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碩士畢業論文優秀範文
網路新聞傳播以其資訊量大、傳播快速便捷、以大眾需求為導向等特點迅速的積累了大量受眾。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語用視角看網路新聞評論語言
從語言學角度來說,網路新聞評論也是一種重要的網路新聞語言,它依託網際網路平臺而存在。網路新聞評論是區別於傳播新聞傳播渠道的一種重要表現,它是專門提供給網路新聞閱讀者的一塊發表自己主觀意見和看法的區域,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網路新聞作者與評論者之間的會話區域。而網際網路的公開性特點,讓幾乎所有的網路新聞評論都是公開的,一旦網路新聞評論形成叢集意識,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就比較大。
一、網路新聞評論的語用主體分析
網路新聞評論中的語用主體主要是指具體參與到網路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新聞作者以及評論者。從雙方的屬性來分析,由於網路新聞傳播的互動性特點,新聞作者與評論者互為表達與接受主體。網路新聞評論打破了過去傳統的資訊單項傳播的模式,讀者也有了發言權和表達權,二者的語用主體身份也是互為表達主體與接收主體相互轉化的。例如新文化網2015年11月23日釋出的網路新聞――《合肥萬人吃火鍋宴 京劇比基尼模特陪吃場面香豔》,新聞一發出,就引來廣大網路讀者的評論:
水色cici:“中國式營銷的悲哀,能不能尊重下國粹藝術!”
詩人龍飛鳳:“京劇是什麼?國粹。你們這是在做什麼?在糟蹋國粹,藝術可以創新,但用比基尼這樣的著裝來唱京劇,除了炒作除了庸俗,我看不到任何與藝術與國粹有關的東西,實在是有傷大雅。”
小熊畫餅:“你們憑什麼糟蹋老祖宗留下來的國粹?誰給你們這個權利!”
雖然網友的評論語氣有輕有重,但是這件事的社會輿論走向是較為一致的,即人們都認為這種營銷方式是在糟蹋國粹,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網路新聞評論給予了作為接收主體的網友一個平臺,讓他們能夠轉化身份,成為表達主體。這是一種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互動性的表現,同時也表明網路新聞的語用主體是相互轉化、互為依託的。
二、網路新聞評論的語境分析
關於網路新聞評論的語境分析,其關鍵點在“語境”這一詞,通俗地說,語境就是語言使用環境。目前,語境的劃分種類非常多,從網路新聞傳播方面來說,其語境主要從社會性和文化性這兩方面來進行分析,即社會文化語境。
網路新聞傳播的語言使用必須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下進行,社會文化特性決定了在特定環境下會產生什麼樣的網路新聞評論。隨著社會環境越來越開化,國家給予人們更多的的言論自由。人們能夠參與討論的內容也越來越多,而這樣的社會文化語境也影響了網路新聞評論的發展。關於過去大家都不敢涉及討論的話題,廣大網友們也開始有了更多的討論。例如新浪網於2013年1月23日發表的《部分單位公款吃喝轉內部餐廳 標準堪比五星飯店》文章,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討論:
邁樂個騰:“原來聽說‘五星級酒店都靠公款吃喝養活的’,我還不信,現在我信了,最近五星級酒店的上座率不到20%。大家說說五星級酒店的以後是不是活不下去了?”
奈奈寶:“我覺得在習領導下的中國越來越重視貪汙腐敗給黨的形象造成的危害,必須嚴懲!”
草原駿馬:“呵呵,中央的八項規定好啊!光碟行動好!你說老百姓哪個有能力去酒店吃飯啊?過年過節可能有幾個小康家庭。”
這則新聞是關於政府腐敗問題的,很多網友都或內斂或直白地表明瞭自己對此問題的不滿情緒。這些網路新聞評論並沒有因為涉及到敏感的政治問題就被關閉,而是展示給大眾,這表明當前我國的網路新聞評論的社會文化語境已經向著好的方向在發展。政治開明和寬鬆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能給廣大受眾提供更多的言論自由,有利於網路新聞評論語言運用的自由。
但是也必須注意到,網路新聞評論畢竟是一個個體言論環境相對封閉的狀態,由於網友們的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異,會導致每個個體對同一新聞事件的看法不一致,進而就會造成更多網路新聞評論語言在雅俗上的差異。關於這部分網路新聞評論,則應該加強有效的網路監管,力爭構建一個完善的、多元化的網路新聞評論語言管理體系。
篇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策劃教學的新思考
所謂媒介融合,不僅僅在於建立一個多媒體的操作平臺,更在於各媒體間建立的合作方式。因此,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訊的、視訊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在此背景之下,如何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緊跟時代步伐,提高學生的新聞報道策劃能力,形成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教學理念成為新聞教育工作者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本文從新聞報道策劃與媒介融合的教學實踐入手,探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策劃呈現的新特點,並從親身的教學實踐中總結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策劃的新特點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網路、手機客戶端等新興媒介成為百姓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也影響著媒體的新聞策劃與生產。我國的新聞專題策劃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一多媒體聯動成為新聞策劃的主要形式
截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 50.3%,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通過網路獲取新聞成為大多數年輕一代關注新聞的主要方式,並且隨著社會化新型媒介如微博、微信、社交網站的廣泛普及,網民在獲得新聞資訊的同時更加註重分享和轉發,成為新聞資訊傳播廣泛度的主要推手。在此大背景下,包括《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在內的國內傳統主流媒體紛紛推出自己的APP,藉助網際網路多媒體聯動,使同一新聞資源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中得到共享,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二受眾的互動參與成為策劃的重要內容
傳統媒體的新聞策劃更多的是以引導輿論、激發熱情為重心的策劃,而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這種策劃已經無法適應滿足社會的需求,策劃更多的強調受眾的參與程度以及活動本身帶來的直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在一些公益活動的新聞策劃中最為常見。從2011年起,《南方日報》不間斷地策劃了“幸福廚房”公益活動,旨在為全國範圍內缺乏午餐條件的學校建設以“加熱自帶午餐和集中蒸飯煮粥”為主要功能的電器型“幸福廚房”。2013年6月,南方公益執行團隊聯合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設立“幸福廚房”專項基金,面向全社會公開募捐,截至2013年12月,“幸福廚房”在全國範圍內已建成154間。
三新聞內容更加分眾化成為新聞策劃的主要方向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統媒體紛紛嘗試新媒體運營,推出不同的介質,分享同一新聞資源,但如果只是簡單的資訊分享,很難實現真正的轉型,因為不同的介質對同一新聞資源的要求並不同。藉助大資料對每種介質的受眾實現良好精準的定位,積極地使新聞內容分眾化,成為眾多媒體的必行之路。如2013年底,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策劃了“2014生活微行動”,倡導大家通過一系列微小行動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策劃組針對網友受眾的特徵,在微博上發起志願者徵集活動,並應邀數十位演藝界明星及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共同加盟“微行動助力團”,配以大量的圖片、視訊進行宣傳,不到半個月,就有7萬網友參與轉發與評論,並承諾願意加入到“微行動”中來。電視媒體通過微博平臺與網友良好互動,擴大了新聞的影響力。
四網路新聞策劃日益活躍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各大新聞網站也順應潮流,不斷推出賦有自己特色的網路新聞專題策劃,從而提高網站的點選率,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2012年,騰訊網和新浪網響應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出的“地球一小時”倡議,精心策劃了“地球一小時”網路專題報道。在各種專題的吸引下,全球超過5000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參與了2012年的“地球一小時”活動,一共有124座中國城市加入到活動中來,並公開了自己的環保承諾。隨著網際網路使用的進一步深入,藉助網路進行報道策劃已經成為重大國際、國內新聞事件報道的主要方式。
二、媒介融合給新聞報道策劃教學帶來的新挑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聞資源來源廣泛,渠道眾多,傳播速度加快,傳播形式多樣,受眾互動性極高等特點,對新聞策劃教學理念與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傳統的教育理念與媒介融合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傳統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教授新聞策劃的知識和技巧為主。這些理論知識的傳授有其必要性,但也存在過於理論化,與業界實踐存在一定脫節的問題。媒介融合背景下,業界需要既有紮實的人文社會學科基礎知識,又能突破專業界限,熟練使用多種媒介手段,能夠同時勝任文字、攝影、攝像、錄音等各種工作。這些變化要求學生及時掌握媒介形態的變化,熟悉業界優秀生動的實踐案例,具備複合型的能力,才能及時跟進適應新的媒介生態下新聞策劃的需要。
二傳統的教材與媒介融合的發展要求有所脫節
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對新聞策劃專業教材建設較為積極,湧現了一批優質的專業教材,比如蔡雯教授的《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資源開發》2004年、趙振宇教授的《新聞報道策劃》2008年等。同時,受出版時間較早的影響,這些教材大都存在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策劃關注不多,甚至沒有關注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材不能完全適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策劃教學需要,在授課過程中需要依靠教師自己總結摸索合適的教學內容。
三實踐環節薄弱與媒介融合下新聞策劃的需要不相適應
當前,高校的新聞教學實驗室裝置往往落後於業界的更新速度,尤其是一些高精尖的跨媒體裝置更是匱乏。同時,傳統的課堂教學對實踐環節重視不足,大多以課堂講授加一點實習作業的模式開展教學。這種實習作業往往由學生隨意進行,多是一些應付之作,起不到實踐的作用,不利於提升學生跨媒體的新聞策劃技能。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策劃教學的改進措施
目前,大部分的國內大學新聞院系都將新聞策劃作為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引導學生適應新的媒介環境,掌握全媒體環境下新聞策劃能力,是新聞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加強案例教學,促進學生適應全媒體環境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聞資源來源廣泛,渠道眾多,傳播速度飛快,傳播形式多樣,受眾互動性極高。這些特點都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時時更新教學理念與思維,摒棄陳舊的教材與案例,打破傳統報道形式,創新資訊多樣化的表達方式,通過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眾多優秀的新聞報道策劃案例,讓學生充分掌握全媒體下新聞報道策劃的原則、方針、方法等。同時,客觀而言,高校授課教師往往多是博士或碩士畢業後直接進高校教學,本身大多沒有新聞策劃的實戰經歷,對案例的講授往往也是照本宣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入在新聞媒體一線工作,具有實戰經驗的新聞策劃專家講解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對新聞策劃的基本理解。
二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適應新媒體需求的業務技能
早在1908年,密蘇里新聞學院建立人沃爾特?威廉姆斯院長就提出“學習新聞最好的方式是動手實踐”。實踐教學法以教導學生掌握理論精髓和實際操作技能為宗旨,通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激情,使學生能夠脫離模擬情境的練習,進入到實操中來,適應未來的工作需求。而在新形式下,新聞策劃不再侷限於採寫編評這些基本的業務技能,對策劃前期的調研、使用者需求的分析、策劃實施過程的把控與調整,實施後的總結報告等成為策劃的重要內容。
三加強協作精神培養,提升動手能力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以文字、圖片為主要內容的新聞報道策劃已經不能滿足新媒體的需求。新聞報道效果的實現不單單是選題、編輯等問題,還依賴於各種媒介形式相互配合,互為補充。一個成功的新聞專題需要策劃人員與技術、編輯、視覺等各部門討論並確定專題的內容與形式。這就要求學生要充分了解各種媒介形式的特徵,並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大對這些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筆者試著將微信平臺引入課堂,建構課堂微信公眾號,實現了課堂的“微傳播”互動。通過分組的方式,建立新聞策劃團隊開展模擬新聞策劃,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特長,合作推出分組設計的新聞策劃專題,同時將微信公眾號中的新聞策劃內容製作紙質新聞產品,形成線上和線下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