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質學教學方法改革與研究論文

  普通地質學的教學改革主要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著手。課堂教學改革要從拓寬教學手段和促進體系耦合兩方面進行探討;而實踐教學則要從增加實驗教學和注重授課方式展開敘述。兩者相互搭配,共同促進教學改革創新。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普通地質學教學方法改革與研究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普通地質學教學方法改革與研究
 

  普通地質學是地質工程專業、採礦專業等地學專業的必修課,是地理科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是對地質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概括介紹。“普通”即典型地質作用與過程,著重論述“典型”的地質現象與產物。內容包括地球的形成、物質組成與演化、內外動力地質作用、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從行星地球、固體地球、流體地球和社會地球等基本地質問題的視角進行論述,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地學行業的發展、進步,地質勘查、工礦企業、石油及煤炭等礦產資源需求的增長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技能要求的不斷提高,這門課程的講授必須適應新形勢,並能突出體現地球科學的特點。普通地質學作為地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方式也需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和創新。目前,普通地質學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大多數高校配備多媒體教學設施,但傳統多媒體教學對於知識點繁複的課程和剛接觸專業課的學生來說傳遞的資訊量較大,學生易形成以記憶為主的學習習慣,忽視重在理解的學習本質。長此以往可能會造成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缺失,難以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對地質知識的理解能力。如板塊的運動模型、岩漿活動、斷層形成、海平面的升降變化等,多媒體版面或黑板只展現完全靜態的過程,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

  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各個獨立分散的知識點上,影響完整知識結構體系的形成。接受方式以老師講授為主,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有機聯絡。普通地質學這門課程的特點是綜合性、理論與實物結合性強,知識面廣,但是各章節內容相對獨立。

  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缺乏真實地質訓練的針對性,不易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由於地質理論中涉及學生動手作業的內容,如岩石薄片結構的描繪、地質圖的繪製、古生物化石形態的素描等,以往課程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訓練匱乏,缺乏師生互動。這樣可能導致學生對理論的掌握較差,欠缺基本地質素養。同時,學生缺少對地質圖、地質現象和地質實體的分析能力,造成“眼高手低”的現象。

  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學習興趣不高。地質學科原有的教學體系突出理論知識與學習方法的講解,但是在課程安排中具有明顯的單科性和驗證性,啟發學生自主思維的訓練較少。特別是課程的“自我封閉”和傳統教學思想方法的束縛以及教學條件的限制,導致實施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思維的完整教學體系還不夠完善。

  綜上所述,普通地質學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本次對普通地質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以切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

  普通地質學的教學改革主要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著手。課堂教學改革要從拓寬教學手段和促進體系耦合兩方面進行探討;而實踐教學則要從增加實驗教學和注重授課方式展開敘述。兩者相互搭配,共同促進教學改革創新。
 

  一、拓寬教學手段,提升視覺認知

  普通地質學課程中部分內容在概念和形成原理上較為抽象。例如,褶皺與斷層的形成機制,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機理等較抽象的知識點,僅通過老師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如果增加地質掛圖和模型,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動畫展示,將抽象的過程動態地演示給學生,能將複雜地質理論條理化、簡明化。另外,在野外實習基地拍攝實地教學視訊,就地取材,將課本內容錄製成視訊,在課上通過視訊為學生講解,使學生“足不出戶”就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老師在講課過程中結合視訊深入淺出,詳略得當,將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能力結合在一起,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開闊了眼界。
 

  二、促進體系耦合,加強圖解教學

  耦合是通訊、機械行業的專業詞彙,引申為某兩個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也應形成知識結構“耦合”。反映在課程中,就是課程內容的“模組化”整合。

  傳統的教學按教材章節順序,多為對理論的概括闡述,缺乏與實踐的銜接,不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為此,我們應將所有內容重新進行歸類整合,使得模組化內容能夠服務專業學習。例如,在宋春青主編的第四版《地質學基礎》中將內容分為緒論、地球的基本特徵、礦物與岩石、構造運動和構造變動、地殼演化簡史、地質學在資源與環境中的應用六個章節,每個章節又進行了細分。這樣整合一方面使學生更易於明確各模組的知識點、技能目標;另一方面,也便於老師選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相容性,而學生則容易根據目錄順序有序地延伸知識內容。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不論我們選擇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只有把握基本結構,才能提綱挈領,更深入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部分知識具象化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例如,課堂教學中增加對礦物解理、斷口、斷層的整合型別的臨摹教學,對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的描繪學習方式,以及地球演化史的表格總結法等圖解教學方式,都非常利於學生理解學習。
 

  三、增加實驗教學,豐富學習形式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共性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普通地質學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和實踐學習是很重要的環節。特別是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初期,教學形式的選擇對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教學方法改革探索過程中,增加實驗教學是重要和必要的。實驗教學中,野外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需要加大校內實踐的學習機會。而校內實踐的地點主要集中在實驗室,因此,對實驗室的手標本、顯微鏡、地質掛件、各類膜片等實驗教具以及實驗的形式、內容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較為重要。   首先,在講述教材內容時,應重視與地質實物或地質模型的結合,剖析所講理論知識與實物的對應聯絡,展示所講內容在實物中的體現。在此擬列以下實物內容:超基性岩類、基性巖類***輝長岩、輝綠岩等***、中性巖類***閃長巖、黑雲母花崗閃長巖等***、酸性鹽類***花崗岩等***、鹼性岩類以及火山碎屑岩;各類沉積岩、變質岩及少量化石標本等。

  其次,應加強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動手能力訓練。例如,某種古生物化石理論講解完成後可讓學生進行素描訓練,以加深理解;一張地質掛件可讓學生進行自主分析並闡述主要內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礦物岩石、地質構造及地層古生物可著重讓學生掌握對其進行識別和鑑定的基本方法、步驟。

  最後,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地質論文和資料獨立分析和解決地質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完整地質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及創新能力。
 

  四、注重授課方式,培養學習興趣

  儘管目前高校教學設施比較現代化,許多教室都安裝多媒體裝置,帶給師生極大的方便,但在授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因此,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與教師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絡,這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教師在講授時注意啟發、引導。既可採用先設問再解答的方式進行教學,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可採用組織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學,在討論形式多樣化的課堂氛圍中探討交流後,再由老師就學生討論得出的結果做出分析。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樣做鼓勵了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勇於提出問題,獨立開拓知識領域,鍛鍊了思考能力。

  教師的授課方式對於實際教學工作固然重要,但教學工作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學習基礎課程的過程中穿插內容豐富、實踐性強的地質實驗。如結合課堂教授的知識對岩石、地質構造、地質發展史等內容綜合學習,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同時學生在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由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學習。在課堂教學模式與動手實踐雙重模式下拓寬所學知識廣度的同時培養學習興趣。
 

  五、結束語

  普通地質學作為地學專業學生的入門課程,對後續專業知識的學習起重要作用。其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理解基本地質概念、原理,掌握基本地質技能具有推動作用。普通地質學教學方法的改革需在實踐中繼續探索,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並舉,傳統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合理搭配。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為目的,為相關專業的後續學習提供有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