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四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單元測試題

  在考試即將到來之際,學生們你們準備好了複習工作了嗎?讓我們來做一套試題卷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XXX以供大家閱讀。

  高二政治必修四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單元測試題:

  1、“十二五”規劃注重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把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結合起來。

  材料一:2010年歐洲多國遭遇罕見雪災。人們再次反思:地球孕育了生命,但21世紀地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人類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破壞性地利用自然:導致氣候異常,雪災嚴重、泥石流頻發……

  材料二:人民群眾在監督生產過程的環境汙染控制、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早在本世紀初,山東省人大代表開始就環境生態問題對政府職能部門進行依法監督,這被稱這“山東現象”。2010年省政府提出建設“綠色山東”“藍色山東”的口號,人民群眾環保意識大為增強,積極參與綠色生態山東的建設,2010年全省建成汙水處理廠108座,日處理能力達到1036萬噸,居全國第一,同年山東單位GDP節能降耗和汙染減排雙雙達標。

  ***1***結合材料一、二,從人民群眾歷史作用角度談談你對建設生態文明的看法。***8分***

  材料三:和諧城市是上海世博會主題的精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的日趨嚴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應運而生.各國城市政府為此提出的發展戰略大多圍繞如何重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和諧,最終達到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和諧。“和諧城市”倡導人本關懷,從根本上立足於人與人、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的和諧。“和諧城市”的理念將為城市管理和城市規劃提出更新的挑戰,並次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結合材料三,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分析“和諧城市”理念提出的哲學依據***8分***

  2. 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國家、人民,自身幸福,都有著重大意義:

  材料一:2010年3月2日,5名大學生掏糞工和濟南市城肥清運管理二處簽訂聘用合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市民甲說,憑個人本事掙錢,沒什麼丟人的!市民乙說,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們上學,卻找了那麼一份工作,太丟人了!當事人張婷說,有人覺得這工作低人一等,但是在我看來,工作不分三六九等嘛!

  ***1***運用價值觀的有關知識,評析市民甲、乙、張婷三人的觀點。***9分***

  材料二: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7.8萬名“村官”,小楊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學一畢業,小楊打破傳統觀念,隻身來到千里之外的一個鄉村任村委會主任助理。任職期間,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下,她走訪農戶,宣傳黨和政府的有關方針和政策,傳授農業科技知識,協助主任處理一系列村務。她刻苦學習雕刻知識,與該村藝人共同努力,使該村瀕臨失傳的木雕工藝重放異彩,並將原先小打小鬧的木雕品發展為人人喜愛的旅遊紀念品。短短兩年,該村的社會風氣明顯好轉,村民的錢包鼓了起來。因此,“村官”小楊得到了領導和村民的一致好評。小楊自己也認為當“村官”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2***結合材料二,運用“實現人生的價值”的有關知識,說明“村官”小楊在鄉村的精彩人生給我們的啟示***9分***

  3、2010年7月,胡錦濤指出,要順應時代要求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深入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促進社會發展。

  材料一: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黨和國家制定了文化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經過改革,理順了文化事業單位內部各種人事關係和執行機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1***運用“社會發展的規律”相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體現的哲學道理。***9分***

  材料二: 山東省Z市成功提升傳統產業的原因有: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每一項改革都充分徵求群眾的意見,贏得群眾的支援。

  ***2***說明Z市成功提升傳統產業的原因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6分***

  4、伴隨社會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追求人生幸福已成為國家、公民個人共同關注的熱點。

  材料一:2009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之一,全黨要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定不移依靠群眾,充分考慮群眾利益和承受能力,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切實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1***結合材料,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分析說明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的哲學依據。***9分***

  材料二——【同票同權】 1953年,中國製定第一部選舉法時規定:選舉全國人大代表時,農村和城市每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量比例為8∶1。當時,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只有13.26%,做那樣的規定是為了體現工人階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和工業化發展方向。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人口的比例大大的減少,城鎮人口已經達到46.6%……修改選舉法,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選舉法修正案,明確取消城鄉差別,一步到位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開啟“同票同權”時代。

  ***2***選舉法的修改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哪些道理?***8分***

  5.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推動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

  2010年12月27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在京舉行。“十二五”期間,財政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堅持改善民生,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一是,“十二五”期間,我國明確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教育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實現到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 4%的目標。三是,支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四是,加快編織覆蓋全民的“社保和就業網”。五是,更多“保障房”解決百姓住房之憂。

  請你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分析,“十二五”期間,財政加大民生投入的必要性。***8分***

  6.***2011山東高考***材料一: 青年學生素有光榮的愛國傳統,歷史以愛國報國為己任。而在愛國情感的表達上,當代青年具有新的時代特點,它們正用新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無限愛意。

  結合材料一,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相關知識,分析當代青年在愛國情感的表達上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的哲學依據。***7分***

  ***2*** “黨中央,國務院強調:當重大災難發生時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談談其哲學依據。***6分***

  答案

  1、***1***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全民動員對於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2分***

  ②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這表現在人民群眾參與環境和生態保護,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2分***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這表現在人民群眾環保意識大為加強,人民群眾和人大代表依法對排汙企業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行監督,促進了政府重視生態環境。***2分***

  ④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山東積極實踐科學發展觀,全民動員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必將為綠色山東建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2分***

  ***2***

  2.***1***①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不同。市民甲、已、張婷三人的價值觀不同,對大學生掏糞工作的認識也不同。***3分***

  ②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應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市民甲和張婷的觀點是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的體現,而市民乙則更多地站在個人及家庭角度看問題,是不可取的。***3分***

  ③人的價值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市民甲和張婷的觀點是正確的。而市民乙的認識是不正確的。***3分***

  ***2***【思路分析】解答此題首先明確設問知識指向,通過“精彩人生”可見小楊人生價值的實現,所以此題主要考查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因此我們立足人生價值的實現途徑:勞動和奉獻。客觀條件:社會與個人的統一。主觀條件:價值觀、主觀能動性和自身素質的提升。

  【參考答案】①小楊在做“村官”的實踐中,不僅使該村的社會風氣好起來,村民的錢包鼓起來,自己也得到了好評,表明人只有在奉獻社會的實踐中才能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3分***

  ②小楊的精彩人生離不開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也離不開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價值只能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3分***

  ③小楊打破傳統觀念做“村官”,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鄉村建設作出了貢獻,說明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3分***

  3、***1***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黨和國家制定了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促進了我國文化產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3分***

  ②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我國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理順了各種關係,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3分***

  ③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我國進行文化體制改革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3分***

  ***2***①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和不斷解決中實現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加以解決。改革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3分***

  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使改革與提升傳統產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3分******6分。每句1分***

  4、***1***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因此黨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3分***

  ②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能促進人們的實踐活動走向成功。這要求樹立並踐行正確的價值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是黨民主執政的要求,也是黨倡導並踐行群眾觀的體現。***3分***

  ③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應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就是做到了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準。***3分***

  ***2***設問二:解答此題關鍵要立足唯物主義歷史觀,再者通過對材料的認識來分析唯物史觀的內容。選舉法的修改是現實社會轉變的要求,體現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選舉法修改推動統籌城鄉發展,可見上層建築的改革對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作用。選舉法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體現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同時選舉法修改,是黨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體現。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選舉法修訂是根據城鄉發展變化的實際作出的決策。***2分*** 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選舉法的修訂將推動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2分***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選舉法的修訂切實保證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2分***

  ④價值觀對人們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要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隨著我國國情的變化,相關法律也必須作相應的修改,從而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2分***

  5、【思路分析】此題屬於原因依據類材料題,解答此題首先明確設問指向:歷史唯物主義。其次明確設問核心: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所以此題轉化為:為何要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我們首先可以考慮當前的社會存在。其次立足人民群眾的地位,第三合理把握黨和政府的價值選擇。

  【參考答案】***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伴隨經濟發展我國民生問題突出,直接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所以要想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必須關注民生。***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財政加大民生投入,關注民生,維護群眾利益,是由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決定的。***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加強財政民生投入,關注民生是黨對人民利益的維護,是黨群眾路線的體現。***4***共產黨人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準。財政加大民生投入,關注民生是黨自覺立足人民群眾的立場,作出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體現。

  6、***1***此類題型的特點是運用給定的知識,分析闡明某一實際問題;不需要學生分析其內含的。答題時應採取“三步曲”:第一步:理解題意,分開答,答出限定知識的具體內容;

  第二步:聯絡答。把限定知識和實際問題聯絡起來,運用理論***一般***分析實際問題***具體***,說明理論上的科學性、政治上的正確性、實踐上的有效性。第三步:綜合答,承前啟後,得出結論,明確表態。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發展,當代青年在愛國情感的表達上具有新的時代特點。 ***4分***

  ②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隨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作為一種價值選擇,當代青年的愛國情感表達也體現了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 ***3分***

  ***2***①抓主要矛盾 ②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③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每條2分,共6分***

  答案:①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因此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1分***

  ②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及不斷解決中實現的。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正確處理這兩對矛盾。***1分***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1分***

  ④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必須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和核心。***1分***○5個人與社會是統一的。堅持社會發展和個人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