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期貨碩士畢業論文免費

  近些年,我國在促進國內經濟持續有效發展、促進農業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方面都非常重視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建設,它在農產品價格發現、為農業生產規避風險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促進訂單農業的發展

  【摘要】訂單農業是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形式。我國的訂單農業存在很多問題,而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解決其問題。由於我國的農產品期貨市場不完善,農戶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缺乏認識,阻礙了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促進訂單農業的發展。本文闡述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促進訂單農業發展我國應採取的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期貨市場;訂單農業

  一、引言

  “訂單農業”也叫合同或契約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之前,農民與企業或中介組織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由此確定雙方相應的權利與義務關係;農民依據合同組織生產,企業或中介組織則按合同收購農產品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理論上講,這是一種科學的農業投資模式。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已明確提出,要鼓勵發展“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但“訂單農業”也有執行風險,如果不能及早地防患於未然,就有可能隨著“訂單農業”的發展,給農民或企業帶來被動的後果。

  二、我國訂單農業存在的問題

  1.訂單農業的履約率低

  訂單的履約率是訂單農業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指標。農業訂單如不能兌現或履約率過低,不但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進一步加劇農產品賣難的矛盾,損害當事人的利益,延緩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嚴重影響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訂單農業涉及面廣,連線的農戶多,由於我國市場參與者的競爭意識、市場意識薄弱,短期行為嚴重,買賣雙方在利益驅動下,往往會單方面放棄訂單。在推行訂單農業過程中,糧食流通企業與簽約的農戶在生產前按約定價格簽訂收購合同。農民將其價格風險轉移給了糧食流通企業,但作為訂單農業的主要組織者的企業仍然承擔著巨大的價格風險,主要來自於訂單價格是否合理,以及簽收後糧價的波動,這種風險極有可能轉化為企業的鉅額虧損。這樣就會降低訂單農業的履約率。

  2.訂單農業的數量和規模太小限制了訂單農業的發展

  訂單農業是農業市場化的一種先進模式,在農業發達的美、德等國家早已實行,而在我國推行較晚,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訂單農業需要土地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土地不僅具有生產功能,而且具有生存保障功能。一家一戶的農地經營承包方式解決了農民的生存問題,卻成為農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現實障礙。同時農民又因為擔心規模過大,農產品沒有很好的銷路,就要承擔巨大的風險,這也限制了訂單農業的數量和規模。

  3.農產品的質量指標不穩定,影響了訂單農業的發展

  農產品生產受生產條件影響很大,品質鑑定也較工業品困難。企業為了提高自身品牌,保證產品質量持續改進,防止農戶短期利益驅動下的不規範行為,在產品質量方面通常傾向於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對於農戶,基於自身利益的保護,他們對自認為要求過高的質量指標並不理解,對質量檢測完全由企業說了算的公正性也表示懷疑。但較之擁有較高商品知識或檢測儀器和手段的企業來說,他們又大多處於交易劣勢方,不得不經常承受壓級壓價的損失。由於農產品的質量指標不穩定,限制了訂單農業的發展。

  4.農產品流通過程資訊不透明,訂單不規範,限制了訂單農業發展

  農產品流通過程中資訊不透明,訂單價格的確定缺乏參考依據,農民很難獲得較高收益。同時由於訂單合同內容不詳細,程式不完善,運作不規範,特別是對農產品的品種、規格、數量、質量和各自應承擔的風險、責任以及權利含糊不清,簽約內容缺乏可行性、科學性、規範性、合法性,從而為履行訂單埋下了一系列的隱患,限制了訂單農業的發展。

  5.市場風險還將進一步擴大,也限制了訂單農業的發展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以及農業產業化鏈條的不斷延伸,糧食經營面臨的這種市場風險不僅很大,而且還會有所集中和擴散。2004年國家實行了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市場化改革必然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增大市場價格的波動性。而加入WTO後農業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會進一步加深外部衝擊對我國農產品價格不確定性的影響,訂單農業的風險也會進一步擴大。風險控制問題將日益重要。

  三、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可以解決訂單農業發展的問題

  1.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提高訂單農業的履約率

  利用農產品期貨,經營企業和加工企業一方面可以根據市場上規定質量和合適的價格採購農產品,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另一方面,又可參與套期保值業務,鎖定生產或經營的成本,轉移訂單風險。這樣在現貨市場即使出現損失,也可以用期貨市場的收益來彌補。因為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變化的方向是一致的,當現貨價格上漲時,期貨價格也上漲。現貨價格下跌時,期貨價格也下跌。例如:在發展小麥訂單的過程中,河南新鄉延津縣成功走出一條“訂單+期貨”的路子。延津縣在發展訂單農業時,糧食企業通過“訂單+期貨”的模式,帶領農民間接參與期貨市場,規避企業風險,提高訂單履約率,近三年來,訂單履約率均達100%,而沒有通過期貨市場套保的小麥訂單履約率只有20%左右。

  2.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快速擴大訂單農業的數量和規模

  期貨每手合約的交易單位為5噸或10噸,現有農戶人均耕地不足10畝,糧產量不足5噸,扣除自用糧部分,僅三分之一的糧食上市出售,顯然靠單一的農戶的微薄之力是難以撐起期貨市場的。農戶為了進入期貨市場,就必須聯合起來走擴大規模化、產業化的路子,發展訂單農業。訂單農業實施的又一個障礙是怕農產品沒有很好的銷路,而期貨市場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利用“訂單+期貨”的模式,能夠預測以後一年多的價格,有效的轉移了價格風險,提高了訂單的履約率,可以很好的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從而擴大訂單農業的數量和規模。

  3.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規避訂單農業的經營風險

  訂單農業實行“農戶+龍頭企業”,這種組織形式使農業市場風險呈現集中化的特徵,無論價格漲跌,眾多農戶的市場風險都通過訂單全部轉移到企業,從而危及到企業自身的經營安全,這種利益風險機制的不合理構成了訂單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引入農產品期貨交易後,公司可通過套期保值交易擺脫這一困境。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作為風險分散和轉移市場,集中了眾多的投機者和套期保值者,企業通過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上同時進行數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買賣活動,市場風險得以在大量的市場參與者之間進行從新分配,基本鎖定了未來的成本與收益,增強了履約訂單的能力,增強了商業信譽。

  4.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規避訂單農業的質量風險

  農產品期貨交易所對進入定點倉庫進行交割的商品實行嚴格的質量檢驗和劃分,同時把交易的合約標的價格作為標準品的價格。對高於標準品質量的商品給予升水,低於標準品質量的給予貼水,給出了訂單雙方均能認可的統一的質量標準,增加了訂單雙方提高產品質量的動力,真正實現了按質論價,優質優價。農產品期貨市場中實行的這種質量指標和標準,規避了發展訂單農業面臨的質量風險。

  5.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規避訂單不規範,資訊不透明的風險

  農產品期貨交易的物件是標準化合約,明確規定了農產品的規格、品種、規格、數量、質量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為訂單農業提供了可以借鑑的規範合同文字,減少了雙方因為訂單不規範而引起的風險和糾紛。同時農產品期貨市場上的資訊是公開和透明的,這可以減少雙方因為資訊不透明、不對稱而引起的風險,從而有利於訂單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燕,鄧旭.訂單農業與農產品期貨[J].農村經濟,200507:59-61.

  [2]黃堅.期貨市場與訂單農業的發展[J]中國市場,200540:28-29.

  [3]徐濤.利用期貨市場促進訂單農業的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07:8-9.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