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積年

[拼音]:lanzao men

[外文]:Cyanophyta

一門藻類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放氧的原核生物。也有人把藍藻劃為生物的一界──藍菌界(見分類學)。單細胞個體或群體,或為細胞成串排列組成藻絲(細胞列)的絲狀體,不分枝、假分枝或真分枝。具核質,無核膜;色質區主要由類囊體及其有關結構,藻膽體和糖原顆粒等所組成,具葉綠素a、藻膽素、胡蘿蔔素、類胡蘿蔔素等光合色素,但無葉綠體膜,不形成葉綠體;具細胞壁。藍藻在地球上已存在約30億年,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藍藻有極大的適應性,分佈很廣。淡水和海水中,潮溼和乾旱的土壤或岩石上、樹幹和樹葉上,溫泉中、冰雪上,甚至在鹽滷池、岩石縫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在熱帶、亞熱帶的中性或微鹼性生境中生長旺盛。有許多種類是普生性的,如陸生的地耳,不僅在熱帶、亞熱帶、溫帶有,在寒帶甚至南極洲也有。

細胞結構

藍藻細胞壁主要由兩層組成,內層為肽聚糖層,外層為脂蛋白層,兩層之間為周質空間,含有脂多糖和降解酶,胞壁外往往包有多糖構成的粘質膠鞘或膠被。胞壁內有原生質膜,膜內原生質較稠,可分為兩個主要區域,即周圍的有光合色素的色質區和中央的無色的中心質區。中心質區有 DNA微絲,但無鹼性蛋白(組蛋白)。核糖體在整個細胞中均有分佈,但在中央區周圍較為密集。原生質中常具有大小不等的強反光顆粒,如多磷酸體,多面體(羧化酶體),藍藻體(天門冬氨酸和精氨酸聚合體的結晶,又稱結構顆粒),多聚糖體(又稱藍藻澱粉或糖原)等。浮游藍藻往往有偽空胞(又稱氣泡),為兩端呈錐形的具單層蛋白質膜的空管成束排列所組成,有遮強光和漂浮的功能。藍藻的光合色素是葉綠素a,藻膽素(藻藍素、別藻藍素、藻紅素和藻紅藍素),及多種類胡蘿蔔素。它能採收光能,以水作為電子來源進行光合作用,固定CO2,放出氧氣。它和其他植物一樣,進行自養生活。

念珠藻目和真枝藻目的許多種類,絲狀體中有異形胞,它比營養細胞稍大,是由個別營養細胞在化合氮不足的條件下分化形成的,它們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固定CO2或放氧;呼吸作用較營養細胞強,具強的還原條件,是固氮酶固氮的主要場所。

生殖

細胞以直接分裂增殖。分裂時,細胞中部的膜和內胞壁向內增生,將細胞一隔為二。細胞分裂方式,大體可分為3類:

(1)三向分裂,成單細胞群體,如微囊藻屬,或立方形群體,如立方形藻。

(2)兩向分裂,成平板狀群體如平列藻屬,或假薄膜組織狀,如石囊藻屬。

(3)單向分裂,成單細胞個體,或成絲狀的藍藻,如念珠藻目的種類。絲狀藍藻往往斷裂成短的細胞列(5~15個細胞),稱為段殖體(或稱連鎖體、藻殖段),有較大的滑動能力,可以繼續分裂而成新的絲狀體。某些種類則由於藻絲體中個別細胞溶解和脫水成為分離盤,藻絲在此處斷裂而形成段殖體。

藍藻除細胞分裂增殖外,也進行無性生殖,形成內生孢子,又稱小孢,如皮果藻屬;有些形成外生孢子,如管孢藻屬,有些絲狀藍藻則形成厚壁孢子,或稱孢子,如念珠藻目。厚壁孢子有各種形狀和產生的部位,為分類的重要標準之一,它一般比營養細胞大,細胞壁厚,孢子內貯存大量的藍藻體、多肽和糖原,內含物豐富,有較強的抵抗外界不良環境的能力。

分類

1971年法國斯塔尼爾等基於藍藻在原核、細胞壁組成,脂肪酸和DNA鹼基組成等特性上與細菌相近似,提出藍藻應命名為藍細菌。目前已逐漸為微生物學家、生理生化學家等所採用。但是,藍藻具有能以水作為電子來源進行光合作用放氧,低的內源呼吸率,有限的利用有機物作為能源和碳源的能力等屬於植物界的主要屬性,為原有的“細菌”屬性所不包容。目前,藍藻基本上按英國藻類學家F.E.弗裡奇的分類系統,分為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寬球藻目(Pleurocapsales)、管孢藻目(Chamaesiphonales)、念珠藻目(Nostoc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les)等5個目。

應用意義

藍藻中有160多種(大多數為念珠藻目的種類)能固定大氣中的分子態氮成為結合態氮,合成蛋白質。據估計:在熱帶水稻田中可固氮 1~70千克氮/公頃·年,在自然界氮素平衡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以作為水稻田肥源,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中國已篩選出自己固氮藍藻藻種,首先在湖北省數萬畝的大面積晚稻田中放養試驗成功,提高水稻的產量達10~15%。

藍藻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一般為20~25%),較完備的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因此,可以作為食物,如中國傳統食品髮菜(產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半乾旱地區)、葛仙米(產華中南山區稻田溼地)、地耳(普生)等。螺旋藻等含蛋白質高可達70%,為非洲查德、拉丁美洲墨西哥的傳統食品,近年來已人工培養,作為商品。螺旋魚腥藻在中國陝西利用作為魚種的餌料。有些魚類,如羅非魚以藍藻為食料。

在水環境保護中,利用藍藻吸收工業廢水中氮、磷和其他化合物,降低含量,起到一定的淨化作用。

藍藻在水體中過量增殖,往往形成“水華”。城市的池塘、湖泊、水溝中,含有較多的營養物質,特別是氮、磷,導致藍藻的大量增殖,使水色藍綠而濃濁;死亡分解時,散發出腐臭、腥臭氣味,使水質變壞。有一些藍藻水華的突變種甚至含有毒物質,如銅綠微囊藻的有毒突變種含有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水華魚腥藻的有毒突變種含有魚腥藻毒素(anabaenin);水華束絲藻的有毒突變種含有束絲藻毒素 (aphanizomenin)。人畜飲用大量繁殖這些藍藻的水時,往往中毒,導致痙攣等,甚至死亡。有一些海產席藻,接觸面板時,會引起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