眾需求的多元化,精確區分新聞市場、實施行業新聞的分眾傳播已成為新傳媒時代新聞傳播的新模式,將新聞與資訊傳播進一步延伸到知識與服務領域成為媒介融合時代對新聞傳播的新要求。再次要及時實現課程更新。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新聞傳播業界不斷創造出新的傳播形態,媒介格局也在不斷變化重組。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設定多是在傳統媒介環境下形成的,多年來延承不變,已經和當下的新聞傳播實踐嚴重脫節。定期更替不適應新聞實踐當下要求和發展趨勢的課程,開設一批適應媒介融合需要的新課程,成為全媒體記者培養的前提條件。
二、全媒體教學平臺建設
新聞傳播教育中的技術訓練尤為重要,新聞傳播專業人才要朝著“全能型人才”轉變。[3]搭建全媒體教學平臺、開展全媒體實務類課程教學,已經成為當下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是辦學必不可少的手段。建設全媒體教學平臺最重要的是建設全媒體實驗室,訓練學生利用多渠道採集、加工、處理資訊,實現與紙質出版銜接的加工、製作、排版流程,以及與廣播電視及網站內容製作相銜接的數字化加工、製作、管理流程,實現新聞出版的整體策劃、整體實行,培養學生全媒體業務能力,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工作要求。利用新媒體平臺,積極創新教學手段,將全媒體教學方法應用到實驗室外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就目前來說,可以建設課程微博、課程微信,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延展、互動與深化,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新媒體使用習慣,累積新媒體使用經驗,提升全媒體實踐能力。
三、與媒體合作辦學
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專業實踐,特別是媒體一線的實戰鍛鍊。這種媒體實踐不僅是學生所需要的,也是許多新聞傳播專業的老師所急需的。中宣部、教育部於2013年秋學期啟動了新聞單位與高校新聞傳播院系人員互聘的“千人計劃”,為加強高校新聞傳播院系與新聞單位的合作,為提高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質量提供了機遇、搭建了平臺。老師進媒體。選派專業課教師到媒體掛職或定期觀摩、考察,參加媒體的編前會、選題策劃會等,投身一線新聞實踐活動,追蹤業界新聞業務變革,將最鮮活的實踐內容和業界最新動態帶到課堂。以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保證學生業務素質的培養。記者編輯進課堂。由媒體指派資深記者,和專業課老師共同承擔諸如《新聞採訪與寫作》、《報紙編輯》、《廣播電視新聞採訪與報道》、《電視編輯與節目製作》等課程的教學任務,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打造出高質量的精品課程。學生進媒體。積極建立實習基地,力爭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進行傳播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熟悉媒體和傳播公司的業務流程,強化專業意識,提升專業能力。組織學生定期參加媒體的業務交流活動,開展學生評報等專業活動,保持課堂學習與新聞實踐相一致。學生辦媒體。建立三個必備的學生新聞實踐工作室:報編工作室、視訊工作室和網路工作室,為學生搭建日常的媒體實踐平臺,做到人人蔘與,在新聞實踐中提升專業能力。眾包新聞合作。與相關報社、廣播電視臺、廣告公司、網路公司等媒體、機構合作,由社會單位提出產品的製作線索和製作要求,新聞傳播院系的師生負責實施,實現雙贏。
四、加強校企合作
在傳統媒體處於守陳的態勢下,新媒體和企事業單位成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就業的主渠道。在媒體實踐這一塊,各院校相關專業都很重視,但和企事業單位公關宣傳部門的合作很不足,應該說是新聞傳播專業辦學的一塊短板。加強校企合作既是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也符合新聞傳播專業的辦學規律。具體來說,新聞傳播院系可以和微信營銷、文化傳播等公司開展實質性合作,輸送學生到這些公司從事具體業務,也可以在學院成立工作室,將這些夥伴公司的業務拿到校內做,甚至拿到課堂上做。將供給側和需求側無縫對接,使人才培養不至於和社會需求脫節。學生實習的渠道也完全可以拓展到其他企、事業單位的宣傳部門,使學生對不同行業、不同單位的宣傳要求和工作特點有深入的瞭解,並在求學期間就有針對性地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五、案例庫建設
在資訊化環境下,知識的獲取、疑難問題的解決都不再僅僅依靠教師,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教師。傳統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必須進行大的變革,教師角色也要重新定位,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案例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有效方法,是適應全媒體時代的重要教學方法。可以組建案例庫、開發研究小組,從新聞業界的實踐中研究、提煉教學案例,開展案例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專業意識、提高專業能力、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基本的案例庫應包括新聞採訪案例庫、新聞寫作案例庫、新聞編輯案例庫、新聞評論案例庫、廣播新聞案例庫、電視新聞案例庫、專題片案例庫、新媒體傳播案例庫、廣告案例庫、新聞攝影案例庫等10個案例庫。
六、畢業論文改革
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是飽受詬病的問題,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也普遍存在抄襲等現象。作為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以理論闡述來考查學生的學業水平,甚至將此與學生的學位授予相掛鉤,不能不說是個很大的弊端。在畢業生中推行以作品代替畢業論文的改革,是適應新聞傳播教育規律的必然要求。畢業作品可以是畢業生公開發表的一定數量或字數的新聞作品,並輔以相關文字說明,也可以是雖未刊播但達到一定要求的音視訊作品,或者是針對某一廣電媒體或新媒體的創設或改版總體方案及樣片等。總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諸多實現的路徑,其核心就是真正體現本專業的實踐性特徵,同時滿足傳播技能掌握上的全面性要求。
參考文獻:
[1]黃瑚.媒介融合趨勢下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J].國際新聞界,2014***04***:147.
[2]胡德才.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理念與路徑[J].新聞大學,2015***05***:123.
[3]倪寧,謝天武.從兩重到雙跨:論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的三種關係[J].中國大學教學,2013***04***:36.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