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茶葉專賣制度

  無規矩不成方圓,茶葉在其售賣的歷史當中也是有制度的限制的,中國茶葉專賣制度是怎樣的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是文明古國,國人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唐、宋、元、明、清都實行茶葉專賣制度,尤以北宋茶葉專賣法律釐定的最為細緻,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唐朝後期的茶葉專賣據《唐會要雜稅》記載:德宗李適建中元年***780年***戶部侍郎趙贊奏請“諸道津要,都會之所,皆置吏,閱商人財貨……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稅之,充常平本錢”,但被駁回。四年後,趙贊又以“軍需迫蹙,常平利不集時,乃請稅屋間架,算除陌錢”而再次請求行稅茶之法。793年,德宗歷史性的決定向茶葉徵稅,史稱“初稅茶”。據《舊唐書??食貨志下》:“……初稅茶。先是,諸道鹽鐵史張滂啟奏說:‘伏以去歲水災,詔令減稅。今之國用,須有供儲。伏請於出茶州縣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有三等時佑,每十稅一,充所放兩稅,其明年以後所得稅,外貯之。若諸州遭水旱,賦稅不辦,以次代之。’詔可之,仍委滂具處置條奏。字次每歲得錢四十萬貫,然稅無虛歲,遭水旱處亦未嘗以前拯贍”。由此我們發現,茶葉稅的開徵,不論是趙贊還是張滂都打著為民的旗子,但是他們都並沒有把這些錢用於救濟災民,而多用於國家的財政開銷和被官吏貪汙和揮霍。五代十國時期繼續實行茶葉專賣制度。據說,後漢國君派將軍路昌祚購買茶葉,適逢南唐滅楚。路昌祚被俘後被送往金陵,被李景釋放賜茶葉18000斤,路昌祚一時激動竟跪呼萬歲。陸游《南唐書??契丹傳》多次提到契丹王遣使到南唐以羊、馬換取羅、茶、藥。據《資治通鑑》記載:“湖南判官高鬱,請聽民自採茶賣於坊客,收其徵以贍軍,楚王殷從之。秋,七月,殷奏於汴、荊、襄、唐、郢、復等州置回圖務,運茶於河南、北,賣之以易繒纊,戰馬而歸,仍歲茶貢茶二十五萬斤,詔許之。……”

  北宋時期的茶葉專賣根據《宋史食貨志茶上》的記載,宋代榷茶制度,選擇交通要道,如江陵府、真州、海州、漢陽軍、無為軍、蘄州的蘄口等六地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徵收榷茶。開始的時候,在京城、建安、襄州、復州等地也委派專門的官員進行茶葉管理。在淮南的蘄、黃、舒、光、壽等六州,官府成立了自己的茶場,由官府管理茶葉的生產和銷售,這裡的茶農都必須加入官府的茶場,不允許茶葉私下買賣。自真宗趙恆乾興元年***1022年***置榷茶務,“諸州民有茶,除折稅錢外,官悉市之。許民以東京輸金銀錢帛,官給券,就榷務以茶償之”。也就是說,茶農可以將一部分茶葉折納兩稅銀,其餘的則必須賣給官府的茶場;官府同時也在一定限度內允許民間商人在京城用金銀錢帛購買茶葉,由政府發給交引,然後商人拿著引券到官府設定的任一茶場領茶。後來,由於西北戰事吃緊,就號召商人們把糧食運送到邊境,在那裡領取的交引可以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的茶場領取茶葉。而且,官府對往邊境的茶商還給予糧草價值五倍的茶葉作為獎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獲得五倍茶利。有一些商人不知道政府的具體規定,承辦官員就適當地加一些利,就把茶商給打發了,剩餘的部分就由這些官員私吞。更有一些人,和官員狼狽為奸地相互勾結在一起,利用交引,搞起投機生意,買賣茶引。

  與此同時,宋朝的法律還規定:商人向官府交納的是茶的價格,領取的茶葉只能在官府規定的地方銷售,不得在其他的州、軍銷售。商人在運送茶葉的過程中,還應當依照規定照章繳納過、往商稅。由於太宗趙炅雍熙年間戰亂頻繁,朝廷為籌集糧草,鼓勵商人入中***類似於現代的中介組織或者經紀人***,於是,一部分商人就加大對官府的賄賂,有的地方把茶葉的銷售權低價賣給商人而從商人那裡拿取好處,還有的地方把茶葉的價格壓得很低且又向茶商多發茶葉而損公肥私。這種官商勾結的行為使官府蒙受嚴重的損失。為了改變“商利益博,國用日耗”的狀況,早在景德二年***1005年***真宗趙恆就命鹽鐵副使林特和李溥等,詳審舊制,“召茶商議論……”但林特和李溥等人制定新的茶法,茶商們十分不滿意,至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真宗趙恆又命翰林學士李迪等人與三司“同議條制。時以茶多不精給,商人罕有饒益,行商利薄……”。由此,林特和李溥等人的新法告終。仁宗趙禎天聖元年***1023年***在三司使李諮的主持下廢止了“三說法”、在淮南十三山場改用“貼射法”、六榷貨務的茶和邊地入中的茶則各採用“現錢法”。李諮茶法的施行使“所省及增收緡錢650餘萬,邊儲較充足,國家的茶葉亦無積滯之弊”,效果很是明顯。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折騰,也出現了一些利病,茶商們更渴望自由經商,有更大的自主權,朝廷的一些“開明”的官員也上書請求開放園戶與商人貿易。在這一時期,尤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淮南轉運副使沈立集茶法利害十卷,“陳通商之利”,富弼、韓琪、曾文亮等也鼎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