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內功練習要點
楊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中的一個流派,同樣重視對於太極拳內功的學習,那麼怎麼才能掌握太極拳的內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神凝意靜,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貫,一氣呵成,滔滔不絕,長如江流
神凝
精神集中之意。不論練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會全失靈氣。練拳難得巨集驗,打手肇失敗之機,皆為病之在己。故我內家以精神為第一條件第一原則。
意靜
頭腦冷靜。不可心浮氣急,若此,必致四肢失靈、反應失常,伏失敗之徵兆。切切當心在意,置敵人於己意之完全監視中,才能置敵於己控制中。
沉穩
沉穩雖為輕快相對之詞,如欲能輕快,但必從沉穩中下過功夫,否則不能至輕靈之境。所謂輕快,乃謂臨敵每覺遊刃有餘的輕靈,而不是燥急而言。這兩者是顯然有別的。
沉穩是神凝意靜的前提,想要學會神凝意靜就必須保持沉穩,而不能急躁。另外要注意的是,這種沉穩也卻不是緩慢到錯失時機,而是保持沉穩緩慢的狀態下發現合適的機會,達到練習的目的。
鬆靜
因有沉緩之教,則易導致凝滯不活之失,務求每一關節、每一肌肉都能鬆透,以精神照顧原則。如湯潑雪,須毫無拙力之渣滓存在。能致此,方能關節靈活,反應靈敏,不呆不滯,關防得緊,間隙全無,不予敵人可乘之機,反能在敵身信手拈來妙招即得。若非鬆淨之妙,則何能致此?
不僵
內家練法要求意靜而沉穩,但不可故作殭屍跳舞之狀。此弊也,以致不能達靈活鬆透之妙。舉凡虛實不分、開合不明、向背不知,皆有此病。其間大病,端在身手有無靈氣耳。
不拙
拙的病,因其用力,所以見拙了。要知內家拳跟一般拳術大相徑庭,不懂內家才妄自用力,用力便是等於離棄內家了。內家拳所用之力,不是普通拙力,而是用經過琢磨教育的純勁。若開始入門便私心自用,不肯拋下笨力,豈能夠把內家拳學好?
自然
活動要領,務求適應身體之自然,以腰脊為發動全身的樞紐。凡是不根據自然原則之拳法,直如遣人揹負牛軛,徒施折磨,徒增勞苦。內家拳雖是以全身運動與技擊為目的的一種活動,然其開合進退、升降浮沉,都是力求謀合自然原則,求身心能力的再發展。
合度
諺語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練拳的效果問題都受諺語支配。練拳的效果問題,乃是遵守原則的準確性的問題。而交手的勝負,乃是接勁取招的精確程度。這兩者必求合度。此也是拳術精奇的核心。餘足難足與論,較手本是一件非常直接的競爭活動。生物論之法則曰:最適者生存。文明社會不以戰鬥為生存手段,然縮小範圍,勝敗問題即合度問題,適者恆操勝算。因為搏鬥運動中的技巧問題,實際上就等於從事者的身軀手足之位置、用勁的大小、取法的上下等等的求適問題。平時練拳,須不斷地校正自己,明顯地為這個目的而預備,就在這個“適”字上下功夫。要問勝不勝,先問自己合不合。故應在合度的原則下求磨鍊。
相續勿斷
後四句訣曰“首尾一貫,一氣呵 成,滔滔不絕,長如江流”,可納之於一連“相續勿斷”四字。初習拳時,須一筆一畫,一呼一吸,一招一式,釐然分明,不宜有絲毫不明之處,不得有絲毫不勻之處。然而習拳久久,一筆一畫的妙處均已講究到了,已能百骸皆鬆、透體玲瓏,此際要求內須內勁貫穿,外須首尾一貫,銜接完善,如環無端,一套拳乃是一個動作,以達化生莫測、運用靈妙之效。端在能輕靈柔順,始能相續勿斷。故平時下功夫,能做到相續勿斷乃能施之於人。一招不靈,即換他招,招招相續,滾滾而去。右實左已沓,左實右已沓;有上便有下,有下便有上;處處是引招,處處是實招。處處不見真力,處處是羅敵陷阱。皆依敵而為,毫不須自作主張,更用不著絲毫拙力。此長拳所以為長拳也。昔年劉草堂先生之藝甚得真傳,戚繼光聞其名,效劉備三顧茅廬故事請之入幕。後劉草堂先生感其誠意,在戚之舟山公署盤桓數日,教以拳法,並授以訣曰:“不犯招架,一動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草堂先生晚年自課其弟子,則喜用長拳,一上便沒有停。
除了以上的幾點內容之外,對於楊式太極拳的內功學習,還需要我們注意以下的幾點內容。對於這些內容,要在學習與掌握的同時,注意將之與你實際的太極拳拳架練習過程結合到一起,從而真正的去提高太極拳水平。
二、以逸待勞,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無打有。力求不頂,力求不丟;欲丟先頂,欲頂先丟。吞吐為術,消化為能;極虛至靜,所向無敵
接近
拳到面前,自當謀求應敵之道,求退求逃是退不了也逃不了。要取勝,先須把人站定。要討巧,便當在敵人身體與用力的死角中討巧。此為最安全、最舒服之處,亦即為打擊敵人至便捷之處。若依我內家拳法,必須近身。以我身手與敵身手相接相粘中,找出奧妙來。因為必借近身,方可瞭解敵來力的順逆,而捕捉利用之。通常應敵,未接敵時須用眼耳照顧全域性,即以接敵不等眼耳之作用而靈感,曰聽勁,知敵虛實,測敵順背,隨聽隨用,大見威能。故近身為打法原則之始。
貼上
凡相搏。必藉手足功能為主。外家出手,急進速退,招來必定險。但是懼畏不得。不論對方為何等功夫,一經我粘住,上則隨之上,則下進,下則隨之下,則上取,左隨則右出,右隨則左攻,形成一道攻守兼備的機動的牆,敵人不論多狠均難得逞。以手化敵乃是我第一道門戶。手化不得乾淨,敵力及身乃講究身法,隨腰走化。此乃第二層化護功夫。有此二道,方保萬全。然皆是貼上功夫,非強接硬頂。故遇敵來時,我接之以身手,皆不可硬。初須延長時間空間,然後主宰之。故首先需能接住敵勁。敵發勁如擲球,我接勁如接球。我如硬接,敵力強必傷我,雙力相等必相傷,我何能利用?不可失之先,不可失之後,此乃時間之恰當。不可失之粗,不可偏之細廠此乃用勁之恰當。不可失之上,不可失之下,此乃位置之恰當。有此三者之講究,至為精密,方臻準確有效。此乃窮年累月之功夫,不可以一日得之者。故貼上原則,不可消極地聽敵之盈虛訊息,實際上即聽即用、即化即發,均在此原則中要求得之。
不丟
接近者,貼上者,不丟者,皆是同一原則之多方面之說明與引申,句句皆有價值,毋得忽視。不論何等強敵,一經粘上,即入我控制圈內,如蜻蜓投蛛網,愈掙扎愈不得逞。故既經我粘上,即不可再丟掉,我欲圖還擊方始不用遠求,近取即得。最易丟之時,乃敵突然退縮,或敵猛力將我推出,或我自己鬆懈戰態。這樣,必於敵形成攻擊機會。敵既離身,我之識力識機之特長較難發揮。前輩教人有“逢丟必打”之戒,意即敵欲進不得必作他圖,其之縮回,我當緊隨敵打,可收借勢之效,與同時摧毀欲圖振作之攻勢。前輩人所謂“吾藝勝敵功夫,全在不丟上做來”。
不頂
敵之力來,我以力抗;我力強,敵力弱,則敵力潰敗;如敵力強,我力弱,則我力潰敗。此乃二牛角力也,不關技巧。吾藝所謂乃以小力勝大力,以少動勝多動,以沉細之妙用。其中要領,首戒有絲毫頂抗之意。若有頂抗之意存在,又何能達消化吞吐之妙用?能吞然後能化於無形,能吞然後方能吐遠。先吞進,或順勢後化;先吞進,後吐出。二種效應,總在吞字上得來。吞即不頂。頂了便在口牙之外,便無從吞起,乃真是自破機關。好頂之徒,皆未識吾藝之奇也,不能柔化自身之勁,皆不足言內家。
丟頂互用
先已有不頂不丟之教,莫將其變成死的要術。欲丟先頂,欲頂先丟,此乃黃金不賣之口訣。此為虛實變化之法也,引敵之妙訣,令敵無法捉摸我真力。虛虛實實,必待功夫純熟,方能運用得妙。
因敵成勢
吾藝應敵,不在乎我身上有多少必勝條件,而在乎我應敵中捕捉敵自己形成之敗象而擴大其效果。故內家拳善者,往往不見其身體特長而竟能勝人,其原因在此。其非本身獨立情況下的優異,而是敵我消融的綜合因素。因敵如何我如何,而非我如何敵如何。也就是說我心中不可先立個如何打人的主意,其妙其奇全在因敵制敵。
以逸待勞
此乃體力經濟原則之運用。不善敵者,咬牙切齒,劍拔弩張,發豎須翹,蹬腳攢拳。未及應敵,其緊張程度足以消殆其體力。以逸待勞者,我必當蓄養間逸冷靜之氣,此即謂安靜之精神狀態。達於四表,無肌肉之緊張,而後因敵施為,方得有濟。
以靜制動
以戰略言,以靜制動為守勢。在戰術手段上講,一方面乃是力的經濟原則的另一說明,一方面是前述的因敵成勢原則的運用法則。且須注意我藝在未動時以靜制動,在已動以後則以少動制多動。乃非死寂的不動,而講求動得當。如動不當,不如無動。因之我愈能靜,愈能誘敵欺來。我不論何境,均須從容沉靜。敵欲動,我欲須靜。敵愈急,我愈須沉。敵愈力猛,而我勁愈須柔。愈能以忽絲毫釐之時間與空間之延長,以盡消敵力,我勝算愈堅。
以柔克剛
若明以靜制動之理,便不難了解柔克剛宗旨。我既有不頂原則,復有靜制動法,當可產生以柔克剛效果。剛的功境,其境界極為有限。人之勁力不剛,且能勝過機械。昔者機械之用以濟剛之不足。希圖剛則有以過之,可見過人之剛者物也,而非人之自化物焉。昔年人之練各種功夫,欲圖化身為物之剛,則失人之本旨矣。而柔則可以無限,其境甚高。達至最後,其精神詣天地之容物,其大莫能侮矣。
恆見多年練功之輩,一把天生拙力總不肯拋下,不信無力打有力之教,總不能升堂入室。致柔之法,乃在拋下天然拙力。如此鍛鍊陶鑄,方能登堂真正無上利器。君不見水之柔下手,手腳踐之搏之未曾見抗,待其聚整合勢,足以蕩屋宇、倒城垣。柔之用,只待形成傾勢,何力不屈服於我?然柔之功夫甚深,非苦學思之士,不能得其深詮。吾 人生活於宇宙,宇宙亦積聚而成,消暴力於無形,至大而無朋,未曾見其形也。
以無打有
無本不能打有,但無能化有。此有乃新生成之有,非本有之有。敵之有,及固有之有,為實有。我本無有,借敵而有。當我接敵之際,我所有者神也,而不以有力。我無,則敵落空,且無法知我,我能知敵。敵謂“神龍出沒,其蹤難測”。此精妙,不可不深思詳究。
尚精神不能尚體
相打拉下架子,乃中西傳統成法,本來無可怪言。因為畜生打架,都是先拉架式。人本從畜生中來,自難免怒形於色。力形於身,圖恐嚇敵人,或自鼓其勇耳,然皆不符合內家本旨。內家主張隨手採招、信手拈來,無跡象中取人。此藝中之上藝也。
對於太極拳的學習,重要的不是動作,而是其中包含的拳理與原則。對於太極拳的練習者,要能夠從學習者領悟動作中的原則,才能掌握太極拳的要領,才能進行符合太極拳內涵的拳架練習,才有提高太極拳水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