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學隨筆

  《桃花心木》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課文,寫了一位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裡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說明了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生活的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借種樹喻育人。那老師是如何教學這篇課文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 桃花心木》教學案例分析

  《桃花心木》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激勵少年兒童努力增強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鍊和考驗;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以及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一、 自讀感悟,層層深入,指導學生多疑。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學生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快速默讀,有的小組合作讀。教室裡頓時響起了一片讀書聲,大家讀得興致勃勃。趁此機會,我讓學生對新接觸的文章內容本身質疑,對文章的文理質疑,對文章的字、詞、句、段以及佈局謀篇質疑……只有全面開花,進行落到實處的訓練,才能切切實實地教會學生質疑的一般方法。為此,語文教師就應該抓好閱讀教學的預習關,讓學生一入文,就產生探究的興趣,就有疑可疑。經過這樣一番“自學──自疑──自覺──自悟”,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學習方法和認知規律主動獲取知識,主動提高自學能力,實現了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第一次超越自我的過程。形成了“學就有疑”的思想。

  如教學《桃花心木》時,有一學生說:“我很奇怪,這個種樹人為什麼每次都知道帶幾株樹苗來補種?他怎知道有幾株樹苗會枯萎?”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採用“倒踢花球”的形式,巧妙地將要解決的問題,又拋給學生。於是,我也附和著,“是呀,真奇怪,為什麼呢?”然後審視全班學生。這時,學生大概以為老師也犯難了,便自告奮勇地猜測:“我從課文的插圖上看,種桃花心木的人年齡挺大了,大概也有五、六十歲了吧。因此,他做事情應該不會隨隨便便吧。”好!這裡便有我需要的課堂生成的亮點。於是,我又引導其他學生:“聽他的話,你有問題要問嗎?”***抓住疑點,引導學生髮問,這也正是教會學生質疑***。學生馬上反應:“你從哪兒感覺他隨隨便便?”於是我們要求這個學生用文中的語句回答。“‘樹苗種下以後,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種樹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裡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這些語句描寫可以看出種樹人似乎並沒有規律做事,似乎隨隨便便。”我於是肯定了學生的發現,並且將這兩個學生唸的自然段出示在黑板上。讓學生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句理解“隨隨便便”。經過一會兒的自讀,學生於是從“並沒有規律”發現了“多長時間來一次,不一定;澆水的量,不一定;每次什麼時間來,不一定。”這三個“不一定”便是學生眼中的“隨隨便便”。而這三個“不一定”也就是解決學生質疑的問題的關鍵點!

  至此,我又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就在問題懸而未決的時候,我又一次將“花球”踢給了學生。這時,班級裡沉默了。只一會兒,有學生用下文種樹人的話來回答了:“他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每次下多少?’這句話讓我明白,種樹人不是隨隨便便,莫名其妙,他這樣做是有意的。”精闢!我又一次順學而導,引導多讀種樹人的這句話並理解這句話。接著又通過設計成課堂練習,要求學生聯絡上下文,將題目中的三個“?”用文中的內容補充完整。即:它幾天來一次?***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上午還是下午?***他有時上午來,有時下午來***;一次下多少?***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最後採用師生問答,生生問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模仿”與“不一定”的理解,從而讓學生明白種樹人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農民,他是一個有心人,他深諳種樹之理。

  一個問題的發現和解決,通常要經歷“產生迷惑──調動積累──嘗試解決──促進理解”的過程,只有教師適時,適度地點撥生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才會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星,引導學生的認識不斷轉向深入,使學生實現又一次的超越自我。

  二、自學檢測,合作交流。 自學檢測,讀完以後,學生們抑制不住想要表達的慾望,紛紛發表自己對課文的看法:由於我對學生見解的肯定和鼓勵,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上出現了十分活躍的局面。合作交流,大家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便以較多的時間反覆閱讀和思考,並在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的語句,畫一畫,讀一讀;然後,分小組議論,同學們討論十分激烈。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同學們爭著發言,紛紛彙報各組討論情況。這時,一個平時不太喜歡講話的男孩站起來充滿自信地說道:老師,小孩子太獨立了是不是沒有安全意識!”這一見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屬於備課的空白地帶。短暫的停頓之後,我意識到必須馬上轉換角色,成為同學學習的引導者,因為這是一個能夠開啟學生智慧火花的問題,我要緊緊地抓住。於是,我帶著欣賞的目光予以表揚:“這個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談談自己的見解。”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

  同學們各抒己見,各有各的道理。聽著他們的發言,我感到欣慰與激動。雖然同學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經過討論,彼此互相啟發,大家都增強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口頭表達水平,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這正是新的課改理念的生動體現。

  三、換位思考,適時拓展。置換角色,換位思考更能促進學生深入地學習,於是我要求學生或者與文字中的人物置換角色,“如果你是文中的某某,你會怎樣做,怎樣說?”或者“你喜歡文中的誰?為什麼?”等對學生進行語言思維訓練;或者與文字的作者置換角色,“如果你是文章的作者,你會用什麼樣的形式或語言開頭或結尾?”對學生進行表達方式的訓練;或者退得更遠一些,讓學生與教師置換角色,“假如你是老師,你會怎樣檢查你的學生是否理解了?”對學生進行抓住重點,突出中心的訓練。接著還要不失時機地進行閱讀或寫作的拓展,拓寬學生的思路,學路,文路。教學《桃花心木》時,我採用與教師置換角色的換位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難點。接著學生經過閱讀、交流、聯絡生活討論實現了對文章難點的理解。同時又受到了自主、自立、自強的人文教育。正是由於學生的換位思考,抓住了語段的重點,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因而讓本語段的理解自然而然地聯絡了生活而讓學生的感悟加深了。

  四、熱情接納學生的感受。接納學生的感受,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表現。課改,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 間,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課堂上,教師應如何對待學生們的不同見解,這節課,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我根據實際問題因勢利導,巧妙點撥,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我體會到,教師在課堂上聽到學生的“異口異聲”時,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熱情接納。試想,如果我當時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事先設想的教學步驟,不予考慮或一口否定了嵇鴻海的不同看法,後果便可想而知。

  教師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精心組織教學活動。要實現課堂教學的真正革命,變以往的重教師、重教學為重學生、重學情,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指導、引導、點撥、調控的作用。屬於重點問題,引導學生自求自解;屬於難點問題,教師可給以旁敲側擊;屬於有爭議問題,教師可指點學生各抒己見。對學生理解不到、體會不深,甚至理解錯誤的地方,教師則要疏導、訂正。在辯證地處理好導與學的過程中,教師便可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該著眼於人的發展。為此,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的要求出發,有效地組織教學,培養會學習、想學習,能學習的人。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多疑”,引導往縱深方向的“多慮”,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學生的“思”與“學”的能力將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篇二

  《桃花心木》臺灣作家林清玄寫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裡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這篇課文,人與事都來自平凡的生活,蘊涵著深刻的生活哲理。但,這生活哲理要是直白地告訴他們,也許沒什麼意思。所以,我想,聯絡生活經驗能使課文所含著的道理變得容易理解。如課文中有一句“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我結合《課堂作業本》上的練習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議論:

  1、樹木的“不確定”是指什麼?人的“不確定”又是指什麼?

  2、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為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學生能通過樹木的“不確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從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指生活的變化無常,會經受困難或遭遇不幸等。學生能聯絡生活實際,談了自己知道的在艱苦環境中自強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學生還能從反面談到一些人被優越條件嬌慣成了“溫室裡的花草”,經不起生活的風雨的事例,兩相對比,“為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生通過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艱苦環境的人,接受的考驗和磨練更多,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通過自己親自去實踐,去競爭,去拼搏。體驗到奮鬥的艱難,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

  學生在理解了這句話後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才會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本領,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得到生存與發展。反之,長期在確定中生活的人,依賴性強,生存能力差,甚至會成為廢物,被社會淘汰。

  篇三:《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兩條線索,一條是作者認識變化的線索:奇怪--越來越奇怪--更奇怪忍不住--非常感動。另一條是種樹人種樹的方法:不確定--不定時,不定量,補樹苗。這樣引領學生隨著作者去感知給桃花心木澆水的方法,聆聽澆水的道理.展開類比推理,感悟育人的道理。並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對育人道理的認識。整節課我覺得有幾處比較滿意:

  一、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的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多層次地觸控語言、揣摩語言,讓學生真正用“心”去體會,去思考、去咀嚼語言文字中蘊涵著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如學生對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和明白澆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讀與理解,我是通過小組自學完成的,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文字對話,從而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二、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在學生的理解出現障礙或偏差的時候,我及時的給予幫助和引導,體現了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如當學生彙報種樹人的一段話時,對育人的道理並未完全讀懂,我恰當地設定了提問環節:你有什麼不理解?並讓學生聯絡前生活實際想象“不確定的生活”的意思,經過這一點撥,學生茅塞頓開,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適時的評價起到了激勵和點撥的作用。我一方面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在每個學生的回答後適當加入點評,從寫法上,閱讀方式上,字詞理解上都給予明確而恰當的評價。使學生充滿自信,思維積極,課堂裡湧動著一種積極創造的氛圍。

  四、把寫法滲透到閱讀中。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對學生來說指導寫法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直接指導容易顯得生硬,間接指導又怕效果不佳。最後我想出藉助談話引出《白楊》課文,由此及彼,讓學生既學會閱讀方法中的相關聯想,又不露痕跡的進行了寫法指導。並在最後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這裡面“很少的養分”“巨大的能量”各指什麼?

  這個問題引得學生再一次陷入了認真的思考,最後,一名學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很少的養分”指生活中有限的有利條件,“巨大的能量”指的是克服困難的無限的勇氣和力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知道了“不能有依賴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溫室裡的花草”、“只有做堅強的大樹,才能長成棟樑”等道理,聽著學生的感悟,我覺得學生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更深地體會了作者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這就是教學相長吧。我相信孩子們今後也一定會敢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鍛鍊自己,養成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上完這節課後,我發現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教師不必耗費苦心地去說教,只要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這節課由於課堂調控不當,也有很多失誤。如:小組合作效率不高;朗讀指導不到位;有兩個環節“探究感悟”“拓展練習”沒能按照預設完成等。今後我還要在這些方面更加用心,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效,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