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與巨集觀調控的關係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政府巨集觀調控主要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併為市場機制有效執行營造良好的環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的50多年裡,中國經濟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走過了一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歷程。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的這段時間裡,中國總體上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主要是靠計劃手段來實現綜合平衡,大多是採取行政性措施。與此相適應,中國財政執行特徵主要表現為依附指令性計劃的管理模式,儘管財政政策對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政策工具的使用及其功能作用的發揮都受到了當時計劃體制的束縛。在中國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初的10餘年裡,中國經濟開始步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方向轉變的過渡階段,總體上實行的是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即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體制,政府在對經濟的管理中開始有意識地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中國財政也開始注重利用各種政策工具調控經濟,逐步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取得了較好效果。特別是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之後,中國政府在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同時,更加註重吸收國內外財政理論的研究成果,逐步實現了財政調控從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直接方式向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方式轉變,中國財政政策調控體系日臻成熟,調控效果也越來越好。

  穩定完善巨集觀調控

  “2016年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比已提高到60.5%”“大幅度增加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投入規模”“嚴肅查處地方違法違規舉債或擔保行為”……2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落實全國人大會對2015年中央決算報告決議和審議意見的報告。

  報告顯示,2016年,國務院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定和完善財政巨集觀調控,適度擴大總需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同時,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防範財政潛在風險。

  財政政策積極有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

  報告顯示,一年來,以減稅、增支為特徵的積極財政政策有效發力,其中簡政放權、正稅清費,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

  ——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自今年5月1日起,將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營改增試點範圍,並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範圍。

  ——全面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同時嚴格落實收費基金目錄清單制度,開展涉企收費清理規範專項檢查,強化舉報查處、問責機制,堅決遏制各種亂收費。

  ——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對大部分資源品目實行從價計徵,並按照清費立稅原則,全面清理涉及礦產資源的收費基金,取締地方違規設立的各種礦產資源類收費基金專案。

  與此同時,著力改革農業投入體制機制;創新對企業的支援方式;完善教育投入機制,促進教育公平;加大科技投入,支援科技創新;研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力度,創新機制,支援扶貧攻堅。

  以扶貧為例,2016年,中央預算安排661億元資金投入扶貧領域,較上年增長43%。大幅增加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投入規模的同時,政府還支援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開展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工作,並加大財政扶貧資金監督檢查力度。

  財稅體制改革深入推進 央地權責劃分穩步開展

  2016年8月,國辦印發《國務院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作為實施指導改革的綱領性檔案,該指導意見明確了改革的總體要求、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原則、改革任務、保障措施、改革時間表路線圖等。

  改革關鍵看落實。就在2016年,財政部已會同有關部門穩步推進國防、國家安全、外交、公共安全等領域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工作;2017到2018年,爭取在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2019到2020年,基本完成主要領域改革,適時制修訂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研究起草政府間財政關係法,推動形成保障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科學合理的法律體系。

  與此同時,政府致力於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比,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並進一步提高轉移支付年初到位率。報告顯示,2016年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比已提高到60.5%,專項轉移支付數量已由2013年的220個大幅壓減至2016年的94個,壓減率達57%。

  此外,縣級財力保障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從2016年起,將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的分配由獎補並重調整為以補為主,2016年中央預算安排2045億元,比上年增加267億元,增長15%。

  強化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防範債務金融風險

  近年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一直是國內外輿論關注熱點。“開前門”構建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堵後門”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發行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國務院始終致力於打造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的“全鏈條”。

  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底,各地累計發行置換債券44131億元,佔全年發行規模上限55000億元的81%。目前來看,置換債券發行平穩有序,大大緩解了地方政府償債壓力,降低了利息支出。

  除積極穩妥做好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工作外,國務院還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債務增量,切實做好“三個不能突破”;嚴肅查處地方違法違規舉債或擔保行為;科學安排債券發行節奏,規範開展債券發行工作。

  以嚴查地方違法違規行為例,財政部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多措並舉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行為,包括組織財政部駐各地專員辦核查地方人大或政府違規提供擔保承諾情況,啟動對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或擔保等情況的專項核查工作等。

  此外,國務院還著力規範中西部地區高速公路債務管理;完善政府債務預算編制;積極推進政府債務管理法研究制定工作;積極推進政府債務資訊公開工作;堅持專項建設基金運作市場化原則,嚴格按照規定投放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