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400字(通用7篇)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400字(通用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400字(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

  “認識圖形”這節課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主要是透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

  基於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提供了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讓學生透過觀察物體,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透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透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

  透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2

  在《認識圖形》這一課裡,我安排了許多對認識圖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學活動,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圖形的特徵及圖形間的聯絡,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所以,在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及後面的練習時,我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探究。

  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試一試,學生在前三步動手操作時都很順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時開始有點困難,覺得無所適從,但慢慢地就覺得有樂趣了,自己不斷地分,轉來轉去地分,學生分得可開心了!

  因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書上提到的圖形,其他圖形學生也都分出來了其實,這些活動過程既認識了新圖形,又對已經認識的圖形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還了解了各種圖形之間的關係,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發展。而且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個個都爭著舉手回答問題,搶著彙報自己的發現所以,我覺得認識圖形是一種載體,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空間觀念的發展是探究中的一種有價值的獲得,而且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所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思考方面的提高,動手能力的協調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於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心理體驗對學生以後的發展的作用。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3

  本單元在學生上學期的學習立體圖形的基礎上,繼續學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

  第一課時為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目標是使學生直觀認識幾種常見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能夠辨別和區分這些圖形,初步建立學生的空間概念。

  這一課時我我先帶了一些禮品盒,讓大家說一說什麼物體的面是什麼圖形,應道學生從物體中分離出面,再從物體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再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左面,文具盒的面,書面有什麼感覺,體會面的手感。接著出示本課立體圖,問他們有什麼好辦法能把這些積木的面畫下來,學生操作實物,師巡視指導。展示學生畫的面,並標註上各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學生透過分一分,認識各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學生進行小組進行分類活動,並說明分類理由。小組內利用尺子、繩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著三種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彙報相同點:三種圖形都有四條邊,都有四個角。不同點: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上下兩邊、左右兩邊相等;正方形四邊都相等。

  這節課整體上的非常有條理,就是活動太多,時間沒有控制好,最後的鞏固練習都沒時間來做了。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4

  在《認識圖形》這一課裡,我安排了許多對認識圖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學活動,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圖形的特徵及圖形間的聯絡,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所以,在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及後面的練習時,我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試一試,學生在前三步動手操作時都很順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時開始有點困難,覺得無所適從,但慢慢地就覺得有樂趣了,自己不斷地分,轉來轉去地分,學生分得可開心了!,因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書上提到的圖形,其他圖形學生也都分出來了……其實,這些活動過程既認識了新圖形,又對已經認識的圖形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還了解了各種圖形之間的關係,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發展。而且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個個都爭著舉手回答問題,搶著彙報自己的發現……

  所以,我覺得認識圖形是一種載體,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空間觀念的發展是探究中的一種有價值的獲得,而且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所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思考方面的提高,動手能力的協調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於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心理體驗對學生以後的發展的作用。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5

  《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一課時。本教材是在“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中人是軸對稱圖形,知道其基本特徵,繪畫其對稱軸。本節課非常生動有趣,是以二年級學生的特點編排的`,是一節動手、想象能力強的課。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層次分明,循序漸進,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這節課符合兒童特點,動手較多,使學生在動手中感受到物體和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孩子們在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比較容易,也能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但是對於教學中的幾何圖形就相對較難,找不全,看的不太明白;在最佳化規則圖形的對稱軸,找不到合適的重點,在教學中應充分教育學生如何找圖形的中心,從而能從圖形中自如的畫出對稱軸,而且畫的恰到好處。

  總之,一節課的時間只是新知識的滲透,想要真正理會知識的應用僅僅一節課是遠遠不夠的,教學練習才是根本。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一種圖形認識與測量的複習課,因此將重點放在了將各部分知識有機的聯合起來,形成紮實的知識網路上。

  1、在課前我佈置學生嘗試自主整理這部分知識。要求越細越好,最好是能舉例說明,並根據整理的結果進行評議加星。從學生整理的情況來看,還是不錯的。當然課堂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學生表面的整理,還應幫助學生內化形成知識網路。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的小知識點,我都採用了先畫圖形,再說特點,然後比較的教學思路。先畫圖使學生將圖形的特點與空間圖形結合起來。避免了一部分學生死記硬背圖形特點的弊端。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注意了引導學生透過分類、比較、認識圖形的聯絡與區別,結合清晰簡單的板書使學生形成比較清晰的知識網路。

  3、圖形的計算重點複習了各種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也是學生自主整理複習最薄弱的環節。為此理清各類公式的推導過程也是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的關鍵所在。同時也能強化學生的轉化思想。

  4、無論是圖形的認識還是計算都是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由易到難有利於學生打好基礎。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7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轉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一個“收集家中各種形狀的物體及包裝盒的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這四種立體圖形,為學新知識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同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知識與生活密不可分。

  在匯入新課的活動中,我並沒有侷限於課本,而是從學生的認知和生活的實際出發來重新組建。透過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調動學生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的積極性。學生在充滿趣味和挑戰性的活動中,身心參與,思維被啟用,充滿了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

  數學學習是發現的過程。透過摸一摸活動,讓學生去發現各種物體的特徵,而不是直接說出,這樣就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中認識,然後,教師歸納出各種物體的特徵,學生印象深刻。在這裡,學生又一次經歷了由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數學化”的過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