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茶文化茶經的介紹

  茶經成書於唐代,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中國古代茶文化茶經專著,被譽為“荼葉百科全書”,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從中國的西南地區,經巴蜀順長江而下。歷經數千年矇昧混沌,興亡盛衰,終於來到了茶聖陸羽生活的唐代。

  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期,國力最強盛、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時代。作為其時一個世界性的大國,唐代海陸交通發達,政治、文化影響遠遠超出國界。

  史稱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從隋朝到唐、宋時期大約經過了六百多年,這是我國古代茶文化發展極為興盛的時期。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大大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唐代茶已成了主要的商品之一,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許多名茶、貢茶也開始出現了。正是在這一時期,茶始有字,茶始成書,茶始銷世,茶始徵稅。唐代飲茶風俗,品飲技藝都已法相初具,並深深影響到後世。而陸羽《茶經》的問世,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更具劃時代的意義。

  唐代,在南方飲茶風不斷髮展的基礎上,茶在北方也迅速傳播開來。佛教禪宗的興盛與影響是飲茶風由南方迅速擴充套件到北方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在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反映得十分充分。"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大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人皆許飲茶,到處煮飲,以此轉相效仿,遂成風俗。"

  唐代茶事興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朝廷貢茶的出現。唐代宮廷大量飲茶,又有茶道、茶宴多種形式,朝廷對茶葉的生產十分重視。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唐代宗在浙江長興顧渚山開始設立官焙***專門採造宮廷用茶的生產基地***,責成湖州、常州兩州刺史督造貢茶並負責進貢紫筍茶、陽羨茶和金沙水事宜。史有"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說法。每年新茶採摘後,便晝夜兼程解送京城長安,以便開"清明宴"。唐李郢的詩句:"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就是說的這事。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把茶文化推向一個空前的高度。

  陸羽字鴻漸,又名疾。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公元733--804年在世。陸羽身世坎坷,是個棄兒,後為精於茶道的智積和尚收養,少年時先後遇到貶官至竟陵的李齊物與崔園輔,受到賞識與培養。安史之亂後,陸羽流落湖州,後隱居苕溪。先後結識了湖州刺史大書法家顏真卿及好茶的詩僧皎然等。陸羽於此時亂中求靜,躬身實踐,遍遊江南茶區,考察茶事。他以自己平生的飲茶實踐和茶學知識,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寫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

  陸羽被後世茶人恭稱為陸子,關於陸羽茶學理論體系的研究則被稱為"陸學",而茶商們則把陸羽奉為"茶神"。

  《茶經》是一部論茶的專著,它對當時盛行的各種茶俗作了歸納與追溯,對茶的起源、歷史、生產、加工、烹煮、品飲、以及諸多人文與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與總結,使茶學真正成為一種專門的學科。

  《茶經》全書十章,分"一之源"論茶的起源;"二之具"論茶的採製工具;"三之造" 論茶的採製方法;"四之器"論茶的烹煮用具;"五之煮"論茶的烹煮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飲"論飲茶的風俗與科學的飲茶方法;"七之事"論述古代有關茶事的記載;"八之出"論全國的名茶的產地;"九之略"論怎樣在一定的條件下省略茶葉的採製和飲用工具;"十之圖"則指出《茶經》要寫在絹上掛在座前,指導茶葉生產製作。

  在唐代,餅茶仍是當時製茶主要的形式,只是在中唐後,由於陸羽的倡導,開始由加料的羹煮發展成清茶的烹煮。採來茶後,先放入甑釜中蒸,臼杵搗碎後,拍成團餅,焙乾以後,用荻或篾穿起來封存。飲用時,再碾碎,過篩,入釜烹煮。

  唐代畫家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為我們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唐人煮茶的資料,這裡有典型唐人煮茶場景。

  一九八七年五月,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寶塔地宮皇家宮廷系列茶具的出土,再次向世人證明了陸羽茶道的存在。

  "三分解渴七分品",以陸羽為代表的唐代茶人更偉大的功績還在於他們首倡了品飲藝術,完成了茶從解渴式粗放型的飲法趨向細煎慢品藝術型飲法的過渡,使飲茶成為一種藝術活動,一種文化。

  陸羽在《茶經》提出的一系列從煎到飲的理論、一系列工具、一整套程式,目的就是為了引導飲者在從煎到飲的過程中,進入一種澄心靜慮的境界,將精神注入茶中,使飲茶活動成為"精行儉德",陶冶性情的手段。從而開中國茶道之先河,為後世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典範。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茶葉作為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帶到了西藏。

  茶葉作為大宗商品銷往中國邊疆,也始於唐朝,新唐書陸羽傳:"回紇人朝始驅馬市茶"。這是中國歷史上歷唐、宋、明、清一千多年的"茶馬交易"的開始,茶以貿易商品的形式傳入西北、西南、蒙、藏一帶。

  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最澄禪師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學習佛經,拜道邃禪師為師,翌年歸國時,從天台山、四明山帶去了不少茶籽,試種於日本滋賀縣。

  次年,最澄的徒弟空海相繼入唐,又把茶籽及製茶工具***茶石臼***帶回日本。

  自此,中國的飲茶方法和習俗開始在日本傳播開來,使茶文化成為獨特的東方文化之重要內容。

  中國古代茶文化茶經的目錄

  第一編 茶源

  關於茶的起源,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神農成為農之神。除了陸羽的“神農說”,還有“西周說”、“秦漢說”和“雲南說”等。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已成為世界飲品的茶發源於中國。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茶文化不僅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還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

  一、《茶經》:一之源

  二、中國茶的最早記載

  三、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四、魏晉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五、唐朝茶文化的形成

  六、宋朝茶文化的興盛

  七、明朝茶文化的普及

  八、清朝茶文化的發展

  九、中國茶的外傳

  十、現代茶文化

  十一、中國茶道與茶藝

  第二編 茶具

  茶具是我國古代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討論茶具史的興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歷史背景。茶具按其狹義的範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由於製作材料和產地不同而分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因此,本編就茶具的發展歷史、種類和產地、選擇和使用,以及各茶類所用茶具作簡單介紹。

  一、《茶經》:二之具

  二、中國茶具發展歷史

  三、中國古代茶具的種類

  四、茶具的選擇和使用

  五、茶具需要怎樣保養

  第三編 製茶

  中國製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各種茶類,從手工製茶到機械化製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技藝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本編對陸羽《茶經》中七個唐代製茶步驟進行了詳解,還介紹了與之相鄰的宋代製茶工藝,以便於讀者看出其影響。通過本編,可以窺見中國古代製茶工藝流程中的關鍵性節點。

  一、《茶經》:三之造

  二、古代製造工藝簡介

  三、現代製茶工藝

  第四編 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說一般勞動工作。茶藝是一種物質活動,更是精神藝術活動,器具則更重要講究,不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條有理,有美感。所以,陸羽在《茶經》中精心設計了適於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古代人說,用器的過程,也是享受制湯、造華的過程。使用二十四器則是完成一定禮儀,使飲茶至好至精所必需的。本編通過對這“二十四器必備”的詳細介紹,可以細膩體味古人自煎自食的樂趣和實踐精神,更期望比陸羽二十四器更為複雜的現代茶器,在烹茶、品飲時傳承古風遺韻,越來越精緻。

  一、《茶經》:四之器

  二、茶器

  第五編 茶藝

  飲茶既是物質的需要,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更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茶文化豐富的理論和實踐中,煮茶重水顯然是重要的一環。陸羽說選水的範圍可“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足見“用水”之嚴格。他根據前人論點,把全國宜於煮茶的水分為二十個等級,還把泉水細分為七級。本編將中國的部分名泉如北京的玉泉山泉、濟南的趵突泉、鎮江的金山泉、無錫的惠山泉、杭州的虎跑泉等介紹給大家,如果能用這些泉水泡茶,那才是好茶!

  一、《茶經》:五之煮

  二、煮茶選水標準

  三、煮茶選水看名泉

  第六編 茶療

  養生茶在中國歷史極為悠久,茶的藥效早為古代醫學家所肯定,併為現代醫學所證實。然而,茶葉的養生保健功能並沒有被完全開發,相關的品牌更是難覓其蹤。在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品牌消費的時代背景下,本編詳細介紹了茶在養生保健各個方面的功能,向讀者展現出一片驚人的空間。

  一、《茶經》:六之飲

  二、茶的養生保健作用有哪些

  三、保健茶療方

  四、五官科茶療方

  五、外科茶療方

  六、面板科茶療方

  七、兒科、婦科茶療方

  八、感冒、頭痛茶療方

  九、解暑清熱茶療方

  十、益肝解毒茶療方

  十一、利尿茶療方

  十二、理胃消食茶

  十三、潤肺止咳茶療方

  十四、心腦血管疾病茶療方

  十五、防癌茶療方

  十六、茶的食品

  第七編 茶事

  第八編 茶名

  第九編 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