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國家實施巨集觀調控的兩大經濟政策,是國家經濟政策體系中的兩大支柱,它們都能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進行調節,都服務於共同的巨集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即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國家實施巨集觀調控的兩大經濟政策,是國家經濟政策體系中的兩大支柱,它們都能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進行調節,都服務於共同的巨集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即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這表明了兩種政策具有同一性。但它們又都是通過各自傳導機制及政策工具來調節供需平衡,進而影響經濟執行,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這又表明了兩種政策的差異性。如果強調同一種政策代替另一種政策,簡單強化一種政策而忽視另一種政策;或者是主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各行其是,就會失去政策間的互補作用,難以發揮協調、制約的整體功能,甚至於出現碰撞與摩擦,彼此抵消力量,減弱巨集觀調控的效應。我們應當改變計劃經濟的那種銀行過於依附於財政的狀況,但也不能把降低財政職能,削弱財政政策當成改革的要求,認為市場經濟體制下巨集觀調控主要靠貨幣政策實現的看法是片面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貨幣資金運動是整個經濟活動的血液,財政調節涉及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因此,客觀的決定了只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到實現巨集觀調控的目標。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可能性存在於它們都是掌握在國家手中的政策武器,調控目標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則存在於它們各有自己的調控特點。

  1、調控重點不同

  貨幣政策的總量調節功能較強,財政政策結構性調節功能比較突出。

  儘管銀行有時候也對部分貸款戶搞點差別利率,但總體上看,貨幣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較弱一些。相比而言,財政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比較強烈。它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眾多的結構性調節武器,比如差別稅負設計、財政補貼、財政投資等,實現特定的結構性調節目標。當然,財政政策也是重要的總量調節工具,甚至在某些時期,財政政策還可以對經濟波動發揮主導性調節作用。

  2、調節領域不同

  貨幣政策的調節功能僅限於經濟領域,財政政策還可以對很多非經濟領域發揮調節作用。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總要通過眾多商業銀行的傳導才能顯效,而商業銀行的企業性質使貨幣政策難以顧及社會領域的調節要求,從而使財政政策在這些領域獨顯身手。如矯正過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財政政策可以利用累進稅率和財政補貼等手段來發揮作用,貨幣政策則無能為力,甚至貨幣政策的利息機制還在一定程度上擴大這種差距。對於協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比例關係,推進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扶持精神產品的生產,優化經濟資源的地區配置等,貨幣政策的侷限性更加明顯,財政政策的優勢更加突出。

  3、調節方式不同

  貨幣政策的間接性較強,財政政策的直接性較強。

  貨幣政策的傳導需要經過“貨幣供應量—市場利率—貨幣需求—政策目標”等環節,政策效應受到儲蓄動機、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市場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傳導鏈條長,調節時滯長,調節方式間接,調節結果的不確定性較大。財政政策的許多作用手段都直接體現政府的調節意志,直接幫助政策目標的實現,如財政投資性支出可以直接調節投資規模和結構,消費性支出可以直接調節消費規模和結構等,政策意圖的傳遞環節少,調節時滯短,調節結果具有較強的確定性。

  在我國財政與信貸是國家從巨集觀上集中分配資金的兩條不同的渠道,兩者雖然都能對社會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進行調節,但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這種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兩者的不同作用。

  1、兩者的作用機制不同

  財政是國家集中一部分GDP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因而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財政居於主導地位。財政直接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並對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再分配。因此,財政可以從收入和支出兩個方向上影響社會需求的形成。當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大體確定,因而財政收支的規模大體確定的情況下,企業、單位和個人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也就大體確定了。比如,國家對個人徵稅,也就相應減少了個人的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對企業徵稅或國家對企業的撥款,也就減少或增加了企業的投資需求。

  銀行是國家再分配貨幣資金的主要渠道,這種對貨幣資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並不直接參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再分配基礎上的一種再分配。信貸資金是以有償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資金盈餘部門和資金短缺部門之間進行餘缺的調劑。這就決定了信貸主要是通過信貸規模的伸縮影響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形成。至於信貸收入***資金來源***雖然對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形成不能說沒有影響,但這種影響一定要通過信貸支出才能產生。比如,當社會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過旺時,銀行採取各種措施多吸收企業、單位和個人的存款,這看起來是有利於緊縮需求的,但如果貸款的規模不作相應的壓縮,就不可能起到緊縮需求的效果。

  2、兩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從消費需求的形成看,包括個人消費和社會消費兩個方面。社會消費需求,基本上是通過財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財政在社會消費需求形成中起決定作用。只要在財政支出中對社會消費性支出作適當的壓縮,減少公共部門的購買力,社會消費需求的緊縮就可以立即見效。而銀行信貸在這方面則顯得無能為力。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則受到財政、信貸兩方面的影響。在個人所得稅制度日趨完善的情況下,財政對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響的。而銀行主要是通過工資基金的管理和監督以及現金投放的控制,間接地影響個人的消費需求。至於說銀行對個人消費的形成是有直接影響,也主要是體現在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上。但居民儲蓄存款畢竟可以隨時提取,因而這種影響的力度就不象財政那樣大。再從投資需求的形成看,雖然財政和銀行都向再生產過程供應資金,但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在我國現行體制下,根據財政、銀行在運用資金上無償與有償的不同特點,固定資產投資理應由財政供應資金,而流動資金投資一般由銀行供應資金。雖然隨著銀行信貸資金來源的不斷擴大,銀行也發放一部分固定資產投資貸款,但銀行的資金運用的重點仍是保證流動資金的供應。從這裡也可看出,財政在形成投資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合理化,而銀行的作用則主要在於調整總量和產品結構。

  3、兩者在膨脹和緊縮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在經濟生活中,有時會出現需求不足、供給過剩,有時又會出現需求過旺、供給短缺。這種需求與供給失衡的原因很複雜,但從巨集觀經濟看,主要是由財政與信貸分配引起的,而財政與信貸在膨脹和緊縮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別的。財政赤字可以擴張需求,財政盈餘可以緊縮需求,但財政本身並不具有直接創造需求即“創造”貨幣的能力,唯一能創造需求、創造貨幣的是銀行信貸。因此,財政的擴張和緊縮效應一定要通過信貸機制的傳導才能發生。比如財政發生赤字或盈餘時,如果銀行相應壓縮或擴大信貸規模,完全可以抵消財政的擴張或緊縮效應;只有財政發生赤字或盈餘,銀行也同時擴大或收縮信貸規模,財政的擴張或緊縮效應才能真正發生。問題不僅在此,銀行自身還可以直接通過信貸規模的擴張和收縮來起到擴張和緊縮需求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銀行信貸是擴張或緊縮需求的總閘門。

  正是由於財政與銀行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這就要求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必須配合運用。如果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會產生碰撞與摩擦,彼此抵消力量,從而減弱巨集觀調控的效應和力度,也難以實現預期的調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