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食用菌如何提高產量

  塑料大棚豐產栽培與食用菌常規栽培技術基本相同,現與典型的低溫品種香菇、典型的高溫品種紫木耳以及大多NT中溫型品種的平菇為代表,採用塑料菌袋栽培的方法,現小編將大棚食用菌提高產量的方法概括如下。

  大棚食用菌提高產量的方法:栽培準備工作

  從接種到出菇約需90~120天,整個生長期約300~330天,一般於夏、秋高溫季節在室內降溫條件下製備栽培袋***規格為17釐米×34釐米,圓形***菌塊,秋末冬初出菇。香菇的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3~32℃,適溫為10~28℃,子實體的生育溫度為5~25℃,適溫為12~17℃,栽培方式為床架式,一個棚內安排寬65釐米的栽培床6行,主走道寬50釐米,其它走道寬35釐米,中間床架分上、中2層,包地面為3層立體式。兩邊床架設一層床面,包地面為2層。緊靠大棚兩邊的兩行床不設床架,只在地面E栽培一層。每2層床面間隔距離為50~60釐米,床沿高20釐米,地床床沿可用紅磚拱立排成。整個大棚地面用紅磚面平,或將面整平再種香菇。其栽培方式可分固體原種栽培或液體菌種製作後栽培二種。主要措施為:斜面母種一原種***搖瓶菌種***一***液體栽培種***一栽培袋菌種脫袋排放一菌塊恢復生長和轉色培養一出菇管理一採收。排放菌種前先在床面上墊上地膜,先墊一邊,再將菌種脫袋,成排均勻擺放在床面上。排完一個床面,將另一邊地膜覆蓋於菌塊之上,不必蓋緊蓋嚴,便於通氣。以後精心培管,待轉色、出菇,直到採收後床膜才予以撤換。

  大棚食用菌提高產量的方法:栽培方法

  有三種,均採用17×34釐米的筒膜料,兩頭接種,然後栽培。

  ①床架式:設定床架方式與香菇同。再將菌袋兩端用繩子紮緊,袋面上用刀片劃上4~5條縱向縫隙,即可排放***下同***,一般為臥放在床架上,排滿後,需蓋上地膜。

  ②吊掛式:棚內設成排木樁,菌袋吊掛在木樁上,其間距離自定,留出走道進行管理即可。菌袋齊地面至樁頂一一吊掛,袋距5釐米,樁下部地面可臥排,以後,每3~5行樁用整塊地膜全部罩蓋住即可。

  ③沙畦式:內設數個長方形不漏水的淺床坑,上鋪河沙,厚5~10釐米,此法最適高溫乾旱情況下應用。排放前沙層灌足水,再行排放菌袋,畦面上方亦可設定一定高度木架,木樁吊掛菌袋以增加產量,排、吊完好用整塊大膜覆蓋。

  大棚食用菌提高產量的方法:轉色、出菇管理

  出菇前,菌絲有一段轉色的生理變化,這一期間,棚溫要保持在20~23℃之間,還要掀蓋地膜以通風、保溫。要防止高溫、高溼所帶來的菌絲陡長,形成厚菌皮,影響產量、質量。如果條件適宜,自脫袋至轉色約需10天。轉色後菌塊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這段時期稱為出菇期。①秋冬菇***10~12月***,由於棚溫過高,須經常揭膜降溫,長期保持棚溫在10~15℃之間。每收穫1次,須短時間揭開床膜換氣,以促發育。②冬菇***1~2月***這時氣溫低,菌絲生長緩慢,宜於晴天對地面噴水保溼,通常以保溫為主。③春季菇***3~6月***首先是將菌塊浸水,含水量為60%即可。其次是控制棚溫,保持晝夜溫差在20~25℃到10~15℃,也即10℃的溫差。以後氣溫升高,可適當揭膜降溫。2.紫木耳栽培技術要點2.1發育條件 紫木耳適應廣,菌絲在5~39℃之間即可正常生長,子實體為0~42℃,紫木耳喜高溫、高溼,對氧氣要求不嚴格,缺氧環境中,仍可正常生長。其菌絲體培養宜在黑暗中進行,因在較強散射光照射下,會過早成熟,影響產量。子實體則可在高溫高溼強光直射下旺盛生長,耳片大而肥厚,顏色紫紅至紫褐,品質優良,因此可作四季栽培。

  大棚食用菌提高產量的方法:四季管理

  ①春季:先於冬季在室內加溫培養菌袋,早春排放出菇。棚溫白天控制在之5~30℃,夜間控制在5~10℃以上,晴天在棚內噴水,雖降低了棚溫,但不會降得過低,而水與水氣會吸熱並貯存,晚上釋放以提高棚溫。這對於延長棚溫在15℃以上時間,促進紫木耳生長有利。

  ②夏季:氣溫由低向高,對耐高溫的紫木耳栽培有利。主要是降溫保溼,一是揭去棚膜,加蓋二層遮陽網,二是噴水保溼,可使棚溫下降4~8℃,促進生長。

  ③秋季:為培植紫木耳的黃金季節,初秋仍須降溫保溼,晚秋則要覆蓋棚膜保溫,氣溫高時又要揭膜降溫,以利獲得高產、穩產。

  ④冬季:利用秋季自然溫培養菌袋,初冬排放。晴天可適當揭膜降溫,風雨天就要蓋膜保溫。晚冬氣溫偏低,可加強升溫管理,盡力延長15℃以上氣溫時間,以促生長。