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廬山記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遊廬山記》是一片收錄於《四部備要》本《大雲山房文稿》的散文,由清代散文家惲敬作,記述了作者遊歷廬山六天的過程,於路程及登臨的名勝古蹟。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遊廬山記文言文原文

  遊廬山記

  作者:惲敬

  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故並海諸山多壯鬱,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庚辰,?星子,因往遊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月出後,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達後山。鬆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出房遺址,不可得。登含鄱嶺,大風嘯於嶺背,由隧來。風止,攀太乙峰。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頃之,至湖之中;復頃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隱矣。始知雲之障自遠至也。於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雲千萬成陣,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窺玉淵潭,憩棲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返,宿於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未抵秀峰寺裡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於龍井。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雲,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軍墨池。西行,尋慄裡臥醉石。石大於屋,當澗水。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園來,大笑,排闥入。遂同上黃岩,側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注,盡其變。叩黃岩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復返宿秀峰寺。蘭雪往瞻雲,一微頭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一色,巖谷如削平。頃之,香爐峰下白雲一縷起,遂團團相銜出;復頃之,遍山皆團團然;復頃之,則相與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雲者,水之徵,山之靈所洩也。敬故於是遊所歷,皆類記之,而於雲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後之好事者焉。

  ——選自《四部備要》本《大雲山房文稿》

  〔清〕惲敬

  遊廬山記文言文翻譯

  廬山處於潯陽江和鄱陽湖交會的地方,圍繞著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襯托,能抵得住它的氣勢,讓它湧蕩騰躍,就稱得上靈氣所鍾。而江和湖的水,吞吐進出,平穩寬闊,與海水不一樣。所以靠海的山嶺大多顯得雄壯深沉,而廬山具有清逸動人的景緻。

  嘉慶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過鄱陽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縣境,於是便前去遊覽。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過小三峽,停駐於獨對亭,開啟鎖,在文會堂止息。那裡有一棵桃樹,桃花正開;右邊有一株芭蕉,蕉葉才剛剛抽出。月出以後,沿著貫道溪,經過釣臺石、眠鹿場,轉向右走到後山。成千上萬棵松樹和杉樹象屋上的桁樑那樣,橫貫在五老峰的山腳處。

  十四日,經由三峽澗,登上歡喜亭。亭子已經殘壞,道路非常危險。尋求李氏山房的遺址,沒有能夠找到。登上含鄱嶺,大風在嶺後面呼嘯著,沿著通道吹來。風停後,爬上太乙峰。向東南方遙望南昌城,斜北遠眺彭澤縣,都隔著鄱陽湖,湖水清亮亮地閃爍著波光。過了一會兒,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樣,由遠而近漸次隱沒;再過一會兒,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過一會兒,延伸到湖岸,然後連山腳都看不清了。這才知道是雲朵遮蔽了天空,由遠而來。這時候四周圍的山峰都一派雲氣騰湧的樣子,而大塊的浮雲不計其數,成群結隊,從山嶺後湧起,互相賓士追逐,佈滿空中,看樣兒將要下雨。這樣就沒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觀看玉淵潭,在棲賢寺小歇。回頭望五老峰,只見夕陽透過雲層的空隙照射下來,象是跟峰巒互相依靠著似的。回來,在文會堂住宿過夜。

  十五日,走過萬杉寺,在三分池喝茶。離秀峰寺還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見瀑布懸掛在半空中間。等進了寺門,於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峽,仔細地觀望香爐峰,在龍井洗手。尋求李白的讀書堂,未能找見。返回,在秀峰寺內過夜。

  十六日,去瞻雲峰,迂迴取道繞行過白鶴觀。隨即到了歸宗寺,觀賞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訪慄裡的陶淵明臥醉石,臥醉石比屋子還高大,正對著澗水。途中尋訪簡寂觀,但沒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見了一微頭陀。

  十七日,吳蘭雪帶著廖雪鷺和小和尚朗園來,大聲喧笑著,推門直入。於是大家一起上黃岩峰,側身踮著腳步越過文殊臺,俯身欣賞瀑布飛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見為止。登門求訪黃岩寺,踩著亂石去探尋瀑步的源頭,迎著漢陽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腳步。重又返回宿於秀峰寺。吳蘭雪去瞻雲峰,而一微頭陀去九江。這天夜裡下起了大雨。算來在山中已經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濃郁的深青色,巖谷象用刀削過一般平直。不一會兒,香爐峰下一縷白雲裊裊上升,於是成團的白雲互相銜接著出現;又一會兒,滿山都見團團的雲朵;再一會兒,雲團互相匯合成為一體。山的半腰都被雲圍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濃重的深青,這是我生平所從未見到過的。雲,是水的象徵,是山的靈氣外洩的結果。所以我對於這次遊覽所經過的地方,都只大體上記述一下,而唯獨對於雲,特地記下它象這樣地變幻奇巧,足以悅人心性、散和情興,以留給以後的感興趣者。

  遊廬山記文言文註釋

  ***1***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屢見前注。

  ***2***潯陽:長江流經潯陽***治所在今九江市***境一段的古稱,在今江西九江市北。彭蠡:即今江西鄱陽湖。

  ***3***“凡大”三句:意謂大凡大山近於水,而那水的氣勢能和大山相稱,在大山周圍湧流激盪,就很神氣。“敵”,匹敵。“蕩潏***yù***”,水勢大而流速快的樣子。“靈”,形容壯美,猶言“神氣”。

  ***4***吞吐夷曠:謂湖水流進流出都很順暢。“夷曠”,平坦開闊。

  ***5***並***bàng***海:近海。“並”,通“傍”,靠近。壯鬱:雄奇有力的樣子。

  ***6***娛逸之觀:謂景象令人愉快而自在。

  ***7***“嘉慶”句:1813年4月12日***嘉慶十八年農曆三月十二日***。

  ***8***敬:作者自稱。絕:橫渡。宮亭:宮亭湖,彭蠡湖***即鄱陽湖***的別稱。因廬山下,彭蠡湖邊有宮亭廟而得名。

  ***9***左蠡:地名,在江西都昌西北。

  ***10***庚辰:十三日。

  ***11***艤***yǐ***:停船靠岸。星子:縣名,今屬江西。

  ***12***白鹿洞:在五老峰下。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洛陽人李渤隱居廬山讀書,並養了一隻白鹿,時稱之“白鹿先生”,住所為“白鹿洞”。後來李渤為江州刺史,便在故地建築臺榭,命名為白鹿洞。宋時為四大書院之一。五老峰:在廬山東南方,五峰突兀凌霄,有如五老人並肩而立,故名。

  ***13***駐:停留。獨對亭:在白鹿洞東。

  ***14***振鑰:謂開門。頓:止宿。文會堂: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始建。

  ***15***方花:正在開花。

  ***16***葉方茁:葉子正在壯盛地長出來。

  ***17***貫道溪:在白鹿洞東。溪水自凌雲峰來,流經白鹿洞出峽為貫道溪。

  ***18***釣臺石、眠鹿場:在白鹿洞西、西南。

  ***19***“鬆杉”二句:意謂一條由千萬棵松樹、杉樹形成的綠色林帶,橫亙在五老峰的山腳下。“桁***héng***”,檁***lǐn***子,屋上托住椽***chuán***子的橫木,這裡形容由松樹、杉樹形成的林帶。

  ***20***辛巳:十四日。

  ***21***三峽澗:在五老峰西。含鄱口東西九十幾條大小川流都注入三峽澗,水勢湍急,洶湧騰躍,險如長江三峽。歡喜亭:在通往五老峰的歡喜嶺上。面當鄱陽湖,地勢優越,遊憩縱目,令人心曠神怡,故名歡喜亭。

  ***22***李氏山房:在五老峰下,又稱白石庵,白石僧舍。“李氏”,指李常,字公擇,建昌***治所在今江西南城***人。宋哲宗時累官至御史中丞。少時在廬山讀書,及第後,將所抄書九千卷留在此地,起名李氏山房。

  ***23***含鄱嶺:在廬山半山腰。嶺南為含鄱口,山勢險峻,其形狀像要吞食鄱陽湖,故名。

  ***24***太乙峰:在含鄱口西南,是廬山最有名的山峰之一。

  ***25***南昌城:今江西南昌市。

  ***26***迤***yǐ***北:斜北。彭澤:指彭澤故城,在今湖口縣彭澤鄉。

  ***27***湛湛***zhàn***然:波光水色深遠的樣子。

  ***28***頃之:一會兒。

  ***29***“地如”句:意謂湖上雲霧湧來,像捲起席子一樣,漸漸把南昌、彭澤遮住。

  ***30***復頃之:又過了一會兒。

  ***31***湖壖***ruán***:湖邊。

  ***32***雲之障:雲變得像屏障。

  ***33***蓬蓬然:形容雲霧蓬鬆往上冒的樣子。

  ***34***“而大雲”四句:意謂大塊雲朵成千上萬地擺開戰陣,它們從山後起來,彼此馳騁追逐,佈滿天空,看樣子將要下雨。

  ***35***玉淵潭:在三峽澗下流。諸水合流,平地奔瀉幾十丈,然後下注深潭:接著又平地奔騰幾百步,再下注深潭,這樣連續共七八處,是廬山三峽澗中最壯觀的地方,也是廬山奇景之一。

  ***36***棲賢寺:廬山五大寺院之一,在五老峰下,南朝齊參軍張希之建。

  ***37***“乃夕”二句:意謂夕陽穿過雲層,照射在五老峰上,五老峰形態好像互相靠著、揹著似的。“夕陽”,夕陽。“倚***yǐ***”,靠著。

  ***38***壬午:十五日。

  ***39***道:取道,路徑。萬杉寺:廬山五大寺院之一,在慶雲峰下,舊名慶雲庵、慶雲院。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寺僧大超種杉樹萬株。天聖年間***1023—1032***改名萬杉寺。

  ***40***三分池:在萬杉寺後,又名散珠池。

  ***41***秀峰寺:廬山五大寺院之一,在廬山東南鶴鳴峰下,南唐中主李璟建,原名開先寺,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改名秀峰寺。裡所:一里左右。

  ***42***瀑布:即瀑布水,亦叫瀑布泉,在秀峰寺西南。一水自坡頂下注雙劍峰背後深谷中,匯為大龍潭,然後繞出雙劍峰東,下注大壑,懸掛數十百丈,這就是瀑布泉,為秀峰寺周圍奇觀之一。李白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掛流三千丈,噴壑數十里”的描寫。

  ***43***青玉峽:秀峰寺有二瀑布,其一在東北,叫馬尾水,自鶴鳴、龜背兩峰間瀉出;其二在西南,即瀑布泉。瀑布泉循壑流到雙劍峰東北和馬尾水合流為一水,迸射出于山峽中,下注入於深潭,這就是青玉峽。潭深而紺,石碧而削,水白如練,故名。

  ***44***詳睇***dì***:仔細看。香爐峰:在廬山西北秀峰寺後,峰形圓聳如香爐,常常煙霧繚繞,故名。峰南有一巨石,很像一巨人,所以又叫石人峰。

  ***45***盥***guàn***:洗手。龍井:在青玉峽下。所謂龍井是指和尚循著水道鑿成的許多小石池子。

  ***46***求:尋找。太白讀書堂:亦叫李太白書堂,或太白書室。在香爐峰下,青玉峽西。相傳李白為避安史之亂曾在此讀書。

  ***47***癸未:十六日。

  ***48***瞻雲:寺廟名,在廬山金輪峰下。舊名歸宗寺,晉右軍將軍王羲之建立,後成為廬山五大寺院之一。

  ***49***迂道:繞道。白鶴觀:在五老峰下。683年***唐高宗弘道元年***建,北宋祥符年間***1008—1016***曾賜名“承天白鶴觀”。宋代陳舜俞《廬山記》說:“廬山峰巒之奇秀,巖壑之深邃,林泉之茂美,為江南第一,此觀復為廬山第一。”

  ***50***旋:隨即。

  ***51***右軍墨池:在瞻雲寺殿前。池水黑色,相傳是晉朝右軍將軍王羲之洗墨的地方。

  ***52***慄裡:古地名,在黃龍山北麓的溫泉北邊,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遷居於此。臥醉石:在離慄裡柴桑橋一里左右的地方,石高約三四尺,又叫底柱石。據說當年陶淵明喝醉酒後,常常睡在那裡。

  ***53***簡寂觀:在金雞峰下,舊名太虛觀,南朝宋大明年間***457—464***道士陸修靜住在這裡。陸修靜死後諡簡靜,故名。

  ***54***一微:和尚的法號。頭陀:行腳乞食的僧人,此用作“和尚”的暱稱。

  ***55***甲申:十七日。

  ***56***吳蘭雪、廖雪鷺:人名,其人其事不詳。沙彌:尚未接受佛教大戒的和尚,此用作和尚的通稱。朗圓:和尚的法號。

  ***57***排闥***tà***而入:推開門就進來。

  ***58***黃岩:在雙劍峰下。

  ***59***側足:斜側身體行走,這裡表示山路窄而難走。文殊臺:在黃岩南。

  ***60***“俯玩”句:意謂俯身欣賞瀑布下注時那種變化無窮的情狀。

  ***61***叩:敲門,謂探訪。黃岩寺:在雙劍峰下,唐代僧人智常所建。

  ***62***跐***cǎi***:通“踩”。

  ***63***源:水的發源處。

  ***64***溯***sù***:逆水而上。漢陽峰:廬山最高峰。據說站在漢陽峰峰頂能遠望數百里,極目江漢,故名。相傳漢武帝曾到達峰頂,所以又有漢武峰之稱。

  ***65***徑絕:一條小路也沒有了。

  ***66***乙酉曉:十八日早晨。

  ***67***倍未雨時:比沒有下雨時大了一倍。

  ***68***五里所:五里左右。

  ***69***神林浦:水口名。

  ***70***沈沈***tán***:深邃的樣子。蒼釅***yàn***一色:一派濃郁的深青色。

  ***71***團團相銜出:雲霧一團團接連不斷地瀰漫開來。

  ***72***弇***yǎn***:覆蓋。

  ***73***水之徵:是有水的預兆,指雨水降落前先有云。

  ***74***“山之”句:是山神散發出來的東西;古人以為雲從山出,故稱。

  ***75***類記之:只作大概的記述。

  ***76***如是:就像上文記述的這樣。

  ***77***詒:留給。好事者:指愛好遊山玩水的人。[2]

  遊廬山記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記述了作者遊歷廬山六天的過程,於路程及登臨的名勝古蹟,只作大概敘述,簡括明瞭;而於“雲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重點突出。文中開門見山,首先指出廬山三面環長江大湖的形勝特點,“有娛逸之觀”。然後在六天記遊中,生動描述了含鄱口俯覽鄱陽湖上風雲捲來的雲障奇觀和神林浦仰望香爐峰下白雲團湧的雲海幻景。最後以“云為水徵,雲從山出”的傳統說法為根據,點出廬山形勝最“足以娛性逸情”者為雲,與首段相應作結。可見作者在立意謀篇、安排佈局上是講究章法、頗為用心的。這一遊記章法有可取之處,能夠概括介紹全貌,又能具體突出奇勝之景;作者文筆洗煉生動,善於描寫景物特徵,也是該文藝術成功的必要條件。[2]

  遊廬山記作者簡介

  惲敬***1757—1817***,字子居,號簡堂,武進***今江蘇常州市***人。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舉人,以教習官京師,歷富陽、新喻、瑞金等縣令,以廉聲卓異,擢南昌府同知,改署吳城同知。為人負氣,崇尚名節,被忌恨他的人誣告彈劾,以失察為由去官。惲敬致力於古文,其文章得力於韓非、李斯,與蘇洵接近,風格較為自然奔放。與張惠言等創立“陽湖派”。著有《大雲山房文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