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桃花心木》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六年級語文老師在上完課後應該進行教學反。小編為六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桃花心木》課後教學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1

  在上《桃花心木》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讀了課文說說你都讀懂了什麼?讓學生反覆讀種樹人讀語言描寫部分的句子,使學生從心中產生了疑問,出現了矛盾的心理,種樹人這樣做到底有沒有道理呢?從種樹人的一番話中不僅使作者悟出了道理,也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使它們在實際生活中認識本課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讀中體會種樹人的一番話,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而不是我來講他們聽,我只起到一個牽針引線的作用,也真正的讓學生在學習上獨立自主。這也是我用過這次遠端培訓所體會到的,要讓學生對《桃花心木》閱讀理解的比較深入要經歷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這麼一個過程,先有一個整體的初步感知,然後進入區域性,細細的去體會,最後再回到整體,想一想我們從文章中感悟到一些什麼,這也是進行閱讀教學過程設計的一個規律。我有意識地讓學生聯絡現實生活來理解,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理。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我帶領學生朗讀了這句話以後,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議論。如, 樹木的“不確定”是指什麼?人的“不確定”又是指什麼,學生能通過樹木的“不確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從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指生活的變化無常,會經受困難或遭遇不幸等。為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生能聯絡生活實際,談了自己知道的在艱苦環境中自強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學生還能從反面談到一些人被優越條件嬌慣成了“溫室裡的花草”,經不起生活的風雨的事例,兩相對比。

  “為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生通過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艱苦環境的人,接受的考驗和磨練更多,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通過自己親自去實踐,去競爭,去拼搏。

  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才會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本領,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得到生存與發展。反之,長期在確定中生活的人,依賴性強,生存能力差,甚至會成為廢物,被社會淘汰。學生對文中的“不確定”不易理解,我就舉例:學習成績下降、母親下崗、調皮的哥哥考上了名牌大學等等這些都屬於不確定,學生較易理解不確定指生活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豢稍ち系氖攏??約貉Щ岫懶⒆災韉納?睢?/p>

  在教學時,我有意識地讓學生聯絡現實生活來理解課文內容,領悟其中所蘊含的道理。結合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做一個小練筆:聯絡生活實際,你能想到哪些“不確定”,會怎樣去做?學生就一種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的意識,感到學習的興趣和快樂。學習這一課學生很投入,從“讀”到“談感悟”學生領悟的很好,新課標在閱讀訓練上強調了朗讀、默讀、誦讀的要求,特別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還要在讀課文時讀出層次,初讀時大體瞭解《桃花心木》的大概內容,在種樹人的語言描寫和作者的由種樹人的話所感悟到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這裡引導學生進行研讀、品讀,在精彩的語言環境中理解感悟,再來談感受閱讀理解就更深一層了,最後還要回到課文的整體的朗讀,我想這種由淺到深的朗讀訓練日積月累一定會鍛鍊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教學不足:

  上完這節課後,我發現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教師不必耗費苦心地去說教,只要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完這堂課後,我覺得以下方面做的有欠缺:在學生的朗讀指導上還不夠精。要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中去,咬文嚼字,在朗讀指導中,要注意技巧,從語速、語調等方面有層次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從而更好地感悟文字的內容。評價語言沒有特色。尤其是鼓勵性的語言少,因此沒有帶動起學生的氣氛,導致我和學生都沒有進入到最佳狀態當中,因此感覺師生不能同步,有些脫節了。另外,有兩個環節“探究感悟”“拓展練習”沒能按照預設完成等。今後我還要在這些方面更加用心,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效,更多精彩!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2

  《桃花心木》是我國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語言樸實流暢、寓意深刻。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裡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編選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抓住重點句段,聯絡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從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語言特點。

  本科教學我緊扣目標,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一、讀課文,抓主要內容。

  林清玄的散文吸引讀者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善於從生活小事或不起眼的事物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讀了課文學生不難說出,本文主要講:作者看到種桃花心木的人一些奇怪的舉動,經過與他的一番對話,悟到了一個人生道理——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我相機板書:

  奇怪的舉動——一番對話——人生道理

  二、抓住線索,突出重點進行教學。

  種桃花心木的人有哪些奇怪的舉動呢?學生讀文概括出:一是澆水的時間不定,二是澆水的水量不定。假如老師就是種樹人,你有什麼疑問呢?學生紛紛發問:為什麼你不按時來?到底一次澆多少水?等等。然後在讀讀文中作者的疑問。

  對於這些疑問,種樹人是如何回答的呢?我引導學生首先反覆誦讀種樹人的兩段話。自由讀,男女生對讀,指名讀等,而後照應奇怪的舉動談談你明白了什麼?什麼是樹木的不確定性?

  作者從中感悟到什麼呢?找出文中句既第四段反覆讀,然後按照上學期學的:讀進去,想開來的方法,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學生談到人的不確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預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難。只有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作為的人。

  三、迴歸課題、體會寫法。

  本單元要讓學生體會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於是,我引導學生迴歸課題——桃花心木。以物命題,意圖何在呢?意在街桃花心木讓人知道,人也要會在不確定中生活尤其重點體會課文以“桃花心木”為題,不是單純地寫樹木,而是借樹木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樹與人的形象疊印在一起,以此體會到文章在表達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3

  課程確立起課程與社會生活的連續性,從而使新課程植根於生活的土壤。新課程認為,課程不是孤立於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課程不是把學生與其生活割裂開來的屏障,而是使學生與其生活有機融合起來的基本途徑。我覺得,語文課程在這方面作用更顯著。

  我教《桃花心木》時,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聯絡現實生活來理解,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理。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我帶領學生朗讀了這句話以後,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議論:

  1、樹木的“不確定”是指什麼?人的“不確定”又是指什麼?

  2、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為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第一題學生能通過樹木的“不確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從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指生活的變化無常,會經受困難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題學生能聯絡生活實際,談了自己知道的在艱苦環境中自強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學生還能從反面談到一些人被優越條件嬌慣成了“溫室裡的花草”,經不起生活的風雨的事例,兩相對比,最後歸納到第三題的問題上“為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生通過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艱苦環境的人,接受的考驗和磨練更多,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通過自己親自去實踐,去競爭,去拼搏。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會對社會環境、人際關係等產生切身的感受,才會真正感知“尊重”、“艱辛”、“珍惜”等情感,從而學會與他人合作,體驗到奮鬥的艱難,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

  學生在理解了這句話後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才會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本領,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得到生存與發展。反之,長期在確定中生活的人,依賴性強,生存能力差,甚至會成為廢物,被社會淘汰。

  教者所費時間不多,卻使學生從文和道兩方面受到啟迪,既學習了語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聯絡現實生活來學習語文課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