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內容

  中國茶的發展和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密不可分的,那麼中國茶文化核心內容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華民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茶文化的靈魂,應呈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但茶始終是各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而在茶文化上也是異態紛呈。僅以茶字而言,就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如:瓜蘆木、皋蘆、皋茶、茗。《神農本草》最早記有”得茶而解毒”之說:“荼”,又稱“苦荼”,為茶的古字。唐以前,“茶”字一般都寫鹹”荼”。至公元7世紀中唐後,隨著飲萘的普及,茶字被從“荼”字中減去一劃,且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茶”字代替“蒂”字。後來,又固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中國文化,是和中國的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養成及民族的文化特徵相一致的。同樣,茶文化只是中華民族精神與中國文化精神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又是這一大的背景下的分支。離開了中國的地方、歷史及民族文化,茶文化便失去了其文化的根本。

  作為以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萘文化是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種茶、採茶、製茶、吃茶、品萘、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為內涵的,是一定社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茶文化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如唐代陸羽強調“精行儉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條件和方法,追求恬靜舒適的雅趣;佛教茶禮講求安寂,幽靜是品茶、修禪的共同文化情韻;宮廷茶道富麗多彩,政治色彩尤為鮮明;因此中國茶文化呈現多元化走向,極具深刻的內涵。且不同時代又有不同的文化特徵。

  中國茶文化的價值核心

  中國茶的發展和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密不可分的,中國茶文化推崇的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和”為目標的文化所展示的,是一種溫文儒雅的力量,是以“上善若水”的柔和與堅強,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內涵。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也是推動國家軟實力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茶的發展脫離不了中國的發展,國家的振興也需要茶業做出貢獻。奧運會上中國茶概念的廣泛傳播,不但讓外國人對它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也讓我們中國人自己更加珍惜之、發展之。使中國的茶文化走向世界。

  時尚與傳統是可以“和諧”相處,經濟與文化更需要一路同行。長沙蔚都實業,專注於湖南優質黑茶的研究與生產,將中國茶文化與時尚“和諧”的統一在一起,秉承傳統而又顛覆故有思維,走出了一條創新路,將湖南黑茶中的珍品茶類茯茶,從中國異域帶到了全國各地。旗下品牌“禪洱”一經推出,即得到市場與文化的雙重認可。

  “和藏”,長沙蔚都實業的另一雪藏品牌,取意“茶性溫和,潤澤無藏”、“和為貴,藏其寶”。“茶性溫和,潤澤無藏”是從茶文化對產品屬性進行定位,中國數千常用漢字中,也許唯有“和”,才能反映出其不俗的品味和神韻,也許唯有“藏”才能表達出品茶人對杯中佳茗的尊崇和喜愛。“和”、“藏”兩字,既能承載氤氳而來的古樸之氣,又能體現當今生活的時尚和品味,一下子給產品屬性定好了基調,那就是“尊崇而平和、古樸而時尚”的“上善若水”。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