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認識圖形》活動課,有著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處,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對我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將遊戲活動貫穿其中是低段教學的重點

  1、讓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體驗

  在活動中,我把複習舊知識融入遊戲活動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透過富有兒童情趣的“變魔術”從口袋中依次變出四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讓學生來猜猜它們都是那些數學朋友,猜對了我就展示它們,再人人動手、動腦,透過摸、看,初步感受,這樣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了,使幼兒輕輕鬆鬆地進入了新的活動課,同時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

  2、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在探索階段,我設計了找、畫、說、做、拼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生透過找、描、分,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畫一畫這一環節中,透過設計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慾望。如:師:這些圖形的家都安在這些物體上,你能想辦法把他們從物體上搬下來嗎,單獨留在紙上嗎?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到了很多的辦法,可以把立體圖形放在紙上,用鉛筆沿著立體圖形的邊畫出來。可以把物體用紙包住,然後使勁按他的邊,這樣就可以看到圖形了。在幼兒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體的面上尋找平面圖形時,他們用剛才找到的那幾種辦法很快就找到了,極易地體會到了,並讓孩子說說是從哪個圖形上面搬下來的,從而活動效果。

  3、讓孩子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美

  在學習了新知之後,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平面圖形,利用平面圖形組成漂亮的圖畫時,孩子們明顯很興奮,在最後的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有趣圖形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別在學生對於學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聽話的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了,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總在擺弄自己的學具,等我講到下面的部分時,這部分孩子就沒有聽到,也就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導不夠明確,使少部分學生在操作時無目地,教學設計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實際操作時,孩子們卻是截然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組活動時僅僅是個旁觀者,而沒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動交流中去。這也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關注每一個孩子,力求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3、多關注好動幼兒的掌握情況,有些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已經學會認識了這幾種圖形的特徵,但對於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來相對就要困難許多,由於他們好動,所以對於他們的關注我還做的不夠。

  三、今後需要加強的地方

  1、加強孩子的常規訓練,例如在操作學具方面,能很好地鍛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在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該拿出來的時候就整齊快速的拿出,該收起來的時候就迅速的收好並擺在指定的位置。

  2、數學活動教學,要給幼兒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在一種“心理自由”與“心理安全”的狀態下,自主的學習,大膽的創新,主動的發展。例如在用什麼方法找出物體的面,讓幼兒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展示幼兒的探索結果是不急於評價是很好的做法,讓幼兒自己評價,讓幼兒成為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如果老師直接講授,幼兒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只有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這樣掌握的知識是比較紮實的。

  這節活動課我覺得最大特點在於以活動為載體。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數學;在活動中交流,建構數學;在活動中發展,創新。透過幼兒的這些反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2

  認識圖形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一是透過動手操作複習學過的圖形,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回憶學過的知識,“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二是動中擺圖形,這一過程讓學生透過擺小棒,對幾個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對邊數命名圖形有更深的理解。透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融入學習活動中,也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這部分對於學生來講並沒有很大的難度,許多學生在學前已基本認識了這些圖形,但對於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還很模糊。在做題時,要求他們把四邊形塗上顏色,他們把正方體也塗上了顏色。因此,在認識圖形的練習課上我很注意這點,要求學生看清題分清圖形。由於學生的年齡問題,有的時候學生在邊數多的圖形面前不是很自信,也怕他們在數邊的時候多數或少數導致錯誤,我在佈置練習前教授了在學生做題方法中提煉的一個好方法:

  比如一個這個圖形,我們事先不知道它是幾邊形,用個這好方法可以有準確又快,你想學嗎?學生積極性很高。方法介紹:為了不多數每條邊也為了不漏掉每條邊,每數一條邊的時候在它的邊上畫個小豎條,這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就不會犯重數或少數的錯誤了,也不會把圖形認錯了!

  這種方法學生很快用到了練習中,錯誤率大大減少。新方法掌握的都很快很好。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3

  認識圖形這一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起始單元,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透過本課的學習將他們的已有的感 性經驗進行整理抽象。針對對本課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的理解和處理,為了在教學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主要關注:

  一、注重動手實踐,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

  在 本節課中一系列的知識點都透過學生的動手實踐來獲得。興趣是推動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同時根據學生好 奇、好動心理,課上就讓學生把課前準備充足的活動材料,每個小組一堆實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塊等)玩一玩,分一分,在這樣的過程 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感知了這些實物的形狀,併為後繼學習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又如:在摸一摸環節中,讓學生認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圓柱、長方體、正 方體有什麼感覺,跟小組同學說一說。這樣不僅每個學生自我表現的慾望得到滿足,而且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形體的特徵。充分調動了學 生的全員參與和全身心投入,讓學生在活動的課堂中逐步加深了對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認識,體會感悟出其特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二、創設遊戲環境、讓學生快樂學習

  為 了更好的聯絡生活,應用所學知識,教師設計了多種有趣的遊戲。找朋友的遊戲,讓學生根據對正方體、長方體等的認識,尋找生活中的實物,這樣能把物體、 幾何圖形、圖形名稱聯絡起來感知。猜一猜的遊戲,讓學生透過在對圖形的觀察、觸控、感知後,直接用手進行觸控物體,使學生能透過觸控準確想象出物體的 形狀,並同幾何圖形聯絡到一起,說出物體的圖形的名稱。找一找的遊戲是讓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內容,學生透過觸控,找出物體。擺一擺的遊戲,讓學生 透過擺長方體或正方體等圖形,感知拼擺後所形成的`圖形,並有效感知其數量,如用四個小正方體擺一個大正方體需要幾個,並從不同側面觀察拼擺圖形的形狀。

  在遊戲中,讓學生快樂運用所學知識,並進一步進行昇華,提高對圖形的認識,有效的分清物和圖的聯絡,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縱觀學生在課上的表現,參與熱情高、學習興趣濃,從他們歡樂的笑臉上,從他們友好的話語中,從他們不願離開的腳步裡,從他們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 教師的快樂,為師者還有何求呢!擁有這些足以!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理念,突出體現在:

  1、注重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各種感官認知物體。

  認識物體一課的學習,既有知識目標,又有過程性目標。因此不能把這節課僅僅作為一個知識點,讓學生根據“標準答案”去識別,而應創設孩子們喜歡的活動,讓他們透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逐漸認識物體,體會各種物體之間的區別。本節課從開始的“分類”活動,到“命名”活動 ,再到“神奇的袋子”遊戲,都是建立在兒童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設計的,這樣的活動能夠較好地體現地“三維目標”,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2、鼓勵學生用自然的語言描述各種物體的形狀。

  數學概念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過去的教學往往追求精確程度等,因而教師說得多,學生模仿得多。而本節課則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感知,描述對物體的認識,這是學生積累發展空間必須經歷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

  3、注重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

  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必須一點一滴地培養,本節課設計的活動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組中完成,這對幫助學生建立合作意識,在活動中達成共同遵守的規則是很有益的。 本節課教學匯入採取如何記住學生最喜歡的小貓、小狗的樣子來進行的,利用多媒體課件,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記憶方法,吸引學生學習新知識。接著以小貓和小狗的問題為線索認識物體。教學過程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給學生創設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做到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情促動、以動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與實踐、討論與交流相結合。

  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積極的動手摸一摸,開口數一數,用眼睛觀察物體的樣子,猜一猜物體的形狀,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區別中記憶。同時教學的最後安排小建築師的遊戲,目的在於讓學生有空間的感覺,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建立自細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5

  《認識圖形》一課是北京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在設計和教學中,我緊緊圍繞“三維目標”和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及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進行組織教學,較好地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教學中要求自己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與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畫,由於這部分的內容有很多學生在之前就已經掌握,所以我就不僅侷限於學生單純的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過程,在過程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在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透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我的收穫很多。

  1、情境匯入,拉近學生的生活

  上課伊始,我透過詢問學生在上學期學習過的《腳印》一課,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了形象思維之中,在學生回憶中,我把課文中的幾個小動物請到了課堂上,透過動畫的形式讓學生觀看,動畫是學生最喜歡看的,設計成動畫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觀看結束時,開始追問:小動物的腳印都像什麼?它們是怎樣留下自己的腳印的?這時學生的興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給自己的小腳丫留下腳印,有什麼好辦法呢?這樣的問題設計,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學習過的課文到學生熟悉的生活,這樣既有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又有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還為下面的學習鋪墊了基礎。

  2、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

  概念性的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我們在教學中務必要找到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概念知識的“幫手”,這就是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在現實情景中“做”數學,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實踐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當我提出問題:“怎樣把物體的面印在紙上呢?”學生馬上思考並且動手操作實踐起來,他們透過找一找、畫一畫、印一印等方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表象,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這樣安排既蘊含了面與體的關係,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也符合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於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教材強調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其設計的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活動,既可以將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蘊含在活動中,又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培養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又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並且教材選取的題材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生動有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分類貼上,展示學生的智慧

  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把學生的作品放在實物投影上加以展示,進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後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學生表現的特別積極,紛紛表示要把自己的圖形貼上去,看到學生對學習知識的積極勁,作為老師我感到十分的欣慰。這樣的安排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4、迴歸生活,強化學生的認知

  在學習了新知以後,我透過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平面圖形”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在找的過程中,還強化了學生對幾種基本圖形的認識。之後,帶領學生欣賞多彩的相片,從美麗的動畫中尋找圖形,在觀賞的過程中,再一次強化對圖形的認識,還使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精彩的動畫效果刺激了學生的美感,讓資訊科技在數學課堂上發揮了它的作用。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 ,我雖然也有重視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和知識結構的特點,在尋找物體上的面時孩子們想到的方法不夠全面、精確,展示作品時,也沒有明確的讓孩子們評價,合作也沒有達到一定的實效性,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對孩子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他們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本課還要注意語言的簡明性,讓學生在最少的語言資訊中獲得最多的數學資訊。在不斷的修煉中,練就自己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同時透過這節課,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勇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6

  認識圖形這節課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透過讓學生動手分類、初步感知、小組合作、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初步認識這些立體圖形的的特點並知道它們的名稱。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在課的匯入時,運用演示創設情趣,引領學生幫助喜羊羊解救他的小夥伴,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巧妙地引導學生認識立體圖形,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使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系統化。在新授中,讓學生透過觀察圖形,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透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課堂中透過不同的環節為學生提供大量觀察、操作、探索、合作、交流、展示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透過活動獲得知識、獲得情感經驗,同時把操作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在思考、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再創造。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

  1、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情境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比較恰當。因此,全班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態度積極,主動參與,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新授部分,我透過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透過教師和學生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於生活”。透過摸一摸、看一看、滾一滾、數一數帶領學生認識每種圖形的特點,由扶到放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透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於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

  (3)生生間的交流不夠充分,沒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充分描述四種物體的形狀特徵。沒有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去聯絡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四種物體。

  (4)教學活動中可適當增加一些遊戲環節,讓學生學習的熱情始終那麼高漲,在遊戲中消化所學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7

  教學重點:

  1.區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 上。根據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包含3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透過學生“摸一摸”立體圖形並找到上面有哪些平面圖形讓學生初步體會面在體上,同時認識平面圖形。

  第二個活動:“分分家”利用教具讓學生兩人一組對大量的平面圖形進行分類,分類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第三個活動是“搬搬家”,請學生利用各種學具把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搬下來,進一步深化對“面在體上”的認識。教學中根據學生情況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充分的利用學具、PPT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索。

  在教學過程中我存在很多問題,如在活動二“分一分”的過程中,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分類後我讓學生進行板演分類過程,然後說出為什麼這樣分。第一個學生按照圖形分為五類並說明了理由。然後又有不同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方法,包括:按大小分、按角的數量分。這一活動我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不同平面圖形的特點進行區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了對學生分類方法進行整理。應該將學生不同的分類方法以板書的的形式整理出來進行總結,強化按角數量分和按圖形分的理由,弱化按其他標準分的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梳理這些平面圖形之間的不同。在學生髮言時也要注意教師要起到引導幫助的作用。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注意:

  1.注重板書的重要性,起到幫助學生梳理、總結知識的作用,將抽象的知識內容在學生頭腦中形象化。

  2.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繼續加強學生語言訓練和學生小組合作的訓練。

  3.巡視時提高對學生的觀察,為下面的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匯入部分,我透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透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透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透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於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透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的目的。

  3、讓學生拿出四種物體放在桌面上滾一滾,從而發現圓柱和球,很容易滾動,長方體和正方體不易滾動只能推動。

  4、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向學生設疑:圓柱和球都能滾動,那滾動時有什麼不同嗎?可讓學生拿實物在桌面滾 一滾,看發現什麼?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表意見得出結論。

  5、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透過觀察、操作、發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加深對各立體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操做,用腦想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與創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