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圖用圖
[拼音]:xuexi dingshi
[英文]:learning set
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心理準備狀態。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以及需要、願望、態度等都能構成其學習的心理準備狀態,對學習發生定勢作用,從而使學習活動有一定的方向性。
對定勢進行系統研究及論證,是從知覺開始的。早在1860年,德國心理學家G.T.費希納就進行了重量錯覺實驗。1889年G.E.米勒和F.舒曼又從事了重量錯覺的專門研究,發現提重物時引起較大的運動衝動,提輕物時則相反,以後再提等量的兩物時,前者期待較大重量而後者期待較小重量,因此前者獲得“飛起來”後者獲得“粘住”的印象。他們對這種現象作了理論上的分析,提出“運動定勢”概念。
蘇聯心理學家Д.Н.烏茲納捷認為錯覺是更深刻而完整的主體狀態。他用一系列實驗來證明其觀點。例如,他用速示器給被試者呈現兩個不等的圓形,令其知覺並指出大小,如此重複10~15次,然後出示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形要求被試者給予判定。結果發現,絕大多數被試者把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形仍看作一大一小。這說明先前的知覺在被試者身上形成了一種固著的定勢狀態,致使後來把相等的圓形知覺為不等。由此他認為定勢是一種心理的準備狀態。烏茲納捷的學生們曾試用И.П.巴甫洛夫學庶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03528.html' target='_blank' >道床鞫ㄊ頻納砘疲銜ㄊ剖竊詿竽雲げ閬低承曰疃幕∩弦砸歡ǚ絞澆⑵鵠吹命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2307.html' target='_blank' >動力定型的機能。
美國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定勢也發生在解決問題或學習的過程中。如A.S.盧欽斯曾進行過如下實驗:他向被試者提出用幾個大小不同的壺量水的問題。問題如下:
第1題是用來說明以壺量水解題方法的;2~6題是用三壺量法即B-A-2C的問題;7、8題是可以用三壺量法但也可以用更直接而簡單的兩壺量法的問題; 9題以後則是隻能用兩壺量法的問題。實驗組從1題連續做到9題;控制組做過1題後就做7、8、9題(即跳過2~6題)。比較兩組被試者解答 7、8、9題的情況,結果發現:實驗組大都採用三壺量法,而不採用更簡便的兩壺量法,甚至難以解決第 9題;而控制組則能直接採用兩壺量法去解題。這一實驗說明:由於人們已經形成了解題的固定模式,遇到新問題時頭腦已被舊方法框住,因而不去尋找簡單而直接的解題方法。
定勢有兩種作用: 一是積極作用, 二是消極作用。所謂積極作用是指人一旦形成某種定勢,在條件不變時,可以更迅速地知覺物件與做出合理的反應,從而使人更好地適應環境。例如當人們獲得了一種普遍的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方法後,就能用之於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上去,從而迅速地解決問題,亦即表現為知識與技能的遷移。所謂消極作用是指人一旦形成了某種定勢,由於來不及適應外界情境的細小變化,就往往容易發生錯覺,妨礙對新問題的解決。解決新問題時,越是信賴一種解題原則,就越會固執不變地用舊的方法解題,而不去嘗試用其他方法。例如,先讓被試者用火柴在平面上排列成三角形,取得經驗後再要求他們用 6根火柴擺成 4個三角形,由於他們的已有經驗是片面的,他們仍在平面上把火柴擺來擺去,久而不得其解,想不到要在三度空間中進行操作,這就是片面的經驗對正確解題發生了阻礙作用。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若囿於固定的方式而發生困難時,解決的方法之一是暫時地把它擱置一下,待已有定勢作用減弱之後,再來解決問題。定勢的消極影響在教育實踐中比較普遍,這就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注意培養學生思維活動的創造性與靈活性,克服其惰性與刻板性,另外練習作業的綜合化與多樣化等,也都是克服定勢這種消極作用的重要措施。
參考書目
〔蘇〕Б.М.捷普洛夫等著,孫曄等譯:《蘇聯心理科學》第二卷,科學出版社,北京,1963。
〔美〕克雷奇等著, 周先庚等譯:《心理學綱要》,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美〕R.S.武德沃思等著, 曹日昌等譯:《實驗心理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