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通用16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

  在《認識圖形》這一課裡,我安排了許多對認識圖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學活動,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圖形的特徵及圖形間的聯絡,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所以,在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及後面的練習時,我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試一試,學生在前三步動手操作時都很順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時開始有點困難,覺得無所適從,但慢慢地就覺得有樂趣了,自己不斷地分,轉來轉去地分,學生分得可開心了!,因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書上提到的圖形,其他圖形學生也都分出來了……其實,這些活動過程既認識了新圖形,又對已經認識的圖形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還了解了各種圖形之間的關係,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發展。而且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個個都爭著舉手回答問題,搶著彙報自己的發現……

  所以,我覺得認識圖形是一種載體,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空間觀念的發展是探究中的一種有價值的獲得,而且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所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思考方面的提高,動手能力的協調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於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心理體驗對學生以後的發展的作用。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2

  《認識圖形》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的第一課時,是學平面圖形的起始課,是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重要內容,是“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重點,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平面圖形,乃至運用圖形描述問題、藉助圖形直觀進行思考的重要基礎。

  本節課針對孩子好動、愛玩的特點,將知識點蘊含在四個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欲。活動一:透過創設圖形城堡情境,讓學生回憶立體圖形;再透過質疑機靈狗為什麼要用圓柱做車輪,而不用長方體,引導學生從立體圖形上找一找、摸一摸“平平的面”引入對新知的學習。活動二:讓學生透過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體圖形上平平的面“請”到紙上,幫助學生體會“面在體上”,也幫助學生體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絡與區別;活動三:聯絡生活實際,找一找身邊的平面圖形。活動四:讓學生觀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點進行分類,在分類過程中更清楚地認識平面圖形。

  本節課雖然充分提供材料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質疑機靈狗為什麼要用圓柱做車輪,而不用長方體時,只讓個別學生摸長方體“平平的面”和圓柱“彎曲的面”,沒有讓全班學生體驗;二是學生上臺彙報從立體圖形上“請”的面是什麼圖形時,沒有讓學生說說它們的特徵;三是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方面。4。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兒童化,拉近和孩子的距離,激勵評價語言有待加強。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3

  《認識圖形》這一單元新課有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幾個平面圖形,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是在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再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幾個立體圖形。

  我在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

  一、是透過創設情景堆積木複習學過的物體。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再透過摸一摸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由此引入新課的教學。

  二、是出示長方體模型。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問:你有什麼感覺?促使學生獨立發現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時激勵學生想出不同的辦法,從而體會面在體上;再描一描、畫一畫、用手比劃等實踐活動中是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進一步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學生學會從體上找面的方法,並充分體驗到與人合作及成功的快樂。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這三種平面圖形。

  這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和交流機會,並在區分圖形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發現圖形的`本質特徵。

  四、是動手在釘子板上圍一圍。

  這一過程讓學生透過圍,對這三種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在釘子板上是圍不出圓的。

  五、是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透過畫學生體會到畫長方形時上下格數相等,左右格數相等;畫正方形時上下左右格數都相等;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憶中說圖形,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透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數學。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4

  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這一課時,主要教學目標是會認會說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上這趟課之前,雖然我是做了一些準備,但是上完後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

  上課之前我收集了很多的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具體實物,上課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請學生上臺來把這些物體分類,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這個環節中,有學生在分類過程中把一個長方體分到了圓柱體裡,並且很多同學贊同他的分法。當時我就直接否定了,事後,我反思認為這個地方不應該直接否定,因為對分類來說,只要自己覺得整齊都是沒有對錯的,只有更好。所以這個地方我應該這樣說“好,我們把分類結果先放在這裡,等上完這節課,我們再分分看,還是不是這樣分。”這樣,就起到了一個前後呼應的效果,第一個環節與後面鞏固練習的環節緊緊相扣,會使教學效果更上一個臺階。

  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我認為是鞏固新知與小組合。在最後一個環節,我設定了一個“摸一摸,猜一猜”,請一個學生上臺,然後蒙上眼睛,我給他一個形狀讓他摸,他說出名稱。這個環節學生的興趣很濃厚,參與度也非常高。每個同學都很想玩,然後我再讓他們小組合作玩這個遊戲,每個小組都積極動手參與。這個環節讓我意識到,不是學生不愛學習,而是我們老師沒有讓學生愛上學習,所以我要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有趣生動,讓學生愛上學習。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5

  《認識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其實在之前他們都接觸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球,特別是球,他們都很熟悉,對於球易滾動,難擺高都知道,關鍵就是對於畫在紙上的球,老是會說成圓,在這裡又很難跟他們講清楚圓與球的區別(他們不懂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後來我想了想,我當時應該準備一個圓形紙片,形成對比,估計就好多了。

  長方體和正方體搞錯的很多,特別是有些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說是正方體,我又不能跟他們說正方體是每個面都是正方形,什麼是正方形他們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講半天,問題是估計講了他們不明白,所以在這裡我就是上新課的時候,讓他們玩學具,拆學具,比如正方體,他們開始只是看看摸摸擺擺,我提醒他們可以拆的,然後就看見很多孩子在找怎麼拆,有一個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著拆下的一個面,在那比劃,我在提醒他們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後他們就會發現一樣大,馬上有孩子說出結論,正方體的每個面是一樣大的,有些孩子開始跟不來,拆的是長方體,他就得不到那個結論,他就會發現他拆的是長方體,在這裡就是讓他們自己在玩的時候滲透長方體和正方體不一樣的地方。當作業中碰到這個的時候,只要提醒他們是不是每個面一樣大,他們就可以很好的判斷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

  現在也上了這麼長的時間的課了,對於班上的孩子也瞭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已經學過了,學的非常輕鬆,有些沒有學過的就慢一點,但是還好,不管學過的還是沒有學過的,上課都很認真,能堅持一節課,對於他們是個不小的進步。有時候他們真的讓我刮目相看,十一後我們班來了個孩子,第一天來,在教室裡大哭大叫,不讓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說很吵,而且還很配合我們哄那個小孩,其實他們知道小學跟幼兒園不一樣,沒有幼兒園那麼自在,但是他們還是跟那個孩子說小學什麼什麼好,上課有遊戲玩,還有貼畫獎勵,還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老師上課,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課。在這麼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終於不哭了,跟著老師回座位,拿出書來讀。我想如果當時只是我們老師哄她,估計沒有那麼快搞定,真的要謝謝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6

  1、形式多樣的操作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

  《課 標》指出在“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透過觀察、測量、摺疊、討論,進一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 體與平面圖形。因此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描出物體的面一樣大的三角形(或長方形),感受平面圖形是從具體實物中抽象出來,體會“面在體上”;在釘子板 上圍三角形(或長方形),學生從中可以認識這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在紙上畫幾個大小不一樣的三角形(或長方形),加深學生對這個平面圖形的認識,形成表 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長方形)紙,從觀察、操作中認識這個圖形;閉上眼睛想一想樣子,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間觀念;說一說生活中什麼東西 的面是三角形(長方形),在說中學生從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體的實物上,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還有學生按照描→圍→畫→摸、折→記→說的步驟自己認識正 方形和圓。整個操作過程從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學生在參與操作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嚐到學習成功的滋味,樹立了學好數學的 信心。

  2、自由充足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學生的語言交流對於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具有重要作用,為此,要重 視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盡力為學生提供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中,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後總讓他們與同桌或者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發現,或者是讓 他們互相檢查、互相糾正。不管是說,還是檢查、糾正,學生都有自己的空間進行交流。特別是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正方形和圓時,學生有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合作交 流。這些自由充足的機會,學生不僅培養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從而產生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3、注重與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生活化

  《課 標》強調要注意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每種平面圖形都是從生活中的實物抽象出數學知識。每每認識完一種平面圖形都讓學生找一找、說 一說什麼東西的面是這種平面圖形。還有課外實踐作業:跟父母說說生活中什麼東西的面是今天學過的平面圖形。引導學生不僅在課內學習中與生活聯絡,而且在課 外實踐中與生活聯絡。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能服務於生活。

  這一課的教學安排了小組合作自學正方形和圓,小組長在這一個活動中並沒有發揮到作用。如何使小組學習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組長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將是我在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7

  《認識圖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課堂教學主要是透過豐富的學具和教具,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連一連”等具體的實際操作活動中,親自觸控、觀察、製作等操作和實驗活動,並充分調動自己的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來掌握圖形的基本特徵。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活動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圖形特徵,讓學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漸進,以更好地落實知識,滲透學習態度。

  這堂課有以下幾點優點:

  一、教學層次較清晰:主要透過分類、命名、舉例等活動初步感知圖形特點,形成表象,建立空間觀念,再透過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動觀察體驗,掌握圖形的基本特徵,最後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狀物體的應用。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事物,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以學生活動為主,自主探索圖形特徵,並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進一步感知不同物體形狀的特點及其用途,培養學生的的觀察意識和能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透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不足的地方:

  一、教師語言不夠精煉,表達不夠精準,評價性語言不夠生動、靈活具有啟發性。

  二、對學生活動時,課堂紀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個別學生沒有按照老師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獨自在研究物體。

  這節課要注重引導學生從實物圖,模型圖,圖形名稱三個層次由具體到抽象的學習,最後是知識的應用層次,透過讓學生“說一說,你身邊那些物體與上面這些形狀相同”,引導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適當的活動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但是如何組織學生活動很關鍵,一年級學生好動、容易被教具吸引,透過這節課我發現,一定要把活動指令想清楚,給學生說清楚,這樣才能有效活動。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8

  一直任教小學高年級數學,今年根據學校安排任教一年級的數學,知識很簡單,但是怎麼教給一年級的小學生,說真的很難,處於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階段,教學中抓住孩子的特點很重要。

  這次公開課,我講的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其實是在孩子已經對所認識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所以本節課讓學生抓住立體圖形的主要特徵很關鍵。一堂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做的比較好的方面是:第一、匯入新課的設計,透過一個箱子,設定懸念,“猜猜老師今天帶來了什麼好東西”立即把學生帶入到課堂中去;第二、課堂環節形式多樣,抓住重點反覆強調,透過讓學生看積木、分積木、摸一摸研究積木自己總結四個物體的特徵、並透過遊戲環節讓學生抽物體歸類再次辨認,接著閉目回憶,然後有針對性的練習,以及最後透過猜謎語,觀看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築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很強,課堂效果整體比較好。

  當然,這節課的不足之處還是很多的,很感謝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聽課的李校長和老師們,在自己對一年級教學很困惑的時刻,給自己點亮了一盞明燈,感激每位老師的知無不言,讓自己受益良多。現將各位老師的寶貴建議總結如下:首先,對一年級的學生,在課堂簡述的時候,專業術語應儘量避免,應換成學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課堂中在詢問學生長方體的“特徵”的時候,應換成長方體長什麼樣?通俗易懂,孩子們才會更好的接受。第二,在講述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時候應把握好度,學生對於物體面數的認識還很抽象,不能作為重點,瞭解就可以。第三,課堂鼓勵性語言太少,對於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的點評,以簡單“很棒”“很好”的評語,過於膚淺。第四,在課堂環節的處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動,但沒有收到好的效果,學生在抽到物體的時候,扎堆站到一塊兒,不能很好的進行物體的分類。最後,李校長給我們所有數學老師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建議就是數學教學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圖片走進課堂,讓孩子們學以致用,更能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是與智慧並存的,不管是低年級課還是高年級的課,每一節課都是值得深入鑽研的,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學這條道路上會走的越來越好的,為自己加油吧!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9

  高老師來聽課,我講的《認識圖形》,總的來說,我的這節課缺點比較多,具體有: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參上要求學生能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就可以了,能認識,能分類,並能說出分類的依據。我講的深淺不一,比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我還讓學生認識了它們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而這些內容是高年級才學的,一年級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講圓柱時又講的少了,沒說出什麼來。﹙我覺得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是必要的,雖然課本不要求,但是做題的時候用得著啊,書本上的東西很淺顯,同步訓練上的題就把知識延伸了,長方體和長方形怎麼區別?還不是用立體和平面來分嗎,立體和平面怎麼分呢?總得用幾個面幾條邊幾個頂點來說明吧!﹚

  2:語言太隨便。上課時,我說了這麼一句話“由長方形組成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確實,這句話不對,太隨便了!

  3:課件中的物體不規範。在認識生活中的圖形時,我找了一些圖片,有一張是長方體的飯盒,但是轉折的稜是圓弧過渡的,不是嚴格的稜。雖然總體感覺是長方體,但是不該用它。

  4:課堂不嚴謹。我在講正方體時,在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個正方體,“你用工具了嗎?”沒有,我學了十多年的美術,畫幾何體從來都是目測,用直尺是作弊行為,但數學相反,必須要用直尺畫直線,用圓規畫圓。我應該注意這一點。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科學和藝術要區分清楚。不要用藝術的眼光來對待科學。

  5:學生動手少,學具準備不充分。一直是老師在講,沒讓學生自己摸一摸、擺一擺。(其實讓學生帶學具了,領導來聽課,要嚴肅嘛,出於課堂紀律考慮,怕他們玩起來不聽課,沒讓學生拿出來……)

  總之,要多琢磨,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多看好的課例,先模仿在創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講。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0

  認識圖形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一是透過動手操作複習學過的圖形,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回憶學過的知識,“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二是動中擺圖形,這一過程讓學生透過擺小棒,對幾個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對邊數命名圖形有更深的理解。透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融入學習活動中,也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這部分對於學生來講並沒有很大的難度,許多學生在學前已基本認識了這些圖形,但對於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還很模糊。在做題時,要求他們把四邊形塗上顏色,他們把正方體也塗上了顏色。因此,在認識圖形的練習課上我很注意這點,要求學生看清題分清圖形。由於學生的年齡問題,有的時候學生在邊數多的圖形面前不是很自信,也怕他們在數邊的時候多數或少數導致錯誤,我在佈置練習前教授了在學生做題方法中提煉的一個好方法:

  比如一個這個圖形,我們事先不知道它是幾邊形,用個這好方法可以有準確又快,你想學嗎?學生積極性很高。方法介紹:為了不多數每條邊也為了不漏掉每條邊,每數一條邊的時候在它的邊上畫個小豎條,這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就不會犯重數或少數的錯誤了,也不會把圖形認錯了!

  這種方法學生很快用到了練習中,錯誤率大大減少。新方法掌握的都很快很好。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1

  “認識圖形”這一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起始單元,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透過本課的學習將他們的已有的感性經驗進行整理抽象。針對對本課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的理解和處理,為了在教學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主要關注:

  一、注重動手實踐,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

  在本節課中一系列的知識點都透過學生的動手實踐來獲得。興趣是推動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同時根據學生“好奇、好動”心理,課上就讓學生把課前準備充足的活動材料,每個小組一堆實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塊等)玩一玩,分一分,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感知了這些實物的形狀,併為後繼學習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又如:在摸一摸環節中,讓學生認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圓柱、長方體、正方體有什麼感覺,跟小組同學說一說。這樣不僅每個學生自我表現的慾望得到滿足,而且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形體的特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身心投入,讓學生在活動的課堂中逐步加深了對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認識,體會感悟出其特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二、創設遊戲環境、讓學生快樂學習

  為了更好的聯絡生活,應用所學知識,教師設計了多種有趣的`遊戲。“找朋友”的遊戲,讓學生根據對正方體、長方體等的認識,尋找生活中的實物,這樣能把物體、幾何圖形、圖形名稱聯絡起來感知。“猜一猜”的遊戲,讓學生透過在對圖形的觀察、觸控、感知後,直接用手進行觸控物體,使學生能透過觸控準確想象出物體的形狀,並同幾何圖形聯絡到一起,說出物體的圖形的名稱。“找一找”的遊戲是讓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內容,學生透過觸控,找出物體。“擺一擺”的遊戲,讓學生透過擺長方體或正方體等圖形,感知拼擺後所形成的圖形,並有效感知其數量,如用四個小正方體擺一個大正方體需要幾個,並從不同側面觀察拼擺圖形的形狀。

  在遊戲中,讓學生快樂運用所學知識,並進一步進行昇華,提高對圖形的認識,有效的分清物和圖的聯絡,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縱觀學生在課上的表現,參與熱情高、學習興趣濃,從他們歡樂的笑臉上,從他們友好的話語中,從他們不願離開的腳步裡,從他們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教師的快樂,為師者還有何求呢!擁有這些足以!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2

  這節《認識圖形》活動課,有著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處,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對我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將遊戲活動貫穿其中是低段教學的重點

  1、讓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體驗

  在活動中,我把複習舊知識融入遊戲活動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透過富有兒童情趣的“變魔術”從口袋中依次變出四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讓學生來猜猜它們都是那些數學朋友,猜對了我就展示它們,再人人動手、動腦,透過摸、看,初步感受,這樣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了,使幼兒輕輕鬆鬆地進入了新的活動課,同時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

  2、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在探索階段,我設計了找、畫、說、做、拼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生透過找、描、分,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畫一畫這一環節中,透過設計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慾望。如:師:這些圖形的家都安在這些物體上,你能想辦法把他們從物體上搬下來嗎,單獨留在紙上嗎?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到了很多的辦法,可以把立體圖形放在紙上,用鉛筆沿著立體圖形的邊畫出來。可以把物體用紙包住,然後使勁按他的邊,這樣就可以看到圖形了。在幼兒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體的面上尋找平面圖形時,他們用剛才找到的那幾種辦法很快就找到了,極易地體會到了,並讓孩子說說是從哪個圖形上面搬下來的,從而活動效果。

  3、讓孩子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美

  在學習了新知之後,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平面圖形,利用平面圖形組成漂亮的圖畫時,孩子們明顯很興奮,在最後的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有趣圖形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別在學生對於學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聽話的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了,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總在擺弄自己的學具,等我講到下面的部分時,這部分孩子就沒有聽到,也就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導不夠明確,使少部分學生在操作時無目地,教學設計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實際操作時,孩子們卻是截然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組活動時僅僅是個旁觀者,而沒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動交流中去。這也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關注每一個孩子,力求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3、多關注好動幼兒的掌握情況,有些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已經學會認識了這幾種圖形的特徵,但對於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來相對就要困難許多,由於他們好動,所以對於他們的關注我還做的不夠。

  三、今後需要加強的地方

  1、加強孩子的常規訓練,例如在操作學具方面,能很好地鍛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在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該拿出來的時候就整齊快速的拿出,該收起來的時候就迅速的收好並擺在指定的位置。

  2、數學活動教學,要給幼兒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在一種“心理自由”與“心理安全”的狀態下,自主的學習,大膽的創新,主動的發展。例如在用什麼方法找出物體的面,讓幼兒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展示幼兒的探索結果是不急於評價是很好的做法,讓幼兒自己評價,讓幼兒成為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如果老師直接講授,幼兒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只有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這樣掌握的知識是比較紮實的。

  這節活動課我覺得最大特點在於以活動為載體。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數學;在活動中交流,建構數學;在活動中發展,創新。透過幼兒的這些反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3

  “認識圖形(一)”這部分內容是小學幾何圖形學習的開端,也為後面“分類”的學習奠定了基矗“認識圖形(一)”所認識的是後面四種最常見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教學本節課時,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數學中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開頭便創設了一個機器人送禮物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課堂的練習部分也加上了情境的延續部分,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維持了課堂紀律。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不但的發現,不斷地獲得知識。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讓學生親自去分一分、認一認、摸一摸、玩一玩、說一說,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老師就應當給予肯定與鼓勵。透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再讓學生舉例子,到生活中去找這些物體的朋友,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加入了“如果再讓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較願意選擇哪些形體的積木?為

  什麼呢?”這樣的問題,使學生們不僅從建築中感受到了所學物體的美和作用,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4

  《軸對稱圖形》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的教學內容。在這階段教學中,讓學生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會判斷軸對稱圖形並畫出對稱軸,能用剪刀剪出簡單的對稱軸。為了上好這節課,我認真閱讀了教師用書,認真撰寫教案,並精心設計教學課件。

  課後,總覺得這節課教學效果不理想,感覺學生學得很累。認真分析一番,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上不合理。課前,我認為這個內容不是本冊的重點,決定用1課時授完。課後,才發現這樣安排,時間太倉促,學生對新內容的消化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囫圇吞棗,這也學一點,那學一點,動手操作、練習、思考的時間大大縮水,最終未能掌握好新內容。

  2.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把握不到位。由於在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導致學生的思考、練習的時間不夠,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沒能深入地思考、理解,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困難,重難點不夠突出。

  3.教學缺乏引導策略。特別是畫對稱圖形,讓學生畫,畫完後教師演示,這樣匆匆而過,學生沒有真正體會找對應點在畫軸對稱圖形的作用。這裡我沒有引導學生深刻掌握,導致學生對對稱軸的認識仍很膚淺,不能很好的正確地畫出對稱軸。我認為教學策略是影響教學效率的主要原因,學生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只能是在原地踏步。

  由於以上原因,造成這一節課重點不突出,難點沒有突破,教學主線不鮮明,效率低。知道了自己教學上還存在的不足,我將繼續對數學教學進行研究實踐,希望在今後的課堂上能上出越來越精彩的數學課。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5

  《認識立體圖形》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一開始,我借鑑教參和優秀教案,設計的是一堂更加開放、活潑、更符合新課標精神的課,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大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但是考慮到這是一年級學生第一次上公開課,以及他們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紀律特點和我本身的教學能力、教育機智等因素,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可能過於開放,或許會出現難以掌控的情形,最終難以落實知識點、滲透良好的學習態度,所以我刪除了部分過於活潑、自主的活動,增加了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以更好的落實知識,滲透學習態度。透過實際教學,反思自己的這堂課,我覺得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的層次比較清晰。嘗試分類——探究形成——聯想應用。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從生活數學出發。新課標中指出,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瞭解生活環境,改變生活現狀。本著這個精神,我儘量安排知識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識是有用的,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3、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為學生創設了探究的空間,指導了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是,整節課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學設計所預測的,這節課自主性操作明顯不夠(由於擔心課堂紀律),在個別環節的設計上,總因苛求課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忽略了其實學生在磕磕絆絆地發現過程中可以對知識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學中,我深刻意識到,我的評價手段不夠豐富,評價語言不夠生動、靈活、具有啟發性。

  在評價手段方面,我側重於師評生,生生互評雖然也有,但機會給的很少。這個本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就沒有很好的把握跟滲透,以至於出現教師過分引導的局面。雖然一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較高的評價能力,只要有心尋找應該還是能發現這樣的內容和環節的,這樣的評價也更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激情。

  “課堂紀律管理”和“教學評價的豐富”是我目前存在的兩大問題,但同時,也將是我接下來新的目標,我會進一步努力,爭取獲得更大的收穫!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是學平面圖形的起始課,是圖形與幾何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平面圖形,乃至運用圖形描述問題、借圖形圖形直觀進行思考的重要基礎。由於平面圖形比較抽象,本節課充分利用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使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中引入平面圖形,體會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係。這節課設計的思路是:

  1. 先讓孩子們在觀察、操作中體會“面在體上”,並且透過“描”“印”等方法,得到對應的平面圖形;

  2.再透過觀察比較總結出不同平面圖形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

  3.在認識這些圖形後,透過觀察思考,體會這些圖形在生活中普遍存在,進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本節課重在學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在授課過程中為了讓孩子透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方法自主發現、獲取新知,在操作後設計了連麥分享環節。但是直播過程中,因為網路等原因,連麥失敗多次,不僅沒有完成分享的環節還浪費了很多時間,考慮到學生的年按特點和情感因素,甚至可能還會因為連麥問題,讓學生喪失聽課耐心,分散注意力。所以,儘管在預設中考慮到時間因素,每個環節安排的都十分緊湊,仍因為網路原因出現了超時現象,課堂效果沒有達到預期。在以後的直播過程中,我會更加註意和把握這些細節。

  關於線上授課,我還有一些思考和疑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對於不太會使用互動面板的一年級學生而言,我們在進行這類對操作和自主發現要求較高的課程中,到底該不該透過連麥互動,來搭建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橋樑,儘量讓學生自主生成新知。

  設想:如果連麥成功,則我們可以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使學生之間的想法互通,實時把握學生學情,掌握學生從觀察到操作到思考到總結的過程;如果連麥失敗,不僅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甚至還有可能讓許多學生喪失聽課耐心,分散注意力,事倍功半;但如果預設中捨棄一部分這樣的連麥環節(因為30min的課堂時間,往往連麥2個人差不多,再多1個就很困難)則很難達成相應的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