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工具對於經濟的影響
財政政策工具也稱財政政策手段,是指國家為實現一定財政政策目標而採取的各種財政手段和措施,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功能可將財政政策劃分為擴張性政策、緊縮性政策和中性政策。現在我們進一步探討積極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積極財政政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實施背景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直接導致了國際市場需求萎縮,進而演變為全球經濟衰退。造成世界經濟普遍性的生產過剩和通貨緊縮。作為亞洲國家最大貿易伙伴,亞洲金融危機無疑對我國經濟執行產生重大沖擊。從當時國內經濟情況看,物價水平持續下跌,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出現不足,居民收入增長放慢、失業壓力增大;同時,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導致了我國出口不振。大大降低了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這些都充分說明我國經濟進入了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的發展階段。面對這種從未出現過的極其複雜的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果斷地做出了實施以增發國債、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刺激消費、擴大出口為主要內容的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二是調整稅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長。三是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費心理預期。四是規範收費制度,減輕社會負擔,推動擴大消費。五是支援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
2、積極作用
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近七年的時間裡。在促進經濟增長、調節供求關係和克服通貨滯脹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促進經濟平穩發展。大規模的國債投資不僅有效遏制了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而且抑制了通貨緊縮。1998-2004年間,國債建設資金年均拉動經濟增長為1.5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GDP年均增長8.56%,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2***優化經濟結構。積極財政政策著眼於短期需求管理和長期供給管理有機的結合,在加強基礎設施的同時,通過國債資金的直接投入、稅收政策等措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支援一些符合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的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
***3***增加就業。七年來,國債資金支援的一大批新專案及其配套專案的建設共增加就業崗位700萬-1000萬個,對拉動相關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
***4***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通過對中西部地區進行傾斜性財政資金安排,進行了諸如西電東送、青藏鐵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改善了這些地區的投資經營環境,加快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使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總之,作為一項反週期巨集觀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基本上是恰當的,它對中國經濟社會相對平衡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負面效應
一、積極財政政策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效應在快速遞減
自去年8月中央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已經取得明顯成效。1998年GDP增長三、四季度分別達7.6%和9%,全年達7.8%。今年一季度經濟執行基本正常:
***1*** 一季度GDP增長8.3%,雖低於去年第四季度,但比去年同期高出1.1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增長10.1%,比去年同期高出1.9個百分點。
***2*** 今年固定資產投資開局良好,投資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果,從各類產業投資增長來看,一季度一、三產業投資大幅增長,第二產業投資增長趨緩,一、三產業投資佔全部投資的比重分別由原來的2.2%、55.8%上升為4%、61%,而第二產業投資的比重由42%下降為35%,變化趨勢符合當前產業政策走向;政府投資明顯擴大,投資渠道趨於多元化,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17.3%,其中預算內投資增長67.8%,國內貸款增長38%,債券籌資增長8倍,自籌資金增長12.1%,只是利用外資同比下降近30%。 ***3*** 一季度市場銷售穩定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4%,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0.6%。***4***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同比增長26.1%。這種增長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增值稅和消費稅同比增長21.1%,佔收入增長的35%;二是來自加強徵管,大力防欠清欠,稅款查補收入同比增長38.5%,佔收入增長的12%;三是來自嚴厲打擊走私活動,保證了海關進口稅收的大幅度增長,其中關稅同比增長144.4%,海關代徵增值稅和消費稅同比增長107.1%,海關稅收增長佔全部收入增長的40%。***5***金融執行基本平穩,人民幣匯率繼續穩定,居民收入繼續增長。
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效應隨時間的推移而遞減是必然的。值得重視的是,去年發行1000億元國債是逐步投入的,今年仍在繼續,而且今年預算又加大投入250億元,為什麼它的效應會遞減這麼快?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
二、積極財政政策是否可以繼續實施
積極財政政策是否可以繼續實行下去,涉及對積極財政政策內涵的認識問題。據我理解,積極財政政策不是一個規範的學術詞彙,它是針對自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的職能作用趨弱的狀況而提出的,它的內涵應是全面啟動各種財政手段,並通過各種財政手段的相互配合,充分發揮財政在市場經濟下應有的職能,即合理配置資源、調節收入分配以及穩定和發展經濟的職能。這樣全面理解的財政政策和市場經濟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是市場經濟所必需的,是國家對市場執行實施巨集觀調控的必要手段。因而不能把積極財政政策理解為單一的擴張性政策,也不能理解為只是使用發行國債這一單一的財政手段。採取大幅度增發國債的辦法,只能是在特定情況下的特殊措施,當然不能是長期的財政政策,而從長遠來看則應是以增收節支為主、以發行國債為輔、靈活運用多種財政手段。
先看看我國當前國債的發行情況和未來趨勢。根據有關資料計算,1998年我國國債餘額6495.1億元***當年發行額-當年還本付息額+上年餘額***,佔GDP的比重為8.2%,目前仍處於低水平。根據現代國債原理,一般慣例是以新債還舊債,從理論上說,發債的最大限度可以以政府喪失信譽以至國債發行困難為限,到了國債發不出去的時候,還本付息才必須由增加稅收來支付,只能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所說的國債是延期的稅收。而我國當前國債仍是居民搶手的投資工具,以此可以判斷國債發行仍具有很大的潛力。
國債發行潛力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還必須對當前財政的負擔限度進行認真分析,給以足夠重視。我國進入摼盼鍞之後,國債發行額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1995-1998年各年的增長率分別為46.9%、22.3%、30.5%、37.3%,國債依存度***按國內債務收入/中央本級支出+全部還本付息支出計算***也呈增長趨勢,各年分別為52.6%、53.4%、54.3%、60.5%。我國每年的國債收入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用於原有國債的還本付息;二是用於彌補財政赤字。由於過去發行的國債多是3-5年中期國債,而摼盼鍞期間又面臨還本付息的高峰期,所以國債中的還本付息部分的份額逐年加大,1995-1998年各年還本付息***包括外債部分***所佔的比重分別為56.7%、66.7%、77.5%、71.0%。也就是說,當年發行國債數額雖然越來越大,但可用於彌補當年支出的數額卻越來越小,而這正是國債發行額和國債依存度不斷加大從而加劇當前財政困難的癥結所在。這種狀況通過國債操作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如改善國債期限結構,今後多發一些長、短期國債,避免還本期過分集中形成還債高峰,或將本息分離,將付息歸入經常預算或每年付息,避免到期集中付息,加重還本付息負擔。實際上我國已經開始進行這種操作,並且還本付息的頂峰已經過去,明顯的跡象是1999年的還本付息金額已經開始下降,由1998年的2351億元下降為1912億元。應當指出,減輕國債負擔的主要措施還應是通過深化改革,提高預算內收入佔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財政收入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因為,國債依存度是分子和分母之間的一種比例關係,只要分母增長快於分子的增長,二者的比值就可以下降。計算國債依存度的分母有兩個因素:一是還本付息,這是由過去發行的當年到期還本付息的國債發行額決定的;二是中央本級支出,顯然這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既要提高預算內收入佔GDP的比重,也要提高中央本級支出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只有摿礁霰戎財逐步提高,才有可能逐步降低對國債的依存度。當前和今後的問題是,對連年大幅增發國債必須慎重,防止重新出現還債高峰帶來潛在的債務危機和財政困境。
下面再看看我國當前預算內財力和未來可能集中的財力。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預算內收入***不含國內外債務***佔GDP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至1996年才開始有所回升,1994-1998年5年間分別為11.2%、10.7%、10.9%、11.6%、12.4%。樓繼偉副部長在1998年地方財政決算匯審會廳***局***長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了未來可能集中財力的趨勢,據他的預測,經過3-5年的時間,可以力爭使我國財政收入***指預算內收入***佔GDP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具體措施包括:***1***積極擴大財源,加強徵管,堵塞漏洞,懲治腐敗,清繳欠稅,可以提高1-2個百分點;***2***進一步完善稅制可提高0.5-1個百分點;***3***通過摲迅乃皵將分散在各部門的財政性資金納入預算內,可提高4-5個百分點;***4***在摲迅乃皵過程中對繼續保留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費納入預算內,可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的測算可能還沒有包括大約佔GDP的0.5%的直接衝減收入的企業虧損補貼、已經在預算中單獨列項的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998年佔當年GDP的1.5%,還應當考慮可以社會保障收入名義納入預算的大約佔GDP的4%的撊??O嶄@?延脭。如此計算下來,未來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可能達到25%以上,也就是說,目前預算內的財力僅相當於未來可集中財力的一半。由此可見,當前國家財政的癥結所在是財力分散,所以黨的撌?宕髷確定的摷?脅屏Γ?襉瞬普?方針,仍然應當確認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財政工作的總方針。集中財力不能僅是形式上提高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而關鍵是要確定提高政府可以統籌安排的財力的比重,以便保證政府可以靈活排程,優化支出結構,保證重點,實現國家各項重大方針政策。
有人提出當前的積極財政政策存在著支出上的擴張政策與收入上的緊縮政策的矛盾,即收入上的緊縮抵消了支出上的擴張效應。這種意見實際上是在肯定支出上實行擴張政策的同時,對提高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政策措施提出質疑。所謂收入上的緊縮政策,無非是指財政收入的增長會對民間投資和消費產生排擠效應,因而有人明確提出應實行擴張支出與減稅同時並舉的財政政策。我認為,在當前形勢下,這種意見是值得商榷的。其一,既然肯定在支出上實行擴張政策是對的,那麼擴張支出的收入從何而來?增發國債可以刺激內需,但增發國債只能用於建設性支出,而增加中下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如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特別是保證下崗人員的最低生活保障等,同樣可以刺激內需,但增加這些經常性支出必須靠增加稅收;其二,財政收入的排擠效應是來自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過高,而我國當前以稅收為主的預算內收入佔GDP的比重是偏低,不是過高,因而一般的減稅是不可行的;其三,上已述及,提高財政收入佔GDP的措施主要是摲迅乃皵,一方面清理整頓亂收費,減輕企業和居民額外負擔,一方面將應當保留的收費集中到預算內,這種措施不存在排擠效應問題;其四,增加稅收的正常措施是加強徵管,堵塞漏洞,清理欠繳,只要嚴格按國家政策徵稅,該徵的徵,該減的減,該免的免,不是強制地徵收摴?匪皵,這裡也不存在排擠效應問題;其五,在當前社會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即使實政策作用的前提條件。
如何全方位啟動消費需求,成為近來全民關注的熱點話題,目前已經到了採取果斷措施的時候了。為什麼多次降低利率,物價長時間走低,而居民仍然有錢不花,熱衷於儲蓄?恐怕主要原因還在於居民消費心理的變化,即對收入趨勢看低而對支出趨勢看高,人們總在盤運算元女教育要花多少錢,買房要花多少錢,醫療保險要花多少錢,未來養老要花多少錢,即使手裡有一點錢也有後顧之憂,不敢大膽去消費。所以適當提高收入增長水平是啟動消費需求的首要前提。改革開放20年來,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1%,而近4年來僅為4%左右,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9%,但1986年以後的13年也大致徘徊在4%左右***參見1999年6月10日《經濟日報》1版***
至於提高收入水平的途徑和措施對城鎮和農村來說自然是不同的。從城鎮來說,應是和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相結合。首先應當考慮提高中低收入階層收入水平,可以通過財政渠道較大幅度地提高下崗職工、離退休職工和最低生活標準線以下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切實同效益掛鉤放開企業工資;同時進行配套性的工資改革,將住房、社會保障以及醫療制度改革同工資改革結合起來,使居民家庭的支出預期透明化;此外還要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調節作用。我國70%的人口仍在農村,千方百計提高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自然是啟動消費需求的重中之中。對農村來說,當務之急是採取切實措施減輕農民的額外負擔,必須切實精簡機構,裁減冗員,嚴格執行農業稅法和提留統籌政策,嚴禁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要積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大力推進科教興農,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農民持續的增產增收。
二、穩健財政政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實施背景
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週期的上升階段。一是經濟增長接近潛在水平。2003年GDP增長9.3%,2004年增長9.5%,部分行業瓶頸約束或資源約束的出現,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潛在產出水平。二是物價趨於上升。2003年居民消費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分別上漲1.2%和0.1%,2004年則分別上漲3.9%和2.8%。三是失業率升勢趨緩。2003年全國城鎮就業增加85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2004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98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四是出現區域性投資過熱。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比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高了17.6%個百分點。當年投資率上升到42.3%,比2002年增加了3.1個百分點,接近於1993年經濟嚴重過熱時的水平***當時投資率為43.5%***。為此,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貨幣手段***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提高利率等***和行政手段等,以逐步控制經濟區域性過熱的跡象。雖然2004年5~6月在巨集觀調控影響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明顯下降,但在2004年7~10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又出現明顯的反彈跡象,增長率分別為31.4% 、26.3% 、27.9%、2***%。在國民經濟已發生經濟週期階段轉換和出現區域性過熱的形勢下,如果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不利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和減輕通貨膨脹壓力。
同時,經濟執行中的深層次問題也凸現出來。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更加尖銳。目前中國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 、42%、18%和7.3%,特別是2003年中國GDP佔世界的4%,但消耗佔世界的比重:石油為7.4% ,原煤為31% ,鐵礦石為30%,鋼鐵為27%,氧化鋁為25%,水泥為40%,說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已成為巨集觀調控的一項緊迫任務。二是國內經濟和社會結構性矛盾也比較突出。投資佔GDP的比重過高,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率的貢獻下降。此外,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擴大。
近年來財政收入雖然大幅增長,但由於中國轉型期財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斷增加,支援經濟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以及加強巨集觀調控的需要,因而伴隨積極財政政策而來的公共風險也在加大,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增長很快。
由此可見,積極財政政策已完成其歷史使命,財政政策的調整、轉型勢在必行。
2、目標
財政政策作為政府巨集觀調控的一項重要手段,其目標的確定必須服務服從於國民經濟巨集觀的總體要求。穩健的財政政策要服從服務於改革發展大局和中央巨集觀調控大局,巨集觀上既要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繼續擴大,又要防止通貨緊縮趨勢的重新出現;既要堅決控制投資需求膨脹,又要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既要對投資過熱的行業降溫,又要著力支援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因此,穩健的財政政策必將有助於防止經濟大起大落,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經濟平穩增長。
3、主要內容
穩健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概括起來,就是四句話,十六個字:控制赤字、推進改革、調整結構、增收節支。
***1***控制赤字,就是適當減少中央財政赤字,但又不明顯縮小,鬆緊適度,重在傳遞調控導向訊號,既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繼續擴大,又防止通貨緊縮趨勢的重新出現,體現加強和改善巨集觀調控、鞏固和發展巨集觀調控成果的要求。
***2***推進改革,就是轉變主要依靠國債專案資金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按照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的原則,在繼續安排部分國債專案投資,整合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保證一定中央財政投資規模的基礎上,適當調減國債專案資金規模,騰出更多財力,用於支援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為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公平和相對寬鬆的財稅環境,建立有利於經濟自主增長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體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
***3******調整結構,就是在對總量不做大的調整和壓縮的基礎上,進一步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公共財政的要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專案資金投向結構,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有促有控,對與經濟有關的、直接用於一般競爭性領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來、壓下來;對屬於公共財政範疇的,涉及到財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強的農業、就業和社會保障、環境和籌“和調整經濟結構的要求。
***4***增收節支,一方面,在總體不增稅負或略減稅負的基礎上,通過嚴格依法徵稅,堵塞各種漏洞,把該收的收上來,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應收盡收本身就是巨集觀調控。另一方面,嚴格按預算控制支出特別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長,在切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體現配合巨集觀調控和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4、作用
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有它的可行性和作用。表現在:
***1***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帶動了投資、信貸增長偏快,結構性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勢必影響到巨集觀經濟的發展,如果繼續實施這一政策,不僅不利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而且易於形成逆向調節;不僅不利於減緩通貨膨脹的趨勢,而且易於加劇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調程度,加大經濟健康執行的風險和阻力,對此,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已不合時宜,應當適時轉向。
***2***從規避風險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調整現行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主要是通過政府大量發行國債進行基礎建設投資而實現的,一方面使得經濟的增長過份依賴於國債的發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國債的規模越來越大,到目前為止,僅長期建設國債累計額就達到了9100億元之巨,而且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偏高,經濟中積累了大量的或有負債,增加了財政執行的壓力。
***3***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使得我國經濟已基本上走出通貨緊縮期,進入新一輪的上升期,經濟自主增長的能力明顯增強,社會上已有大量的資金在湧動,人們的投資意識在逐漸增強,足以緩和由於政府減少投資而帶來的對經濟的波動。
總之,根據我國國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從實際出發,中央確定了財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以代替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是一種客觀的、必然的、符合現實的科學選擇。
更好實施財政政策,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增長
***一***財政政策目標層次需要提升,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潛力。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軌以來情況較為複雜、決策較為艱難的時期,經濟執行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的背離程度不斷拉大,不均衡、不和諧等因素潛伏的風險,將影響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使得對經濟走勢的判斷出現嚴重分歧,政策取向再次受到嚴峻考驗。突破財政政策的現有目標層面並使之同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相一致,成為抉擇財政政策取向的關鍵所在。從長遠發展來看,財政政策的目標不能拘泥於平抑經濟波動的短期效應層面,而應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關注於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和均衡性,通過大力支援研究與開發,促進人力資本開發和積累、增加公共投資、增強適應開放經濟的主動性,既提高社會發展的和諧水平,又改進經濟發展的速率和效率。
***二***財政政策選擇視野需要拓展,突破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依賴”。
在當前財政政策實踐中,政策選擇層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臨時應急措施多,長期制度建設少;單一、僵化的措施使用多,多元、高效的工具集合少;原則與抽象概念多,可操作、有實效的內容少。特別是在巨集觀調控中多次運用政府主導型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容易破壞穩定的市場預期和社會和諧,導致經濟執行的大起大落。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有關財政政策的選擇多延續計劃經濟體制,受到“路徑依賴”的影響,又往往習慣於運用行政性的投資擴張來刺激經濟。因此,需要拓展財政政策選擇視野,在改革中逐步豐富和發展財政政策手段,不斷完善和創新其實現方式,在政策制定和操作上降低“隨機性”而增強規則性、強調“協同性”而淡化“依賴性”、注重“豐富性”而避免“單調性”。
***三***財政政策運用藝術需要錘鍊,以鞏固經濟社會發展的既有成果。
目前我國財政政策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機制僵滯、運轉不靈的問題,這在政策措施的綜合運用以及時機選擇、力度把握等方面表現較突出,直接影響到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軌道。有必要對財政政策運用藝術進一步錘鍊。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的持續推進和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必須建立靈活有效的財政政策執行機制,縮短決策時滯,改善並提高財政政策的效率和實施效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調整次數多、幅度小、時滯短、過程穩的模式,適時適度微調,不斷鞏固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二、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的路徑選擇
***一***運用財稅政策,驅動產業結構整合協調。
1.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進而優化產業結構。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的發展要求,進行傾斜性投資,增加對農業、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礎產業及基礎設施投資,支援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型支柱型產業,支援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優先增加基礎教育、基礎科研、公共衛生、公益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支出,改善投資興業和居民生活的環境;支援衰退產業加快退出的步伐。
2.強化財政投資導向,放大市場主體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效應。財政通過貼息、加速折舊等方式,調整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引導社會資本的合理投向,扶持在行業和地區處於領先地位的重點骨幹企業和重點專案,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正確處理有效競爭與規模經濟的矛盾,鼓勵中小型企業發展;適時調整財政政策,積極有效地引導社會資源在三大產業中合理配置。
3.實現稅收優惠由區域傾斜向產業傾斜轉變,充分貫徹國家產業政策。逐步擴大增值稅實施的範圍,儘快實現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改變企業所得稅按行政隸屬關係徵收的辦法,實行統一徵收,按比例分成,促進企業跨行業、跨地區重組,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實現產業的稅收優惠調節多元化,注意運用加速折舊、納稅扣除、稅收信貸等間接優惠方式。對需要限制和壓縮的產業增加稅收抑制力度,通過加成徵收、稅收附加、徵收消費稅、投資方向調節稅等方式,促使其轉產或減產。
***二***整合財政政策資源,促進自主創新鏈條和諧演進。
1.對有利於增加社會人力資本存量的公共教育活動給予重點支援和保障。完善我國教育財政支援政策,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科學劃分各級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的事權職責,儘快建立一個以客觀變數為基礎、縱橫交錯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框架;利用稅收優惠、轉移支付、財政補貼等財政機制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教育部門;利用有關財稅政策激勵企業採用更有利於增加人力資本存量的投資方案。
2.實施有利於拓展技術自主創新空間的財政科技投入政策。增加財政對科研的直接投入,使科技投入的增長與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同步;調整科技三項費用支出結構,支援科研院所啟動重大科研計劃,強化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攻關,努力培養前沿優勢技術的原始創新和整合型創新;通過設立各類科研基金和落實專項經費,支援企業和高校合作建立“產學研”體系,支援高新技術園區與科研院所的融合共建,支援行業技術中心、中介組織等技術創新基礎平臺建設。
3.通過制定相應政府採購政策,放大科技自主創新的市場效應,保證研究創新鏈條的延續。對企業自主研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制定和實施優先購買的政府採購政策,利用政府採購的規模優勢和政策導向功能,提高投資研發活動回報率,提升企業自身研發的成本補償能力和再投資能力,創造企業持續的競爭優勢。
***三***大力支援發展迴圈經濟,推進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1.改革資源類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將目前礦業企業無償和有償取得的雙軌制統一改為有償,建立礦業企業礦區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的責任機制,強制規定企業銷售收入中提取部分資金用於礦山的環境恢復、生態補償以及資源枯竭後的轉產。同時,提高目前礦產資源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稅費標準。
2.建立一個明晰的汙染治理機制。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環境保護的責任,明確企業的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的責任。按照汙染者付費的原則,研究提高排汙費的徵收標準,使企業從生產理念、工藝設計、產品設計上走迴圈之路。
3.繼續調整並進一步完善稅收政策,支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制定一系列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政策,包括企業利用“三廢”等取得的收入給予適當的減免稅優惠;對企業用於環境保護、節約能源和安全生產等專用裝置投資給予投資抵免稅的優惠政策;控制資源產品的出口,降低乃至取消部分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
4.進一步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迴圈經濟的資金支援力度。設立清潔生產的專項資金,重點支援清潔生產的規劃、培訓、技術標準的制定以及冶金、紡織等汙染相對嚴重行業中的中小企業清潔生產示範專案的建設。同時建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援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技術研究、標準制定、資源勘察和示範工程等。
***四***發揮財政政策功能,統籌區域經濟和諧發展。
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增強欠發達地區的自我保障能力。加大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扶持力度,如增加扶助貧困人口、農民工轉移培訓、九年義務教育補助、社會保障費補助等方面的投入,並從專案立項、政策優惠、資金扶持上給予重點傾斜,改善其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環境,逐步增強其自我保障能力。
2.調整財政投資重點,增強中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財政投融資應側重於投向交通、通訊、能源等生產性基礎設施,以改善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投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基礎設施,以積累中西部地區競爭力;投向具有發展基礎、發展潛力的產業和產業鏈培育、技術創新和服務等等,以培養中西部地區的綜合競爭力;投向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支援經濟轉型,支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增強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持續發展能力。
3.調整區域稅收政策,減弱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趨勢。逐步弱化以區域優惠為主的稅收政策,清理直至取消對東部名目繁多的稅收優惠政策,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儘量避免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強化;實施熨平經濟發展梯度的稅收優惠政策,配合以財政貼息、注入資本金、風險投資、貸款擔保等方式,對中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經濟擴張給予更多扶持,驅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營造合理公平的稅費環境,避免市場封鎖和資源競爭等區域摩擦,鼓勵區域間橫向經濟聯合發展。
4.調整轉移支付政策,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合併簡化現行的多種轉移支付形式,實行以縱向轉移支付為主、橫向轉移支付為輔,以“因素法”為依據的均等化轉移支付制;加大對中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力度,保證中西部地區享有均衡的公共服務能力;研究省份之間或地域之間橫向轉移支付的政策措施,實現東部對中西部地區的橫向財政援助。
***五***完善財政政策手段,實現人民福祉和諧增進。
1.建立良好的收入分配機制。支援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工資制度,清理各類不合理的津貼和補貼,建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建立特許經營權制度,徵收特許經營權收入,將壟斷收益納入財政收入,有效調節因行業性質導致的行業收入差距;健全有效調節收入分配的稅收政策體系,徵收房產稅、利息稅、遺產稅和贈與稅等,落實增值稅轉型,完善資源稅,深化農村稅費改革。
2.實行向民生傾斜的財政援助政策。本著以人為本、保障民生、增進福利的基本目標,使財政支出向社會事業傾斜,特別是向當前十分薄弱的領域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和“三農”等方面傾斜,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力度支援“三農”;促進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等困難問題的解決;支援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服務能力;增加公共教育的投入,為公民提供平等致富、公平競爭的機會等等。
3.完善財政促進就業長效機制。實施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援等政策措施,刺激服務業和民營企業發展,促進其吸納更多的剩餘勞動力,增加經濟發展的就業彈性;加大對就業再就業的支援力度,繼續落實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再就業資金投入,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
4.加快建設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擴大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範圍,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籌資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推進新型農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試點;按屬地原則逐步將異地務工的農民工納入務工所在地的社會保障體系等。
- 財政政策工具對於經濟的影響
- 電腦顯示屏倒立怎麼修復還原
- 債轉股的具體操作方法是怎樣的
- 搞怪的愚人節簡筆畫要怎麼畫
- 屬馬天秤座的性格特點
- 糕點畫冊封面設計排版高清圖片
- 神經病的症狀主要是什麼
- 學校班主任離職申請書精選
- 詩經女寶寶起名方法及唯美的名字
- 白鴿簡筆畫圖片大全
- 神火源石板烤肉加盟費用多少
- 有關保護自我的名言
- 危險化學品庫管理制度範文
- 冬季寶寶咳嗽食譜推薦
- 食補吃什麼豐胸最快
- 八年級上數學期末考試
- 小南瓜的具體做法
- 英語六級考試翻譯訓練題
- 人教版初二上冊物理運動的描述教案
- 交際方面的名句經典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