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對巨集觀經濟的影響

  財政政策在巨集觀經濟中的定位自凱恩斯巨集觀經濟學的現代財政理論誕生以來,財政政策的運用一直是巨集觀經濟學中頗有爭議的話題,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1***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調節方式

  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調節是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兩方面來實現的。收入方面對投資總量的調節主要是通過稅收實現的。支出方面對投資總量的影響首先表現為財政自身的投資支出,這項支出規模佔總投資比重的大小決定了對投資總量的影響程度;其次財政投資的帶動效應,在經濟不景氣時,通過財政投資帶動其他投資主體的介入,進而引起其他經濟主體的投資增加來擴大投資總量;而在經濟過熱時,減少財政投資的支出會使需要財政支援的投資不能實現,對投資總規模擴張起到抑制作用。

  ***2***財政政策調節投資總量的作用過程

  通過發行建設國債來擴大政府的投資規模是財政政策調節投資總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債投資政策的具體內容,就是在當年財政預算難以支援政府投資進一步擴大的情況下,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的方式增加國債的發行,滿足政府擴大投資的需要,實現政府通過擴大支出刺激需求的巨集觀經濟管理目標。

  乘數效應說明了投資增加刺激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具體表達式為:

  K=1/***1一MPC***=1/MPS

  式中K表示乘數,:MPC表示邊際消費傾向,MPS表示邊際儲蓄傾向。乘數公式表明,投資乘數的大小與邊際消費傾向或邊際儲蓄傾向有關。

  財政政策對投資的結構調節

  財政政策對投資建設的結構調節是通過產業政策、區域政策和價格政策來實現的。通過對不同產業、不同地區採取不同的稅率政策、財政補貼政策及其他的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增強這些產業和區域的投資吸引力。

  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影響

  在一定條件下一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可能會發生“擠出效應”。

  ***1***政府投資的“擠出效應”

  所謂“擠出效應”,是指由於政府發行國債規模過大,從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對有限信貸資金的競爭,導致民間部門投資減少。它將使政府擴張性財政支出的效應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銷。因此,國債規模及投向必須合理,如產生“擠出效應”,國債政策必須進行調整與轉向,以保證其可持續性。

  ***2***產生“擠出效應”的條件

  1***經濟中資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2***貨幣供給是否相應增加。

  3***社會經濟活動是否達到充分就業水平。

  巨集觀經濟分析的基本思維框架

  一、分析巨集觀經濟首先要關注的三個指標

  1.價格

  這裡講的價格不是指某個產品的具體價格,而是指價格總水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價格。

  ①消費品價格

  國際上將消費品價格稱之為CPI,包括食品價格、服裝價格、家電價格等,一般來說,消費品價格上漲過快,就會出現通貨膨脹;而消費品價格下跌過快時,就會出現通貨緊縮。就中國現在來講,我們國家消費品價格的指數取值範圍是3%-5%,超過5%會出現通貨膨脹;低於3%會出現通貨緊縮。

  ②投資品價格

  國際上稱之為PPI,我們也稱生產資料價格,工業產品出廠價格,包括鋼材價格、水泥價格等。一般來說,投資品價格上漲過快就會出現經濟過熱,而投資品價格下跌過快,就會出現經濟過冷,我國目前PPI指數取值範圍是4-6%,超過6%就會出現經濟過熱;低於4%會出現經濟過冷。

  ③資產價格

  資產價格在我國主要是指股價和房價。資產價格升幅過快,會出現經濟泡沫,而資產價格跌幅過快,慢會出現資產縮水,導致信用體系破裂。目前中國沒有對資產價格的取值範圍達成一致。現在理論界有人認為資產價格就股價來說,應以2006年為基數,上海股市為藍本,每年上漲1000點左右,自2009年之後的未來5年內達到1萬點以上為正常;資產價格就房價來說,應以2006年為基數,每年上漲幅度5%-10%,15-20年翻一番為正常。

  2.增長 增長以國內生產總值即GDP的增長率為衡量指標。我國現在認為,我國GDP合理取值範圍應是“八、九不離十”,即年增長率為8-10%。從我國現在的實踐來看,若GDP增長超過10%,資源供給***包括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等***就跟不上,就會出現煤、電、油、氣、運等資源的價格上漲和企業經營上的困難,從而制約經濟發展,因而最好不要超過8%。但GDP的增長也不能太低,GDP增長低於8%,會造成過高的失業率,難以完成每年解決1000萬新增就業人口的任務。我國在203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而要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每年解決1000萬的新增就業人口的任務。當然,失業率過高也會影響社會穩定。

  3.就業

  就業狀況以失業率為衡量指標。我國目前失業率的合理取值範圍是3-5%。失業率高於5%就會影響社會穩定;失業率低於3%就會出現勞動力供給不足,影響企業經營。

  總之,對巨集觀經濟的分析,首先就是要分析上述三個指標,即:價格、增長、就業指標的變化趨勢,並進而分析影響三大指標的因素,採取措施而使之保持在合理的取值區間,以保持國民經濟良好的發展。不過,影響價格、增長、就業這三大指標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二、影響三大指標的主要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影響上述三大指標的主要因素是供求關係的變化,就整個社會來講,也就是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的相互關係的變化。因此,我們需要具體分析總需求與總供給,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1.總需求

  簡單地講,總需求就是指有貨幣支付能力的需求,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有貨幣支付能力的社會購買力的總和。要注意需求與需要的區別,前者是指購買能力,後者則是指購買慾望,因而它們的差別就是購買能力和購買慾望的差別。總需求由三部分構成:

  第一,消費需求。消費需求按照不同影響因素,可以分為三種形式的消費:收入性消費,即由收入決定的消費品;信貸性消費,即借錢消費;預期性消費,即受預期影響的消費。

  第二,投資需求。投資需求包括三種形式的投資:民生投資,即公共產品投資,主體是政府,包括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的投資;生產性投資,即向各個產業的投資,其主體是企業,充分受市場經濟的調節;資產投資,即對資產市場與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其主體是公眾。

  第三, 出口,出口是指將國際市場需求轉變成為國內總需求。

  上述的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被稱之為內需,而出口則被稱之為外需。消費、投資、出口的不同組合比例,會使一個國家形成不同的增長模式。一般來說,出口所佔的比例不能太大,如果出口對GDP的貢獻超過20%,就是會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如果出口對GDP的貢獻保持20%左右,投資與消費對GDP的貢獻保持在75%以上,就是內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如果投資對GDP的貢獻過大,例如投資對GDP的貢獻超過30%,就是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如果消費對GDP的貢獻若保持在60%以上,那麼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就是消費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與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都不行。例如我國從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間使出口所佔比例逐年增加,出口對GDP貢獻達到40%左右,成為標準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在這種條件下,由於我國經濟增長已過份依賴外需市場,因而2008年金融風暴的發生,導致外需市場大幅減少,從而導致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必然下滑。近三十年來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的國家每十年出現一次大的問題,如1987年的日本經濟,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我國的經濟問題。2007年由於價格的暴漲,“我們要被脹死了”,2008年價格的暴跌,“我們又要被憋死了”。

  2.總供給

  可以簡單地稱為一定時期現實生產能力的總和。總供給包括消費品供給、投資品供給、進口***相當於利用國際市場供給而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

  3.總需求與總供給的關係

  總需求與總供給有三種關係,即總需求膨脹、總需求不足、總量平衡,如下表:

  總需求>總供給: 總需求膨脹→價格暴漲、通貨膨脹、經濟過熱、經濟泡沫、失業率太低

  總需求<總供給:總需求不足→價格下跌、通貨緊縮、經濟過冷、資產縮水、失業率過高

  總需求=總供給***±5%***:總量平衡→國民經濟執行穩定

  只有實現總量平衡時,價格、增長、就業三項指標才會在合理範圍內波動,目前我國處在總需求嚴重不足的狀態,因而價格過速下跌、經濟增長速度過速下滑、通貨緊縮和經濟過冷的壓力太大。一般來說,現實中總需求與總供給的自然平衡狀態很少,所以我們只有在巨集觀調整中才能使其達到動態平衡。這樣就提出了一個重要課題,到底是什麼在影響著總需求與總供給二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只有找到影響二者關係的因素,才能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影響而達到對供求關係的有效的調控,這也是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問題。

  影響供求關係有兩類因素,一種是企業及居民的投資與消費行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微觀因素,研究這些因素的影響,就是後來形成的微觀經濟學;另一種是貨幣及財政等因素,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巨集觀因素,研究這些因素的影響,後來發展成為巨集觀經濟學。我們這裡主要分析影響供求關係的巨集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