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寫的一遍序文。對董少南懷才不遇深表同情,而又不贊成他投之藩鎮,所以序中隱含有規勸之意。該作品通過對於朋友考不取進士到河北去做官,作序相送。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文言文原文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作者:韓愈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文言文註釋

  00、燕、趙:借指現在的河北一帶。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壯的歌聲抒發內心悲憤的人,多指有抱負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這裡是指禮部主管考試的官。

  03、利器:銳利的武器,這裡比喻傑出的才能。

  04、鬱郁適茲土:憂鬱地到那個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趙地區謀職。適,到……去。茲,這。茲土,指燕趙之地,當時受地方割據勢力統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賞識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時:像你這樣不走運的人。

  07、慕義強***qiǎng***仁者: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況。

  09、出乎其性:***仰慕正義***來自他們的本性。這句意思是,燕趙之士由於有這樣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風俗與化移易:風俗隨著教化而改變。與,跟隨。易,改變。

  11、吾惡***wū***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我怎麼能知道那裡現在的風氣跟古時說得有什麼不同呢?惡,怎麼。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憑你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測驗、判斷。

  13、望諸君:即戰國時燕國名將樂毅,後因政治失意,離燕至趙,趙封他為望諸君。望諸,古澤名,在現在河南東北部,又稱“孟諸”。

  1 4、屠狗者:凡指高漸離一類埋沒在草野的志士。高漸離,荊軻的朋友,他的職業是屠狗。荊軻死後,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敗後被殺。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戰國時燕國有以屠狗為業的義士,這裡泛指隱於市廛暫不得志的俠義之士。

  1 5、謝:告訴。

  1 6、出而仕:出來做官。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文言文翻譯

  燕趙一帶自古就稱說多有慷慨重義、悲壯高歌的豪傑之士。董生參加進士考試,接連幾次未被主考官錄取而不得志,懷抱著傑出的才能,心情憂鬱地要到這個地方去***謀職***。我料知他此去一定會有所遇合,***受到賞識***。董生努力吧!

  像你這樣不走運,即使一般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都會同情愛惜你的,更何況燕趙一帶豪傑之士的仰慕仁義是出自他們的本性呢!然而我曾聽說風俗是隨著教化而改變的,我怎麼能知道那裡現在的風氣跟古時說的有什麼不同呢?姑且通過你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為你的這次前往而產生一些感想。請替我憑弔一下望諸君***樂毅***的墓,並且到那裡的集市上去看看,還有過去時代屠狗者***高漸離***一類的埋沒在草野的志士嗎?替我向他們致意說:“有聖明的天子在上面當政,可以出來做官***為國家效力***了!”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年間,安徽壽縣的董邵南到長安應進士舉,屢試不第,準備投靠河北的藩鎮。韓愈一直主張全國“大一統”,反對地方分裂主義。董與韓交誼甚厚,知董“懷抱利器”,往投河北,“必有合”然而這對韓來講,是一種“從賊”;可董又“不得志於有司”,也正由於此,韓提筆寫下了這篇有名的贈序。[5]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一上來就先讚美河北“多感慨慷慨悲歌之士”;接著即敘述董生“懷抱利器”而“不得志於有關部門”,因而要到河北去,“我知道他一定有合的”,這很有點為董生預賀的味道。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遊河北。首段先說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筆。在讚美河北時有意識地埋伏了一個“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後面用了一個“稱”,使“古”隱藏其中,不那麼引人注目。“古稱”云云,即歷史上如何如何。歷史上說,“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現在或許還是那樣,或許已不是那樣了。後文用一個“然”突轉,將筆鋒從“古稱”移向現實,現實怎樣,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文章寫“古”正是為了襯“今”,為下文寫“今”蓄勢。

  第二段指出古今風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雖不明說而主旨已露。當時的藩鎮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競引豪傑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將會受到藩鎮的重用。果如此,這也證明了“現在”的燕趙“不不同於古人所說”,作者沒有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含蓄感慨說:董先生要努力啊。這裡應當是“好自為的”研究,鼓勵他們不可以“從賊”的。

  第三段借用樂毅和高漸離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時,請替我憑弔一下望諸君***樂毅***的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係。作者借原燕國大將樂毅被迫逃到趙國去的故事,來暗示董生。“為我吊望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係。還進一步照應前面的“古”字,委託他到燕市上去看看還有沒有高漸離那樣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話,就勸其入朝廷效忠。連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勸他入朝,則對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鎮之舉所抱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讚揚董生“隱居行義”的同時,也對“刺史不能薦”表示遺憾。這位董生隱居了一段時間,大約不安於“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的現狀,終於主動出山了,選擇了去河北投靠藩鎮。對於董生的“鬱郁不得志”,韓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4]

  全文措辭深婉,意在言外,雖僅百餘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雖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於筆墨之外。[6-7]

  名家點評

  南宋學者李耆卿《文章精義》曾雲:“文章短而轉折多,氣長者,韓退之《送董邵南序》、王介甫《讀孟嘗君傳》是也。”***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韓文多轉折多層次的藝術構築,無疑增強了作品的意味,給作品增加了厚重感。[8-10]

  清代學者過商侯在《古文評註》:“唐文惟韓奇”的話,繼而又說《送序》為“韓中之奇”。[11-13]

  清代儒家思想劉大櫆:“深微屈曲,讀之,覺高情遠韻可望而不可及。”***《古文辭類纂》***[14]

  清代過珙高度評價此文說:“含蓄不露,曲盡吞吐之妙。唐文惟韓奇,此文為韓中之奇。”[4] [7]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

  字退之,號昌黎,世稱韓昌黎,因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15]

  韓愈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