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第二輪的複習計劃是什麼

  高三第二輪複習時間沒有第一輪時間長,同學們在複習政治科目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複習計劃的合理性以及複習方法的高效性。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高三政治第二輪的複習計劃,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政治第二輪的複習計劃

  要重視教材,抓綱務本

  所謂"抓綱",就是要"吃透"《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所謂"務本",就是要重視課本。從近幾年的高考政治試題來看,無論內容多新、形式多活,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識的支點,這就是說"題在書外,理在書中",一切試題都是課本知識的深化、擴充套件和推移。

  在複習課上,一定不要拋開課本複習,再好的學案,再好的複習提綱也代替不了課本。問題探究和題目解析時,所運用到的知識都要回歸教材,都要往教材上靠,在教材中“尋根”。聯絡社會熱點時,要明確課本知識是認識理解現實熱點問題的“工具”,也要在課本中為熱點問題“尋根”,找出與教材的結合點,運用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去分析說明熱點問題。總之,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以牢靠熟練的基礎知識適應高考之千變萬化,這才是複習中最基本的策略。尤其是後期複習更應迴歸課本。

  找準社會熱點,形成熱點專題

  時政專題的複習要注意選取具有代表性、針對性、典型性的專題,不能多而雜。社會熱點問題有的適合於主觀性試題,有的僅適用於選擇題,要有所選擇和側重。適合主觀性試題的要加大力度複習,形成熱點專題,適合選擇題的要相對用時較少,點到為止。選擇社會熱點專題要注意兩點,一是黨和國家當前的重大方針政策或是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大熱點問題;二是與教材基本知識能夠結合並有密切聯絡的問題。

  例如:我國經濟建設中提高巨集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問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問題,科技進步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問題,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和解決農民、農村、農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分配製度改革的問題,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如何擴大消費問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問題,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問題,振興文化產業的問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問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問題,國慶60週年的成就等等,以及我省打造藍色經濟區、開發黃河三角洲等。

  這些都是我國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的重點問題,它們解決的好壞都直接關係到我們國家的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都直接制約著其它各種問題的解決。

  建立聯絡

  12月份的時候,我們北京考了一次聯考,其中第一道政治的大題就是這麼問的:“結合材料,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中央財政節能環保預算支出變化的現實意義。”

  很多學生都答不出什麼內容,只能拿三四分,為啥呢?沒有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絡。

  我們來審題,“分析中央財政節能環保預算支出變化的現實意義”,可以看出,財政支出,是說政府花錢,政府花錢也是消費啊,環保消費花錢多了,對經濟有好處啊。所以我們在建立起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可以想出來要答第四課,消費促進生產發展的知識。答案是“消費反作用於生產。中央財政節能環保預算支出的増加,增加社會需求,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那涉及消費的知識還有什麼呢?第十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那兒有。答案是“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驅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都是課本原話,孩子可能背下來了,但是他不知道要答這個。因為他沒有建立起來知識之間的聯絡,他不知道現在的考試,都是考察同一個要素***比如剛才說的消費***出現在不同的課本章節,你需要挑出來符合考試題材料的那幾點,構建一個新的知識體系,而不是單純的背書。

  所以我們得建立起不同位置的知識之間的聯絡。

  我們又要問了,那我怎麼建立起這個聯絡?怎麼才能對整本書有一個巨集觀的把握?讓北京新東方一對一韋墨老師來告訴你。

  首先,我們要把課本知識拆分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種,稍微有一些語文功底的學生應該能從課本字面意思看出來,不過這個也需要平時的積累。

  然後,我們要去總結。比如說,消費者能做的有哪些,企業或者經營者要做的有哪些,做法類的整理出來。然後是意義類,然後是原因類。要自己親自去總結,才能更有印象,要想偷懶要老師整理好的,也行,我們新東方的老師這裡都有,但是那樣背了效果不如親自整理的印象深。

  為什麼要整理這個呢?假設一道題讓你用經濟生活的知識回答政府該怎麼去做一件事,你整理好了以後,就可以在腦子裡回憶一下,整本書涉及政府該怎麼做的有哪些:第1課,有對通貨膨脹和匯率的控制;第2課,有穩定物價;第3課,促進消費;第4課,發展生產力和堅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第5課,有促進就業的措施;第7課,促進分配公平;第8課,有發揮財政的作用,稅目和稅率的制定;第9課,有市場秩序和巨集觀調控;第10課,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也就是說,老師剛才給你提供的是一個複習的角度,要做到複習以後腦子裡要清晰地知道每一課有什麼知識,才能迅速判斷這個知識和題目的設問有沒有關係,才不會遺漏知識點以致失分。

  堅持把能力訓練作為“謀分之基、創新之源”

  培養能力是課改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考試知識範圍”規定了考試的廣度,“能力要求”則規定考試的深度。因此,在堅持基礎知識為第一要務的前提下,強化能力訓練更是“謀分之基、創新之源”。

  有資料顯示,學生高考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①審題不仔細;②書寫不規範;③思維不靈活;④表達不清楚;⑤基礎不紮實;⑥答題抓不住要點,不能規範使用專業術語。這六大帶有共性的失分因素,從能力角度看,集中表現為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差;落腳在具體題型上,主要是主觀性試題。

  很多同學對主觀題有一種恐懼感,常常得意不得分。為此,在複習中,要努力強化這兩方面能力的訓練,突出思維能力,突破錶達能力,同時必須要明確,這兩個能力都是建立在對知識有全面透徹掌握的基礎上。

  總之,通過第二輪的專題複習,呈現在你腦子裡的政治知識應不再是雜亂無章、毫無頭緒的亂麻團,而是有骨有肉、交錯有致的知識體系,從而為第三輪的強化訓練打下紮實的基礎。

  高三政治的複習方法

  一、樹立信心,確立合理的奮鬥目標:

  首先幫助復讀生走出心理困境,善於發現和挖掘他們身上的優點和潛力,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同時,要幫助他們為自己確立切合實際的生活和學習目標。

  二、進行理性情緒輔導,改變不合理的信念:

  讓復讀生對自己所持的關於自己、他人以及他們周圍世界的不合理的信念進行反思和置疑,老師們幫助他們培養積極健康的思維方式和情感品質,優化他們的人格結構。

  三、加強學習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

  復讀生高考之所以失利,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學習方法不科學以及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又由於學習成績不理想而誘發出一些心理上的困境。因此,還要注意加強對其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與學習有關的問題進行輔導,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

  調節好心態是高考成功的一半。用一個公式總結高考規律就是:高考成功=實力+心態。總的來說,調整好心態是制勝的重要要素之一。對於復讀生來說,調整好一個健康的學習心態更為重要。

  面對考試每個人都難免會緊張,適當的緊張會使你在考試過程中集中十萬分的精力,而過度的緊張可能會造成你的考試失利甚至無法進行考試。那麼怎麼緩解考試的緊張呢,首先還是要有知識做後盾,如果你的知識有漏洞沒關係,我自己在高考的時候都認為自己還有沒有複習好只是還是有漏洞,但一定不是漏成漁網那個樣子,變成了漁網那高三一年白讀書了。其次呢,在考試之前可以和同學們互相鼓勵一下,在考場裡面可以默默地對自己說:“你是最棒的,加油!”這種心理暗示一定要有,事實證明是有效的~考試結束後,對答案和等分的過程也十分的煎熬,不過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沒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不對答案!考都考完了,考成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了,再焦慮也然並卵,就安安靜靜地等待召喚吧,可能是上帝也可能是神龍,總之,吃包辣條不要想太多。

  高考政治答題策略

  逆向審題法:先搞清楚題目問什麼?有幾問?然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這樣做可以不必要地重複審題,節省寶貴的考試時間。

  尋找關鍵詞:抓關鍵詞語,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義,努力回憶與此相關的課文理論,並注意篩選。

  分析層次法:對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層並弄清每層意思,這種層次性既體現在題乾的表述或材料中,也會明確出現在題後的設問中。通過分析,抓住試題的主旨,再按其要求分別回答,這樣可以避免遺漏。

  在審清題意的基礎上,仔細閱讀題幹或者材料。閱讀時可邊閱讀邊劃出材料中帶有結論性或傾向性的話語,或者在草稿紙上寫下相關資訊,同時搜尋、提取大腦中平時儲存的相關知識,然後理清思路,組織答案。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在綜合的前提下來分析,這樣才能完全掌握解答分析題的深層技巧,奪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